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阿里新零售戰略首個入股的線下商超,三江購物的新零售進展備受關注。
三江購物2018年半年報顯示,公司扣非凈利潤4445.65萬元,同比下降22.2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滑13.81%,每股收益下滑13.81%,整體業績表現不佳。
對此,三江購物解釋稱,主要是由于公司創新店業務拓展前期投入和人才儲備導致費用支出較大,以及員工持股計劃購股金支出所致。
業績的糟糕表現引發了外界對于三江新零售改造成果的質疑。在過去的幾個月,三江的股價也一路下跌。從6月初每股最高21.56元,一路下探,截至9月13日全天候科技發稿前,三江以14.08元收盤,較6月高位下跌近35%。
在機構給出的評級方面,近半年內,三江購物被2家券商給出減持建議、2家券商是中性建議。
與此同時,“盒馬鮮生在杭州成立獨立公司,由盒馬CEO侯毅擔任法人”的消息也在不久前傳出,這被一些業內人解讀為“阿里收回三江在浙江區域的盒馬經營權的前兆”。對此,盒馬、三江方面并沒有做出回應。
從2016年11月入股三江購物,阿里、三江的新零售合作已經持續了近2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三江購物的新零售改造進展如何?是否達到了當初的預期?對于三江購物來說,新零售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1
改造進程緩慢
作為寧波本地最大的線下商超,三江購物給自己的定位是“社區平價超市”。從業態來看,目前三江購物主要的門店類型是:超市、創新門店(主要指盒馬鮮生店以及安鮮生活店)以及小業態店(主要是鄰里店)。
三江購物是較早開始接觸線上業務的零售商超之一。早在2015年,三江購物就開始試水京東到家,不過業績帶動效果并不明顯。三江購物的年報顯示,其在2013-2016年期間,營業收入和利潤連續4年下滑。
2016年11月,阿里以21.5億元入股三江購物,占股32%。隨后,三江購物開始在阿里的助力下進行相關的新零售改造。
目前來看,三江新零售改造的方向主要有2個:存量門店的改造,以及新建創新門店的新零售實驗。
“上線淘鮮達專區,實現周邊三公里范圍內配送”是目前三江購物存量門店新零售改造的主要形式。
不過與阿里改造大潤發不同,在三江購物的門店內并沒有上線所謂的“懸掛鏈系統“,而只是為淘鮮達專門劃出一個小型倉庫,面積大都在幾十平米左右,存放的多是新鮮蔬菜和飲用水。
淘鮮達業務每天來自線上的訂單,都需要超市揀貨員在各個貨架之間穿梭找貨,然后打包,最后由盒馬配送員上門取貨、配送。
在聯商高級零售顧問王國平看來,沒有上線懸掛鏈系統主要是與三江購物門店普遍面積小以及店鋪設施陳舊有關。
全天候科技記者走訪發現,除了極少數面積在2000-3000平米的大店,三江購物的店鋪面積普遍較小,大多不足1000平米。很多鄰里店的面積甚至都在兩三百平米,而且很多店鋪極為老舊。以三江購物的“實驗商場店”為例,其已經有17年的歷史。
(三江購物開明街店的淘鮮達專區)
從淘鮮達的進展來看,也似乎并不盡如人意。三江購物一家門店的店長就告訴全天候科技,目前上線淘鮮達、接受新零售改造的三江門店大概只有15家左右,而且接受改造的都是大店,很多小業態店都沒有接到總部的改造通知。
在全天候科技記者走訪的8家三江店鋪里,除了上述的開明街店(去年10月開始上線淘鮮達)以及三江總部勝豐店,其余的幾家店鋪均沒有接受改造。
按照三江購物2017年年報,截至2017年12月31日,門店數量169家。如果按照上線淘鮮達的門店只有15家計算的話,目前三江存量門店在做新零售改造的不足10%,進展也比較緩慢。
三江總部的勝豐店是最早接受新零售改造的門店。據了解,其在正式上線淘鮮達之前,三江在內部默默試驗了半年多的時間。
“目前這家店每天線上的訂單數量大致在300-400單”,勝豐店的淘鮮達揀貨員告訴全天候科技,而這幾乎是表現最好的店鋪了。全天候科技探店時得知,開明街店目前每天的線上訂單數約200-300單。
“很多上線淘鮮達的店鋪一天的訂單數都只有20幾單”,一家零售公司的CEO趙立冬說,“從實際的改造效果來看,并不是很好。”
三江財報也佐證了趙立冬的說法。2017年,三江購物與阿里巴巴共產生了2230萬元的關聯交易,拋去盒馬鮮生5家門店的收益,三江購物與淘鮮達開展業務的金額占比并算高,而三江2017年全年的營收是37.7億。
三江新零售改造另一方向是投資開設盒馬鮮生店,學習新零售的運營經驗。
目前,盒馬在浙江的代理權歸屬于浙江浙海華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浙海華地”),而該公司正是三江購物的全資子公司。
據了解,目前在浙江,包括寧波已經開業的5家盒馬門店全部由三江投資開設。雖然三江表示“自己是通過運營盒馬鮮生浙江門店業務,學習新零售模式“,但據盒馬的相關人士透露,目前浙江的幾家盒馬店都是由盒馬自己人來運營,除了三江的高層會參與部分決策,實際店面并沒有三江的人參與其中。
也就是說,雖然三江擁有盒馬浙江的代理權,但是在其中扮演的更像是財務投資人的角色。
盒馬鮮生2017年底的目標是在浙江開出4-5家門店,但是截至2018年8月31日,盒馬在浙江的門店數仍舊停留在4家。
這個速度,對于喊出“舍命狂奔”口號,要在短期內多開店、搶占市場的盒馬和阿里來說,是明顯不合拍的。
雖然目前盒馬沒有公布過任何一家盒馬店的具體營收數據,但據趙立冬了解,位于寧波的盒馬甬江店一天20萬的銷售額都難以做到,坪效和運營效率較低。
三江購物2017年年報顯示,盒馬在浙江的代理公司“浙海華地”今年上半年虧損1334.91萬元,上年同期凈虧損657.2萬元,虧損增幅達103%。對此,三江解釋稱主要是人才儲備費用較高以及門店開業前期費用投入較大所致。
存量門店改造進展緩慢,盒馬鮮生店又只充當“財務投資人”角色,并連續虧損,三江1年多的新零售改造從成果上來看并不顯著。
而據趙立冬介紹,目前位于浙江的三家盒馬門店(寧波2家,杭州1家)已經全部由盒馬上海團隊接管;三江的新零售門店“安鮮生活”(杭州2家,寧波2家,主打“生鮮+便利店”)的阿里團隊也全部移師“好鄰居”。
2
什么影響了改造進程?
新零售改造效果不理想,主營業務業績持續下滑,阿里和三江的這次合作開始被外界擔憂。
一位零售業人士稱,“阿里已完全失去對三江的信心,認為這是一起失敗的合作”。
但時光倒回到兩年前的2016年11月,阿里入股三江時,外界曾對二者的合作充滿了期待。
三江購物體量不大,股權結構簡單,在阿里入股之前,控股股東和安投資持股比例為60.57%,實際控制人陳念慈牢牢掌握控制權。這曾被外界認為,三江進行徹底的新零售改造更加容易,而且,三江購物的管理層對于“新零售”的概念非常認同,這都是促成雙方合作的主要因素。
在被阿里入股后,三江的股價也一度連續14天漲停,最高達52.17元,創造了自2013年A股上市以來的最高紀錄。
在趙立冬看來,雙方合作不如人意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雙方“消費觀”的差異。
“三江購物是一家非常節儉的公司,一直以來在能耗、成本上非常節約,阿里的風格則是大手筆,需要大力開店,這個三江很難接受”,趙立冬說。
據寧波當地人介紹,三江購物雇傭的員工多是退休工人,工資大多是寧波最低工資標準,人力成本控制的非常低。店鋪也多選擇開在居民小區,租金便宜且店鋪設施老舊。
“陳念慈(三江購物董事長)他們對于短期的利潤和回報都是非常看重的,思維還是比較保守,這也阻礙了三江改造的進程”,王國平告訴全天候科技。
三江一家鄰里店的店長告訴全天候科技,雖然還沒接到總部下達的新零售改造指令,但自己本身對于接受改造的意愿并不強。
“要改造的話就要上電子價簽,還要改造貨柜、特批淘鮮達后倉,三江的店主要覆蓋的是周邊小居民區,上線淘鮮達對于我們來說意義不大”,該店長說。
王國平分析,三江新零售改造的資金真正注入進來要等到“非公開發行”通過以后,在這之前,三江新零售改造花費的成本絕大部分來自于自己;這也是影響其推進速度的一個因素。
王國平提到的“非公開發行”是指2016年阿里入股三江時所采用的形式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當年阿里入股三江主要包含這樣三個部分:折價9.28%,協議受讓控股股東9.33%股份,取得“二股東”地位;第二,折價11.90%,參與非公開發行,持股比例將提升至32%;以1.88億元認購大股東定向發行的私募EB。
其中,第二部分,三江折價11.90%“非公開發行”的部分涉及的金額達到了14.66億元,也是三江本次新零售改造的主要資金來源。
由于阿里持股突破30%上線,根據《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杭州阿里認購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行為觸發要約收購義務,需要等待監管層的審批。
但過去的一年多,審批批文遲遲沒下發,這導致阿里的資金無法到達三江賬戶,三江也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來進行門店的改造,這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其新零售改造的進程。
“阿里的資金進不來,老是拿出自己的利潤來做改造,本質上三江是不太愿意的,尤其是還要幫助盒馬大量的投資開店,他們這幫人對于短期的利潤和成本都很看重”,某券商的零售分析師于洋告訴全天候科技。
除去以上這些原因,對三江的新零售改造在阿里內部似乎優先級也不是最高的。
與全力推進大潤發的新零售改造,積極打通大潤發與阿里的線上、線下數據不同,在三江的改造過程中,很少見到阿里大肆的宣傳,對于數據打通這一塊更是很少提及。
趙立冬認為,阿里擅長的是互聯網營銷和技術,但這些能在多大程度上改造傳統零售,這還需要時間檢驗。“有的時候解決傳統零售問題所花費的成本,遠遠高于不去解決所承擔的成本”,趙立冬說。
3
下一步走向
合作效果不佳,三江、阿里是否會就此分道揚鑣?在王國平看來,不會這么容易。
8月31日,三江購物發布公告稱,“杭州阿里巴巴澤泰以14.66億元現金認購三江購物非公開發行的股票約1.37億股,認購價格為每股10.71元”。這也意味著,持續了一年多的三江購物最大股東和安投資向阿里巴巴澤泰非公開發行的股票終于通過了審批。
“這相當于給三江吃了一顆定心丸”,王國平說。接下來阿里的錢會很快到賬,有了錢的三江購物在推進新零售改造過程的中應該會更加堅決,從這一點來看,接下來三江的改造進程應該只會比現在快而不是慢。
按照原來的計劃,這筆錢三江將用于“超市門店全渠道改造”、“倉儲物流基地升級建設”兩大項目。
在“超市門店全渠道改造”環節,三江購物計劃在浙江省內的122家門店都能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改造后的門店具備業務電商化、供應鏈智能化、配送時效化等特征,滿足新一代消費者對配送到家業務的需求。
“增發獲批后,阿里巴巴在三江購物中的持股比例將達到32%,與第一大股東差距進一步縮小,有望獲得三江購物的實際控制權”,于洋說。
2017年初,阿里已取得三江購物9個董事會席位的2個非獨董席位。阿里的徐潘華、王曦若已進入三江購物董事會。王曦若為天貓創始團隊成員、雙11負責人之一。
在于洋看來,在短期內阿里不會放棄三江購物,“阿里根本不缺這點錢”,他說。
除此之外,三江與阿里的這次合作,最大的變數還在于“阿里1.88億元認購大股東定向發行的私募EB”這一環節。
所謂“私募EB”是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非公開發行的,以質押上市公司股票作為增信措施的債券。在約定的換股期內,債券持有者可將債券按約定的換股價格換為股份。
假設未來阿里將這部分債券轉換為股票,則阿里在三江的持股將從現在的32%增長至35%,與三江購物實際控制人陳念慈的持股比例差距只有2.11%。陳念慈本人目前在三江持股1.69%,上海和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三江持股35.42%。而根據企查查信息,三江購物最大的個人股東和安投資背后的實際控制人都是陳念慈。
(目前三江購物的前10大股東,圖片來源:三江年報)
于洋告訴全天候科技,私募EB在此次交易中作用其實類似一道“旋轉門”,可以調節第一、第二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私募EB進入換股期后,阿里出于自身的戰略考慮,可以決定是否增持,是否拉近與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差距。
至于阿里什么時間選擇換股增持,于洋認為,可能要視三江購物實際的改造結果而定。
“如果三江改造效果好,那阿里可以選擇不轉換為股權,如果改造效果不理想,這輪私募很可能會被阿里轉換為股權,進一步增持三江股票,來推動改造”,在于洋看來,在此次合作中阿里掌握了充分的主動權。
即便如此,阿里似乎已經在推進自己的“plan B”。根據企查查的信息,8月16日,盒馬在杭州注冊了自己的新公司,名稱為“杭州盒馬網絡立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由盒馬創始人侯毅親自擔任。
在王國平看來,盒馬的這一舉措是實行去三江化的表現,未來將有可能在浙江與三江購物展開正面競爭,阿里可能宣布浙江直營或者僅保留寧波店給三江,因為寧波店為三江自有物業。
4
一切為了股價?
盡管改造效果不理想,但目前雙方似乎都在盡力維持“和睦”局面。
對于三江來說,與阿里合作,雖然新零售改造艱難,但確實也帶來了實打實的好處。
作為一個A股上市的傳統零售企業,在阿里入股前,三江購物的股價一度跌到了8元/股。阿里入股后,三江股價暴漲,曾創造17天上漲305%的奇跡。雖然現在逐漸回落,但對于股東來說,阿里的加持就是三江股價的助推器。
今年4月份,三江實行了公司的第二期股權激勵,對象是公司110名優秀員工,認購金額384.9萬元,認購均價15.532元。而在此之前,2016年8月份,三江還曾面向高層管理者實行了第一輪的股權激勵,認購均價為10.88元,總金額3500萬元,鎖定期為36個月,存續期48個月。
在王國平看來,實行股權激勵就相當于跟資本市場掛鉤,而一旦三江的股價下跌,無論是三江的高層還是參與股權激勵的員工都或將承受不小的損失。
“若與阿里的合作中止,三江的股價下跌是肯定的,跌破股權激勵認購價也是很有可能,這是現在三江不敢與阿里切割的尷尬之處”,王國平認為。
那么,三江高層目前怎么看與阿里的合作?全天候科技多次撥打三江董事長陳念慈的手機,一直處于忙線中;而其總裁王露也以“不方便”為由拒絕了采訪。
“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平時一向生活節儉而平淡,突然有一天嫁給王思聰,怎樣會生活?”,一位熟悉陳念慈的零售業資深人士表示,“有些人會為了‘家門’而選擇將就,如果你找三江高層聊,得到的答案很可能將是‘美妙的恩愛’”。他說,一切為了股價。
(因采訪者要求,文中趙立冬、于洋均為化名)
(來源:全天候科技 作者:端木)
三江的發展一直困惑于一個問題:缺乏合適的人;在2007-2010年的時候,陳念慈為了讓三江上市,不惜花重金聘請了來自沃爾瑪的人來管理三江,后來看是錯誤的,沃爾瑪雖是零售業的老大,但中國的沃爾瑪一直缺乏競爭力,早期的沃爾瑪管理層能力比較強,幫助沃爾瑪開疆拓土,有扎實的零售基本功,但后期沃爾瑪的管理層缺乏創新和應變能力,一旦出了沃爾瑪就會迷失方向,這群人執行力很強,但由于缺乏創新和應變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帶著沃爾瑪的光環出來很容易被誤用,就這樣三江蹉跎了幾年,雖然上市了,但零售基本功底不行,缺乏應變和創新能力,所以銷售一直上不去,呈現頹廢的趨勢。
三江的管理層里老人居多,思維僵化,導致整個組織體系僵化,新零售其實是零售與資源的重合,需要應對外部客戶需求的變化而作出快速的轉變,這種轉變來自于商品結構,來自于促銷策略,來自于客戶體驗,來自于配送時效,而在三江,這樣的轉變太慢,缺少合適的人來推動,雖然三江一直在尋覓合適的人來管理,但招聘進來的管理層大都看著自己待遇和福利的短期利益,缺乏長久的戰略規劃,也沒有耐心帶領團隊做好零售的基本功,所以每次制定和實施的計劃都會因為人員的短期流動而不了了之,這樣的試錯對企業來說是傷害最重的,花了成本沒有回報;現任CEO王露有理想有抱負,但做起事情來畏手畏腳,加上沒有合適的人輔佐,等于是在孤軍奮戰,疲于應對現有的問題,而無法脫身出來思考企業的未來走向。所以三江的問題出在人上,需要招個視零售為事業的運營副總裁及董秘,來協助王露走出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