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內部會議“公開化”,商業企業和門店或有意、無意、主動、被動,是否能追求知行合一?
我先說三組故事:
第一組是連鎖書店現場會對比:
一個擁有全國14城網點的知名新書店,今天下午在杭州旗艦店活動區開會。
總部來的臺灣口音女干部,為十幾個店員、經理和區域市場人員組成的成員宣講圣誕節活動。其中會員回饋,當日每店消費前十會員,要大力反饋,提供真正的服務,是一張“感恩卡”—一單可享八折,用畢回收。
因為用擴音器,所以幾乎充滿3300平米書店半壁江山。大廳里還有其他兩位顧客,整個書店大約四五十名顧客在場。
一年前,我在臺北一家誠品書店,無意中進入五樓活動報告廳,直到晚上十一點多結束,兩三百人緬懷吳清友先生。
吳先生的親人、干部和年輕員工,各自慈悲喜樂追思,其中人格、理想、商業努力都真切流動。很多人都提到與創始人的交集,其中的理想、信念與價值。那一夜,我也是誠品人。
得到app做知識付費服務,創始人三人每周二公司例會向全網直播,多時聽眾數萬。
羅胖解釋為什么要公開一個公司的例會,其中包括產品、數據、獎金等?據說是因為這個公司沒有什么應該瞞著用戶的,也能逼自己更快進步,再則公司沒那么大會議室。
第二組是商場保安現場短會對比:
一個二十萬方商場,央企,開門前在南門,隊長組隊訓話。
一周前,隊長西裝墨鏡,保安隊員們約摸二三十人排排站。
我聽到、感到的是隊長差異存在感,對顧客可能惹事的警惕感,以及那副耀眼的大墨鏡。
兩年前,北京APM即將打烊,服務臺前保安主管與隊員們交流。大意是:兄弟們,平安夜將至,可能會有煙花和其他熱鬧,隱患,我們要加倍小心,保護顧客、商戶、商場安全。
我能真切的聽到、看到七八人緊密交流。
第三組是公司內部管理層會議CEO講話對比:
一家公司,高管成員離職后次周,CEO召開會議,把所有當時與其相關共同決策和業績虛報推到了離職同事與前下屬身上。
另一家公司,CEO為安人心,但凡有管理層同事離開,也都會開會整理批判一次,但都是確實發生過且曾提醒的;后來另一高管離職,這位CEO卻一句話沒說,因為確實沒什么要指摘的。
胖東來集團董事長于東來近日內部講話,為接待外部企業高管團隊來訪,集中了公司管理層,聽他分享。
其中諸如“不要為了經營而經營”,及番薯地里收四毛,你們賣一元五,我要是農民看到了你們賣這樣的價錢,我還怎么相信你們。
零售勞動密集型,現場更有無數會議,以上三組故事只是一些剪影,窺斑見豹,挽起中國零售公司治理與雇傭關系、顧客資產一角。
三組故事八個對比,我有八項感觸和建議,拋磚引玉:
1.如果一定要在有顧客的地方召開長時間內部會議,請盡量放低音量-不用麥克風,劃出區域,是和同事們交流工作,不是廣場演講,空間的邊界也是內外邊界;
2.對顧客好一點,再好一點,以顧客為中心一以貫之。如果要感恩回饋,要真的感恩回饋,無論力度、數量,而非欲擒故縱;
3.像誠品那樣,是真有深入骨髓的企業文化和理想光芒、創始人精神,正如古代君子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內外皆通;
得到公司雖非零售,其組織公開周例會仍令人感佩,是高度自信與開放。
4.現場保安、保潔、服務員等員工離客人最近,代表公司,客人很難相信一個戴著墨鏡的隊長,或者叼著煙說臟話的主管。
讓所有一線人員感到職責與榮譽,他們言行舉止確保公司和場所氣質、顧客信賴。鼓舞信心,承擔職責,傳遞友善。
5.慈不掌兵,ceo有手段很正常,但肝膽相照或一以貫之更難能可貴。新的生產力決定新型生產關系,雇員不是《資本論》里工業時代的范疇,而是互聯網時代,追求自我,快速迭代的年代。
6.于東來的內部講話,經媒體整理可知,可比零售福音,在企業與合作伙伴中擲地有聲,也為行業注入清流。因為他提倡熱愛、生活、幸福、成長,往往引發強烈情感共鳴。
7.絕大部分內部會議,都有可能部分或全部透露信息,重要的不是如何全部保密,而是真正的會議活動與內容價值,現場會就是現場,辦公會就是坦誠布公,真正敏感事務與商機則務必限時絕密;
8.會議是一種管理手段和組織工具,也是公司健康發展與客群關系晴雨表。
內部會議可告人,是信心、技巧、號令與共鳴。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月小刀,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8/11/30 9:0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