我們看下近期的主要投資案例:
2017年2月9日晚,由前去哪兒CEO莊辰超創立的斑馬資本宣布投資3億美元創立便利蜂便利店,并收編了以王紫為首的鄰家便利團隊。
2017年10月29日,鮮生活、綠城物業與上海易果電商以8400萬美元(約5.6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北京好鄰居便利。
2018年3月9日,便利店西北王——西安每一天便利宣布獲得2億元A輪投資,春曉資本領投。
2018年4月24日,鮮食供應鏈老兵陳登旺創辦的131便利店對外宣布獲得春曉資本40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
2018年4月28日,福建便利店龍頭企業見福便利獲得紅杉資本2.4億元投資,企業估值12億元。
2018年6月1日,武漢Today便利宣布完成3億元B+輪融資,本輪由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領投,估值超30億元。而就在半年前的2017年11月20日,Today便利剛剛完成2億元B輪融資,由信中利集團領投,A輪領投方紅杉資本跟投,當時估值已近20億元。
2018年7月20日,成立僅一年多,由春曉資本等投資,前十足便利店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忠建創辦的鄰幾便利店在合肥置地廣場開出了第100家門店。
短短不到兩年,近40億的資本涌入了便利店行業,不能說這不是新零售中的一個風口,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都知道,便利店是一個非常重資產的行業,后臺重,網絡規模也重,精細化運營管理復雜,單店的銷售和產出并不高,成立后8-10年形成規模和能有盈利是普遍現象,以城市化為核心的商業模式要在一個城市形成影響力至少需要300-1000家門店,這和大賣場業態的跨城市發展是完全不同的。
一、風投選擇行業的原則
在新零售的眾多業態中,便利店在風投的眼中無疑是個香餑餑,盡管它已經在全球發展了90年并不年輕,但在發達國家,無論經濟如何變化,它卻一直屹立不倒,生機盎然,日本7-11更是研究零售行業的經典大神級標桿。
2016年,互聯網公司和投資人曾掀起過學習7-11創始人鈴木敏文的名作《零售的哲學》的風潮,7-11所代表的便利店行業也重新開始為創業者和資本所看好。紅杉資本中國創始人沈南鵬曾談到無論電商勢頭如何強勁,零售連鎖實體店,特別是便利店一定會成為最后的贏家。
從本質上看,便利店行業的很多核心要素都與風投選擇行業的基本原則高度相符,難怪轉戰新零售的風投都開始關注便利店,各類電商企業也學習和嘗試便利店布局與合作。下面我來談談風投選擇行業的五條基本原則:
1、天花板高
第一原則:行業足夠大,增長速度快。對風投來說百億級市場是起點,行業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是長期動力。
近年來,無論是線下的購物中心、百貨店、大賣場、專業店,還是線上的傳統電商巨頭,增速都大幅度下降或業績低迷,而小小的便利店行業卻風光這邊獨好,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資料顯示,2017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23%,市場超過10萬家門店,銷售突破1900億元,便利店成為線下零售行業的新亮點。
2、風口大
第二原則:符合時代趨勢和政策導向。2016年下半年新零售成為了風投的新風口,投資消費升級成為漸熱趨勢。
大城市白領和90-00后是目前的消費主力,便利店正是他們最常光顧的業態之一,大部分消費者對便利性的高需求成為購物行為的首選,他們的消費會進一步從大型商店和電商轉移到相對較小的便利店渠道。此外,便利店也是全渠道模式的最佳線下觸點,最后一公里想象空間巨大。
3、爆發力強
第三原則:企業在資本推動下可實現迅速拓展。融資金額高對風投來說不是大問題,但給了足夠多的錢也發展不快則是大問題,要知道風投的錢都來源于LP,在中國市場投后6-8年獲取回報是LP的平均需求,所以風投普遍喜歡先重后快的拓展模式,即先做強基礎,再快速復制。
7-11、羅森等知名便利店在日本的加盟店占比都高達90%左右,特許連鎖經營正是它們實現超萬家門店規模的核心拓展模式,風投資本看好便利店單店的低投資金額門檻與后期發展的高爆發力,希望先重資本投入打造核心能力和直營店基礎,再通過輕資產的加盟、合伙等模式實現網絡規模的迅速發展,這非常符合風投的投資風格。
4、護城河深
第四原則:商業模式高門檻,不怕跨行巨頭競爭。零售行業高度細分,無論BAT,還是大型商超、百貨類企業,原來的銷售規模優勢并不能直接轉化為便利店的核心競爭力。
國際上成名的便利店品牌都是單業態公司,而沃爾瑪、家樂福等大賣場霸主也從未開設過真正的便利店,至于線上電商的低價長尾優勢更是無法滿足消費者快速方便購買的需求,這正是便利店的優勢。
至于便利店背后復雜高效的供應鏈體系、精細化運行管理體系和網格化的店鋪網絡,更是跨行者無法一蹴而就的鴻溝,看似簡單的行業其實門檻很高。
5、離錢近
從TMT、O2O到近兩年來的AR\VR、共享經濟、無人貨架、區塊鏈等熱點,盡管風投資本大量涌入,但每個行業中的成功者寥寥無幾,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沒有造血能力,無法獲得足夠的收入,在血淋淋的教訓前面,風投們已逐漸回歸投資理性和商業模式本質,創業者不要再談GMV、DAU等虛的指標,風投更關心你如何實現銷售收入,如何獲得實實在在的現金流,便利店作為快消業態,基本沒有賒賬,現金流更豐富。
二、風投投資邏輯
我認為,資本們押寶便利店行業主要考慮以下三點:
1、便利店是近場零售的成功代表業態
近場零售是大勢所趨,現在的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變化很大,價格高低不再是核心,方便和快成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重中之重,近期很火的瑞幸咖啡就是個代表。
而便利店業態可能是近場零售各模式中,唯一得到市場大規模驗證的行業,其中成功的企業很多,盈利的企業也很多,便利店以遍布城各處的的門店網絡,為高流量的目標消費者服務,除了現有主流的門店銷售,未來還可以發揮更多的樞紐作用,如通過前置倉和加工點、數字化采集、增值服務、跨維度引流、店內社交等能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
2、行業存在大量的投資標的可供選擇且時機已到
中國的便利店行業市場集中度低,業態總體銷售僅占社會零售總額的0.52%,遠低于發達國家,按照日本或港臺的人口比例,未來至少有5-7倍增長空間。
盡管如此,國內的各級城市卻有上百家業績良好,所在城市市場占有率高的民營便利店企業,而以城市化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決定了便利店競爭者,即使是日資三大巨頭們,也很難通過跨區域發展來迅速打敗地頭蛇,這為資本項目選擇比較和優化價格提供了大量的樣本。
另外,在新零售五虎將中,雖然資本在各個業態都有布局,但大部分項目都是從零開始發展,投資風險巨大,時間成本不可控,成功幾率也很低,而便利店行業已形成數量眾多的,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還有很大可提升的業績空間,現在進入正合適,風險更小。
3、資本推動行業的整合
其實,站在風口的便利店投資目前主要還是集中在紅杉和春曉兩大資本,我們都知道,風投機構一般都是在細分賽道選擇龍頭企業去投資,只投最好的一家,而沒必要去投第二名,這也是紅杉資本成名的投資邏輯。
但事實上,它們都投了兩家以上,這說明背后可能有對行業整合的提前布局考慮。由于中國各級城市間的巨大差異,資本先投資不同城市的龍頭便利店企業,各企業間短期內并不會發生直接競爭,未來再通過資本推動整合,比如說品牌整合、供應鏈整合、流量整合,可以實現網點規模的巨大增值效應,未來即可以選擇整合后上市,又可以選擇把整合后的企業賣掉,比如賣給正在瘋狂布局線下的阿里或騰訊,這是一個非常可能的未來趨勢。
樹欲動而風不止,每次經濟下行,都會出現偉大的公司,1989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本開始進入了“失落的十年”,大型店鋪紛紛倒閉,日本的便利店行業反而逆勢迅猛發展,從而成為當今日本的最主要零售業態。
2018年,中國經濟壓力巨大,中國的便利店能否成為最紅火的零售業態,我們拭目以待。
浮云流水- 該帖于 2018/8/31 9:2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