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2012年,日本有奧萊茂36個,2017年有37個,開發幾乎停滯。
日本奧萊茂是1993年3月起步,位于埼玉縣富士見野市,叫利茲木(Rhythm リズム), 2000年7月開業御殿場叫普萊米阿木(premium プレミアム),算是正規化業態標志。目前三菱地產旗下有9個,三井旗下有13個,加上其他一些場子,合計37個。品牌組合方面,比較好的奧萊茂當中,奢侈品級別的有10個左右、國內品牌10左右,合計主力品牌20個左右。前五的奧萊茂,坪效年度可以達到400萬日元,最好的御殿場210個商戶,年度坪效可以達到673萬日元。比一般的購物中心高很多。
郊外的奧萊茂,出店商戶的物業費用率17.6%,比郊外大型購物中心的21.2%,低3.6個點,綜合運營人工費用率31.6%,比郊外大型購物中心的38.0%,低6.4個點。
總的銷售規模看差距較大,主要設施的銷售規模,2005年12個設施統計2106億日元,2015年22個設施統計6748億日元,增長3.2倍,2016年23個設施銷售6829億日元,2017年也是23個設施,銷售額7192億日元,除了規模業績,單店業績增長基本停滯。
一些在營業的奧萊,幾乎是開門休息狀態,2010年9月關閉一個,2011年6月利茲木關閉了,2018年4月大洗避暑奧萊恢復成通常商業形態,放棄小型奧萊折扣店形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問題是什么?根本在于特色商品不足,特色商戶不足。
在日本,一方面時尚業界服裝為主的產品過剩,積壓在庫房等待處理,另一方面奧萊產品缺乏。
和美國的情況比較一下就基本清楚了。美國制造零售(SPA)企業的品牌中有98%是專供品,而這些品牌是奧萊中的主要參與者,換句話說,他們是為奧萊定制產品的,與其它購物中心的產品不重復,沒有同質化問題,而日本國內的品牌專供品不到30%,同質化不可避免。誰來購買支撐業績呢?答案是,對品牌個性和鮮度要求不高的入境客。
美國到2017年的奧萊數量的373個,雖然與1996年的329個比較,變化不大,甚至也處于下滑樣態,但是產品力明顯更充分。這就是答案。
有沒有把主要商圈的店鋪改成奧萊的呢?沒有看到。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8/11/26 16:4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