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隆冬,許多北方城市還沒有下雪,南方的一些城市卻意外地迎來了初雪。天氣有時像脫韁的野馬,并不在慣常的軌道上行進,令人無法琢磨與猜測。冬天雖然沒有冷得難以想像和超出預期,但寒潮還在繼續,春天什么時候能真正到來,只有時間能給出最好的回答。
4月份開始,盡管是春天,許多零售商都感到生意難做,寒意浸浸,其實不只零售業。最明顯的是,一條曾經繁華的商業街,店鋪不停地更換主人,換來換去的店鋪門面在訴說著無奈與等待。我生活小區的周邊曾經有四家生鮮社區超市,上個月一家店關門大吉,這家從開業到關閉只用了半年,還有兩家這幾天也陸續關了店,從四家到剩一家只用了兩個月。市場的寒意比天氣還冷。
困難很多,信心仍在。雙11的數據又一次沖高,仍有零售商的業績創了新高。線上與線下的矛盾與爭執正在消融,融合度越來越高,時間給出的答卷,往往出乎意外。原來以為的你勝我亡其實都是想像中的臆測。
站在2018年的歲尾,許多事都值得回顧,這一次交出的是問卷。
1、今年,最大的改進是什么
記得看過一句話,大意是今年的你如果和去年的你比起來,沒有變化,那這一年是白白度過。不知道有多少零售商會在這個月問問自己:這一年我最大的改進是什么,有了哪些變化——報表上的數字是變化,KPI指標也是變化,數字的變化僅說明你走得更激進或更遲緩,內在動力的提升才是關鍵。
今年的生意尤為難做,在困難面前,大多掙扎著逃離泥潭,根本無法顧及自身的成長。這有點像淹在水中的人,逃命是第一位,游泳技術的提升倒不是關鍵。但如果平常不練好技術,到了關鍵時刻根本不能救命。
越在困難的時刻越要練好內功,越要依靠內在的功力提升自己。現實帶來的巨大恐慌,往往讓人慌不擇路。有一些門店開始激進起來,減員降薪、減少促銷頻率、人為提高毛利,頭痛醫頭的方法雖然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果,但帶來的隱患也如埋下了一顆炸彈,不知什么時候會爆發。今天一些零售商遭遇到的困境,還有一種可能:是前幾年埋下隱患的發作。把問題埋起來,經過發酵,會產生更大的破壞力。
今年觀察了一些門店,看到了許多門店的匠心,尤其是一些區域零售商,精耕細作,不受外界干擾,埋頭做好應做的事。像巨野的佳和、濟寧的愛客多、日照的正基、鄒平的圣豪,這些扎根于二三線城市的區域零售商,在全國沒有較高的知名度,但他們專注于商品與服務,專注提升門店的管理水平,門店都做得扎實有功力。生鮮傳奇今年的估值達30億,王衛總說,他們要做到比國家標準更高的標準,每件商品都可追溯,讓消費者買得更放心、更安全。看王衛公開發言,每次都能為之一振,產生共鳴,這要得益于王衛不停地思考與判斷,經營者的思想高度決定了企業的高度。
消費者的選擇再多,也不會漠視家門口的門店,但要給消費者充分的理由,讓他們愿意進店、愿意購物。消費者舍近求遠,這不是消費者的選擇問題,是零售商的問題,許多零售商不敢正視這個事實,把問題推就于網絡的發達、競爭的激烈,忘了提升自己。
消費者時刻都在變化,零售商更需要提升與改進。把每一年當作登一級臺階,精進管理、提升服務、做好商品、用好技術、跟好風口、順應潮流,越是動蕩起伏,就越有收獲。
2018,零售商改進了什么?
2、今年,舍棄了什么?
經過前幾年的擴張和橫向發展,零售商都把自己當成哆啦A夢的大口袋,不停地住里面裝東西,以為東西越多就越好。“多”也是負擔。
業態涉及多。看似欣欣向榮的局面,但潛在風險也大,這會讓企業失去定位目標,失去發展的核心。人的精力有限,企業同樣如此,每種都做一點,意味著不可能集中力量做好所有業態,沒有十足競爭力的業態,抵抗力差,抗打擊能力也差。
門店數量多。如果管理跟進不到位、人才斷層,沒有協調好地方采購和總部采購的關系,這都有可能讓急速增長的門店處于失控狀態,眾多門店一點點累積起來,讓小問題變成了大狀況。
盲目引進多。有一段時間,無人售貨機、自助付款這些先進的設備使許多零售商蜂擁而至。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只有與零售商真正融合、真正發揮其效用才突顯其真正的價值。別人自認為的好,不一定適合自己。前幾天,在一家零售商看到,無人售貨機被棄到賣場一個角落,里面已經沒有商品,設備的先進與目標消費者的認可并不能劃等號。
還有一種多,是零售商內部的重疊與繁復。一是規章、流程多,多到連下發的部門都忘記什么時候下發過什么文件,“多”讓員工無所適從,朝令夕改的制度也令人摸不到頭腦。把一套制度貫穿到底,把一部流程執行到尾,有效執行的制度與流程才是真正的管理工具。二是會議多且冗長,有人自嘲,不是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京東有一項規定,每個會議不能超過30分鐘,同一個問題不能討論三次。長時間、不解決任何問題的會議其實是集體不作為。
在不停想往口袋里裝東西的時候,同樣要冷靜思考。卸掉一些冗余,去除一些不適合,輕裝簡行,更專注地做更擅長的事情,這是智慧的選擇。今年步步高調整戰略,撤離成都市場,聚焦超市和購物中心,剝離其他產業,這讓步步高更有精力做最想做的事。
舍棄不是逃避,是聰明地放棄。
2018,請問問自己和門店,今年舍棄了什么?
3、今年,給員工創造了什么?
胖東來掌門人于東來近日在巡店時講,把每一位廚師培養成大師,成就員工。當一個企業的負責人不僅給員工提供更好的福利,還想到員工的成長和自身價值時,員工的獲得感與滿足感是無法替代的。
今年的市場狀況并不令人如意,許多零售商自顧不暇,眼看著客流一天比一天低、收入和利潤一天比一天少,根本沒有空閑想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
今年,降薪、裁員的聲音不絕于耳,當瀕臨困境,首先是減負,員工薪資是負擔,他們首當其沖被當成負擔削減掉。如果問一些零售商,今年給員工創造了什么,有一些可能會小聲地回答,創造了低收入、創造了員工數量的新低。
員工與零售商之間像是水與魚,無水當然無魚。零售商只有想盡辦法蓄更多的水,才能養出更大的魚。現實的殘酷在于,水是水,魚是魚,魚以為它的體壯與水無關,水也就不屑把魚養大。許多正在面臨糟糕狀況的企業,大廈將傾,員工的信心更是一瀉千里,信心的低迷順勢又把大廈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零售商要為員工創造什么?
首先是良好的收入。物質是最重要的基礎,因為員工需要生活,需要用工作收入來滿足物質需求、滿足生活愿望,這是他們積極工作的動力。一位朋友說,他在的公司一到下班時間,員工如倦鳥歸巢一樣涌向電梯,看到員工如此積極地下班,上司表示不滿,問:阿里和華為的員工都幾點下班,你們這么早就走?員工在私下反駁:我們的收入不到華為、阿里的十分之一,我為什么要加班?
管理者給予的與員工付出的,大體相當,當抱怨員工不努力時,首先看自己有沒有努力地給員工創造良好的收入與福利。
其次公平公正的人文環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一個氛圍融洽、積極向上的企業里,能激發人的斗志,反之,人則容易懈怠抱怨。
還有對員工個人的培養,鼓勵員工在工作里發揮想像力、鼓勵學習與成長,要創造機會讓員工精進自己,提升能力與水平。一個擁有眾多高技能員工的零售商,擁有競爭中最重要的利器。
一個只考慮員工成本、不考慮為員工付出與投入的零售商,是短視且沒有希望的。
2018,你的門店,為員工創造了什么?
4、今年,為顧客做了什么?
顧客對零售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顧客越來越挑剔、越來越有個性、越來越不可琢磨,這讓零售商與顧客的契合點也越來越少。
昨日逛一家老牌零售商的門店,不禁感慨連連。這家曾經輝煌的零售商在今日沒落到無可救要,陳列凌亂、商品擺放全無章法、生鮮不新鮮、百貨不足百,人員懈怠,環境臟亂差,周末只開了兩個收銀口,盡管顧客不多,但仍排起了長隊。收銀的員工一臉怒氣,沒有顧客得罪她,她卻冷臉工作,讓人看了很不舒服。
“真是沒希望了。”一番體驗后,我們都不太看好這家零售商的未來。
顧客手里握著選擇權,他把票投給誰,絕不是感情用事,去一家門店、不去一家門店,他有充分的理由。
在一年的長度里,零售商可以為顧客做許多事:
尊重顧客。這里的尊重不是指向顧客點頭彎腰,表現出面上的重視,真正的尊重是要以專業精神、專業態度對待顧客,不敷衍、不馬虎。每一個認真專業的零售商,顧客同樣會回報以尊重。
體驗顧客。體驗一名普通顧客在店內的感受,像上面那家門店,如果管理者稍微用心,感受顧客在店里的狀況,當看到收銀員的冷臉時,大概會臉紅吧。
給顧客溫度。這種溫度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適當,不急進、不拖延,不慌張、不著急,用篤定踏實的態度對待顧客。科學技術是手段,是冷冰冰的最佳解決方案,需要用恰當的方式展現出來,才能抵達顧客的內心。
人與人之間建立穩定親密的關系需要漫長的時間,人與企業的關系同樣如此,零售商要在一點一滴中關照顧客的感受,才能漸漸與顧客建立穩定的聯系。
每年為改善與顧客的關系做一件踏實有效的工作,比任何口號都管用,也積極有效。
2018年,你為顧客做了什么?
2018即將過去,需要用時間給出答案的問卷永遠有效。
每走一步,都是做注腳。
要想給出圓滿的回答,每一日、每一月、每一年都不能懈怠、不能敷衍。
問卷永遠有效,回答卻有期限,因為市場與顧客不可能等你太久。
(作者系聯商專欄作者柳二白,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8/12/20 9:2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