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2018年的冬天,比以往都來得早,寒意陡升,大雪早至。
嚴寒的氣流,恍如今年的零售。縈繞在零售人的心間,難以驅散,幾近刺骨!
冬至,已是歲末。
回首,感悟二三。
感悟一:零售需要資本,但不應被資本綁架
自2016年開始,資本就燃起了對零售的火焰,陸續進入的標桿,攪動了市場的波瀾。三只松鼠讓人們看到資本原來也懂零售,鄰家便利讓市場看到資本原來門檻很低。于是,一個從來都缺乏資本“關懷”的行業一時間成為了資本競相角逐的戰場。從A輪到E輪,各種融資的好戲天天上演,零售火了,從來沒有任何時候像2018年這樣受到資本高度關注。
零售人都知道,零售是一個缺人又缺錢的行業。老齡化的加劇,勞動成本高企,當年年輕又便宜的員工今天已是中年,薪資待遇早已成為了企業沉重的負擔。單純的零售行業往往不能獨立支撐企業的經費運轉,物業就成為了必備利器,要么做二房東,要么置業,但周期太長,市場抗風險能力也較弱。所以,當被資本相中的那一刻,零售人是激動的,除了可以毫不心痛地揮霍,還有資本對行業的“洞察”。多少零售企業都沉醉在了與資本的蜜月之中而難以自拔。
但資本與零售根本就是兩個行當,隔行就是隔山。
資本追求的是規模,是回報效率。而零售呢?市場培育是基礎,市場維護的初期階段,漸進突破是發展希望。記得2012年徐崢與王寶強主演的賀歲片《人再囧途之泰囧》中,徐崢資方對王寶強的蔥油餅連鎖店的規劃與暢想。現在細細看來,與當今的資本與零售的思路若合一契,不妨一起來回味一番。
作為資本方,思考的是如何快速找到標準化模式,然后快速復制,實現規模化盈利,最后收回成本,收割回報。
然而,零售不能這么思考。當徐崢向王寶強提出購買配方時,王寶強爽快的答應,但是結局卻是另一番景象。
零售相比制造業似乎要復雜的多,各項環節往往難以實現如制造業一樣的標準化,也許,正式因為這種非標準化的存在,才造就了諸多的經典零售故事。然而這對于資本方來講,是不可理喻的!
資本需要的是速度,而零售需要的是匠心。而喜歡才是匠心的基礎,只有真正熱愛,才會用心經營,才真正培育出匠人、匠心!
遺憾的是,很多零售人既缺乏對零售本質的深刻認識,更加缺乏零售匠心精神。很多人都在尋找一種可復制的模式,一旦“研制成功”,馬上就想到要另立門戶,擁抱資本,在借助資本的強大后盾,理解在市場進行復制,號稱上萬家、數十萬家的計劃震耳欲聾。隨著時間的檢驗,很多所謂創新模式基本屬于叫好不叫座,資本眼見回報無期,停止供血,一些“新生”事物就戛然而止。
資本沒有清醒,他們依舊堅定自己是懂零售的,堅定地認為自己牢牢把握著零售的關鍵方向;零售人也沒有清醒,他們總是在揣著這被相中的夢想,不斷做著南轅北轍的創造。
終于,2018年,資本的退出,少壯派的低迷,讓我們有必要來思考一番資本與零售,究竟該如何牽手才有未來。
零售需要資本的支持,這毫無疑問。但如果只是滿足資本對規模的擴張,而忘記了零售的必然環節和必要準備,那么就是被綁架,最終迷途難返。
感悟二:零售,需要的是體驗,不是概念
這些年,零售行業的概念一個有一個地蹦出來,新零售在2018年大放異彩,但同時,因為超級物種與盒馬鮮生這對行內公認的新零售標桿近來頻頻爆出負面信息而有人在質疑新零售這一提法。有來自官方的言論“零售沒有新舊之分”,也有來自坊間的言論“盒馬不懂新零售”。其實作為一名消費者,我管你是新還是舊!
消費者最關心的是什么?體驗!服務!
今天走進一家曾經十分火爆的社區超市,零亂的陳列、骯臟的地面、冷冰冰的營業員的大臉,還夾雜著對顧客的嘲諷,令我一分鐘都不想在里面多待。不用問他為何今天這樣衰落,但從今天的體驗,就不難理解為何如今他門可羅雀。
零售的本質是做好服務,不是制造概念。概念是政治家玩的東西,不斷制造概念才能不斷成立新的項目,作為上級只需要看各種材料就ok,但是零售需要實實在在的服務去征服消費者,留住消費者。當然,大鱷可以玩玩概念吸引資本和市場的目光,但中小企業也緊隨跟風,最終結果將不僅僅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累積更多負擔,拖垮自己。看看那些零亂的無人貨架,看看那些閑置的自主結算設備,曾經都被中小企業視為走上新零售大道的標配,現在折射的卻是一道道傷痕。
感悟三:或許,現在是零售最好的時代!
行業的朝氣是陡增的營業額嗎?恐怕并不盡然。老子說福禍相依,往往眼見的繁華背后正隱藏著兇猛的暗流,隨時有驅散繁華的可能。而同樣,看到從業者們艱苦地掙扎和不斷的嘗試,雖然沒有特別顯著的成效,但卻可能是下一個的機會的窗口!2018年,不論是便利店在資本的哄抬下一地雞毛,還是盒馬鮮生快馬加鞭下的短板頻現,亦或是超級物種的艱難前行,其實都給我們帶來一個啟示:零售在變!
零售太需要變化了。
曾經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們眼中的超市只有沃爾瑪、家樂福,今天我們單就便利店就可以有足夠多的參照系,還有更多新生的物種,即使是那些失敗的案例,至少告訴我們有路可行,有路難行,為我們繼續一次的探索儲備了經驗。就在這不斷的試錯中,零售成長了,消費者成長了,市場環境也跟著成長了。
筆者向來反對只押注一種或某幾種模式,因為市場足夠大,消費階層足夠多,任何一個細微的突破口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與可能。而2018年的零售市場正是在升級、分級之爭各顯神通,攪動了所謂的大鱷格局,也攪動了消費者對零售的認知,“亂世出豪杰”,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時代嗎?
所以,冬至春來,收起悲觀,橫看成嶺,側看成峰。帶著宋朝詩人的冷峻思維開啟2019年的零售之旅。靖安依舊冷眼看零售!
(本文為聯商網策劃“復盤2018零售”系列報道,作者系聯商專欄作者靖安先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