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阿里巴巴開創雙十一以來,一年比一年火熱,到今天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全民購物節。無論是商家還是普通消費者,無論是線上平臺還是線下實體店,雙十一已經成為一個狂歡購物的符號。
雙十一之前只是淘寶在線上平臺做的一次營銷活動,后來因為做的太成功了,所以其它的電商平臺也開始模仿做。后來,實體店也開始參與進來,自發的在雙十一舉行營銷活動。自馬云提出新零售戰略后,阿里將雙十一活動延伸到線下,組織并補貼線下企業參與到阿里的雙十一營銷活動中。自此,雙十一成為一個覆蓋線上、線下的全方位的營銷活動。
尤其到近幾年,阿里越來越重視線下的雙十一活動。不僅同往常年一樣通過大力補貼實體店的形式將線下實體店拉到雙十一活動中,還將外賣、旅游等只要是與消費相關的所有阿里事業群都納入到雙十一活動中。甚至連螞蟻金服也通過花唄提額等形式參與進來,分眾傳媒等廣告業務部門也全力投入到線下的雙十一的宣傳中。雙十一的火在線下越燒越旺,其中也可以看見阿里對線下業務的覬覦和雄心。
另外,在過去幾年中,阿里在線下的補貼活動,主要是以搶占市場和引流到線上為主。在歷年的活動中,阿里基本都是補貼百分之五十給實體店做活動,而且不限數量,唯一算是要求就是支付寶支付、在雙十一當天。所以,以此迅速擴展了支付寶的用戶市場,非常好的起到了線下引流到線上的作用。
而到今年,雖然還是在做引流的生意,但是有了越來越多的促進全渠道融合的味道。往年雙十一活動都是由阿里在各城市的合作公司組織進行的,今年開始阿里成立了專門部門,統籌各種線上資源、宣傳推廣、線下實體資源,直接負責雙十一在線下的營銷展開。
另外,這一點從餓了么平臺的全力參與也可以看出來。往常年雖然也有外賣平臺的參與,但從來沒有像今年這么隆重和引人關注。外賣本來就是一個基于線下實體的線上平臺,它可以看做是線上和線下深入融合的產物。所以餓百的大力參與,無疑會引來更多的線下實體通過這個外賣與線上平臺融合到一起。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線上平臺發展已經遇到瓶頸并極力介入線下經營,意圖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思路打開新的市場。不過,這個全渠道的融合還是以線上平臺為主導的。線上平臺以此將自身的經營經驗,尤其是營銷經驗,轉化到線下實體身上,這也必定會帶來很多新的經營思路,這種新的經營思路是否有利于社會零售業的健康發展,是否有利于消費者呢?
首先,還是回到雙十一購物節上來。雙十一之所以如此引人關注,無疑還是因為價格的因素。就是因為在這一天消費者可以以平時根本無法想象的低價購買,所以不惜大量購買、囤貨,甚至引發一些非理性的購買行為。超低價,是雙十一發展成為全民購物節的根本因素,當然也是電商行業引流、發展的根本。
所謂成也燒錢,敗也燒錢。有哪個電商不是從燒錢開始集攢客流,又有多少電商因為燒錢最終導致破產?光靠燒錢是燒不出成功的電商,成功的企業無疑還是憑借企業經營的基本功。
當然,燒錢也就是拼價格,不僅是為了引入新的流量,還有競爭的目的。而就當前情況而言,在兩強相爭的環境下,競爭的目的甚至會大于引流。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顧客之所以愿意留在線上購物,絕不是因為被低價吸引養成了習慣。唯一的原因就是顧客在購買某個商品時,發現線上的便宜或者在線上購買更方便。消費者絕不會因為在線上購買習慣了,所以舍棄線下更便宜或者更方便購買的,至少大部分的消費者不會。
令人擔憂的是,電商開始把這些的營銷思維強推給線下的實體企業,通過這次的雙十一活動體現的琳琳盡致。電商引導你參加到雙十一活動中,但卻只給你一部分的補充,還要你必須做出有力的促銷互動,動輒一元搶購,半價搶購等等。
但是,實體企業是不會虧本做買賣的,更不會虧本給電商平臺拉流量。那怎么辦呢?電商平臺使用的做爛的一招又被搬出來了,虛標售價,然后再打折。
尤其是以外賣表現的最為明顯。平時在店里賣十幾塊錢的東西,價格動輒標到幾十塊。然后再通過各種打折、送券讓你去買。
但這真的有意義嗎?電商依靠這個拉流量可以,因為線上銷售的很多東西價格是不透明的,尤其是一些家居、服裝等。但是,線下銷售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須的,尤其是外賣平臺上的盒飯等等。
對于一頓飯吃什么東西、買水果大概需要多少錢,相信每個人都非常清楚。之所以在平臺上訂外賣,是因為這些虛標價格后再送的券的影響嗎?我相信大部分看的還是實際的價格,吃這頓飯要花多少錢,比預期的查不多就行。當然,能更低就更好,但是這個是非常少的。
這樣做只會將線上的這種不良的風氣帶到線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線上商業好不容易走上正軌,明碼標價。在這種風氣的帶動下,大家又開始小鹿亂撞了。這是不利于零售行業的健康發展的,更不利于消費者的正常購物。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看到線上虛標的價格,只會付之一笑,成為辦公室閑余的談資。
實體行業更為貼切的面對消費者,憑借實打實的商品,優質的服務,誠信的經營贏得消費者。這也是良好、健康的市場氛圍。希望電商真正能夠發揮引導、大數據的技術優勢賦能線下平臺,真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