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中國改革開放40年,過去的商業模式與營銷比精益零售管理重要,今后精益零售比商業模式創新更重要,線上、線下零售企業都在講現階段零售行業需要進入精準營銷,根據不同商圈需求,提供不同產品和服務范圍,真正能做到企業微乎其微。
最近與零售企業家、零售服務商溝通,得到一個有意思的趨勢,15、16年是零售實體店最為迷茫的時期,全國一片O2O,一片虛擬經濟風潮,但是17、18年,實體零售企業發現自己的企業只要堅持做好基本功,通過數字精細化的改進,實體店的銷售額和效率是完全可以提升的,現在實體零售企業更自信,也愿意在數據化、信息化,精細化上面進行投入和努力。
我國消費市場的發展目標,商品和服務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智能化、數字化不可逆轉,商業模式實現迭代創新,移動客戶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把用戶、商品、時間、地點和支付等要素同時組合在一起,碎片化的資源與無窮盡的需求緊密結合,為商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零售趨勢在中國依然強進,但是需要靠精細化、標準化管理以及數據分析與準確應用,深做內功,踏踏實實的解決每一個瓶頸,從而健康的發展。
新零售的本質:商品和服務
去年年底在成都高新區,傳統零售企業伊藤洋華堂正式推出了代表全渠道零售未來發展方向的新一代門店(伊藤食品館), 開業的時候出現了限制入場的情況,那么時隔一段時間之后,我們再去看這家零售企業狀況,給我們帶來一些什么樣的啟示?
生意好是有原因的,在伊藤食品館的賣場里,我們沒有看見員工扎堆聊天,玩手機的情況,不論是廠家派的促銷員還是自營員工,不是在做清潔,就是在整理商品、補貨,做試吃……
“績效考核”“合伙人”“股權激勵”在這里統統沒有,為什么人家的員工能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為什么賣場的四十歲左右的員工,不是在這里養老的?為什么你分不出來是促銷員還是自營員工?為什么收拾餐盤的大姐,也能主動與你聊天,讓你感受溫暖?
1、廠家促銷員統一培訓才能上崗
我們與日企的差距在于服務意識,服務意識是通過不斷的培訓灌輸,國內企業很難做到對促銷員的培訓和統一管理,進入伊藤的促銷員也必須參加伊藤培訓、考核,工作安排由賣場主管統一安排,除了要完成自己企業的銷售任務,還要負責貨架周邊的清潔、商品補貨……
2、對于促銷員鋪統一管理、統一著裝、統一待客標準
國內企業與日企對培訓的意識差距不是一點點的差距,朱東生朱總曾經說過,店鋪運營水平高低由培訓部是水平高低決定的,很多人不理解這句話,培訓部的工作根本是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代表著實體零售的水平,培訓部是企業決定一個企業當中基層員工、中層員工素質的部門,是企業的靈魂部門,但是在很多企業里面,只是說員工素質很低,沒有服務意識,其實是因為沒有能夠創造出優秀員工的培訓師,這也是學習日企精細化管理很多企業總是學不會的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之一。
3、堅持工作分擔,員工清楚每個時間段自己具體的工作內容
店鋪每天要召開早會、交接班會、晚禮,除了了解店鋪的促銷活動、銷售業績……還要明確自己的銷售任務、工作崗位,每個時間點的具體工作內容,所以我們看不到閑聊的員工,看不到玩手機的員工,只看到忙碌的員工的身影,如果你有什么需要咨詢的事情,他們會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跑到您面前為您解決困惑,這個就是“小跑運動”。
4、對購物籃的重視度,提升顧客滿意度、提升客單價
我相信很多人去大型超市購物都有這樣的經歷,原本只是想去逛逛,逛的過程中被商品、促銷活動吸引,想購買商品了,但是當手上拿了商品后,想找個購物籃或者購物車卻找不到(一般超市只有入口處才有),有些時候就選擇放棄不購買或者少買的情況吧?看上水果或者散裝商品,準備購買的時候卻找不到連卷袋,找員工拿的時候,員工也是從某角落給你一個,想多要一個多買一點或許還要看員工不情愿的臉色。
在這里,你完全沒有這種擔心,除了入門口有多種購物車選擇(購物籃、日式購物車、嬰兒購物車……)就算進門時,沒有推購物車,員工看著你手上拿著商品也會主動遞一個購物籃給您,一些貨架旁邊也隨處放著購物籃。水果、蔬菜、散裝商品旁邊總算放著連卷袋,這些細節暗示著顧客的購買。
實體店的存在是為顧客創造價值,經營如做人,把來者都當成顧客,挖掘潛在的消費需求,給顧客最好的體驗。
(本文為聯商網策劃“暢想2019零售”系列報道,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趙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9/1/3 16:3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