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12月28日,《聯商網》梳理出了2018中國零售行業年度十大事件,這些事件及其背后所關聯的一連串事件,或許影響甚至決定著零售行業的發展方向。上海商學院教授、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第一時間對十大事件進行了補充點評。
1、物美創始人張文中清白歸來
周勇點評:張文中先生清白歸來,是依法治國的體現,是業內人士的多年期盼,更提振了行業信心!這意味著2009年屬于錯判!還有多少錯判需要糾正,更是大家所關心的!張文中清白歸來,是正義的勝利,也是物美全新的開始。實際上,早在2014年物美就收購“百安居”。
2、拼多多上市
周勇點評: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的快速崛起,預示著電商新時代的到來,同時也使現有電商形成了新的格局。
3、阿里系持續滲透并改造實體零售
周勇點評:短期來看,互聯網巨頭仍是新零售的主角,但從長期看,新零售的戰爭必然是一場持久戰。
4、雙十一走過十周年 增速放緩
周勇點評:我們對營銷系、物流系17級全體學生的調查顯示:學生對雙十一的感受憂喜參半,如果有精力像精算師那樣去“盤算”,確實能獲得不少優惠,但是有更多的在校大學生都感覺“套路太深,而且越來越深”。有學生問老師:難道互聯網背景下的營銷就是“不斷深化套路嗎?”,如果真是這樣,這似乎與我們所學的《商業倫理學》背道而馳,也與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現代營銷觀念背道而馳?!因為消費者更希望“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直接的“折扣”。真誠地希望零售業的引領者,少一點套路,多用“折上折”,少用“套上套”。別看今天鬧得歡,小心明天拉清單。
5、生鮮傳奇獲IDG資本領投 社區生鮮受追捧
周勇點評:中小零售企業未來必定魅力無限。
6、鄰家資金鏈斷裂 便利店行業引反思
周勇點評:資本助推行業發展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任何一個投資項目,不僅需要有概念、有價值、有形式,更需要有能力確保投入產出的平衡,沒有效率的創新,最終必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便利店行業的投資失利,對行業有三點重要提示:第一,便利店是一個需要有人的產業,很多高毛利的“中食”都依賴于人的服務,沒有訓練有素的一線服務人員,就不可能經營好便利店;第二,便利店真正成功的標志是特許加盟,這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總部,以確保加盟店能夠盈利。千萬不要把總部當做“警察局”與“稅務局”;第三,便利店需要不斷創新,包括服務項目的創新與產品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總之,便利店并不好玩。
7、ofo瀕臨破產 共享經濟模式遇冷
周勇點評:共享單車是一個多方博弈的項目,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很不簡單。要你死,立馬死!類似的項目還有很多,創業者與經營者應該有“環境致死”意識。別以為做大了就可以“天馬行空”,想治你,都是分分秒秒的事情,最大的企業在中國也不如一只螞蟻。
8、騰訊、阿里兩大陣營入股萬達商業
周勇點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是當下與未來的基本趨勢。
9、樂天瑪特退出中國市場 外資風光不再
周勇點評:樂天瑪特退出中國,對行業有三點重要提示。第一,這再次證明“環境致死定律”的客觀存在。第二,從接管樂天瑪特的沖突來看,接管者不能太強勢,要善于安撫人心,平穩過渡,即使自己“很強大”,在群眾面前還是“很弱小”,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主人翁。第三,對外資企業來說,現在要踐行“三D法則”,專為中國消費者設計 (Design)、中國團隊自主決策(Decide)、以中國速度執行 (Do)。
10、盒馬百店、永輝分家 新零售盈利爭議
周勇點評:第一,新零售雖然是當下零售業的一個“熱詞”,也推出了很多“實踐模式”,但從總體上來說,新零售屬于阿里系的話語體系。第二,新零售可以先不考慮盈利問題,關鍵是對用戶有沒有價值,如今來看,新零售對用戶是有價值的。第三,新零售的很多概念與做法很不錯,如每日鮮,但應該深化與調整。熟食要每日鮮,雞蛋可以“兩周鮮”,牛奶可以是“5天鮮”;第四,直觀來說,顧客關注看得見的“新鮮”,但從根本上來說,更應該關注看不見的“安全”;第五,新零售能否成為零售全行業的發展標準,則要看效率,“發展是硬道理”的升級就是“有效是真道理”。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延伸閱讀:
- 該帖于 2018/12/29 11:0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