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高鑫零售發布公告,其非全資附屬公司上海潤盒與阿里巴巴控股附屬上海盒馬訂立海南盒馬業務合作協議及東北盒馬業務合作協議,內容有關海南、黑龍江、吉林及遼寧省內各訂約方之間的相關業務合作。
公告稱,根據合作協議,上海潤盒同意與上海盒馬進行合作,以于盒馬店鋪內采納“盒馬鮮生”業務模式,包括:盒馬店鋪使用盒馬鮮生業務模式及盒馬應用程序;完成盒馬店鋪的相應軟件系統整合;上海盒馬向盒馬店鋪提供必要軟件維修支持;由上海盒馬指定的配送代理提供配送服務,配送盒馬應用程序所售的產品等。
高鑫零售與盒馬類似的合作并非首次。在2018年6月,大潤發就曾宣布全國已有100家門店完成了天貓新零售升級改造。
《電商報》記者了解,此輪升級改造的大潤發不僅借鑒了盒馬的懸掛鏈系統,還接入了盒馬的物流接單能力及數字化的門店運營管理系統。可以說,這既是高鑫零售試水向“盒馬模式”轉型升級的動作,同時也是盒馬乃至阿里對外輸出新零售商業模式的嘗試。
而此次上海潤盒與上海盒馬的合作,對高鑫零售而言,同樣不乏借“盒馬模式”改造來提升門店數字化,進而擴大銷售渠道的目的。高鑫零售在公告中便指出,與上海盒馬的新聯盟將使集團的業務受益于阿里巴巴集團的數據生態系統。尤其是,盒馬業務合作協議將使集團透過盒馬鮮生業務模式數據化以及引入新的生鮮產品零售解決方案。
結合日前推出“阿里商業操作系統”這一動作來看,擁有豐富的線上流量及業務資源的阿里,如今著重強調“數字化”及“在線化”,畫出一張全方位、全渠道賦能線下零售的藍圖。占據“近水樓臺”高鑫零售,自然也寄望于借力阿里的新零售體系,通過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為其線下零售業態轉型找到新出路。
然而,從目前高鑫零售的業績表現來看,“新零售”這劑良藥似乎還未展現療效。高鑫零售去年8月公布的2018年中期業績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其銷售貨品所得營業額為人民幣521.63億元,較2017年同期的人民幣522.94億元減少人民幣1.31億元,增幅為-0.3%,凈利潤則微增0.1%。
此外,從銷售情況來看,報告期內高鑫零售同店銷售增長為-1.56%,而2017年同期同店銷售增長為-0.90%。
對于整體業績表現不佳的原因,高鑫零售歸咎于上半年的零售業競爭依舊激烈,而多渠道購物環境的發展為顧客提供多元化的購物方式,對傳統大賣場的業務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但這從側面也反映出,新零售改造、數字化升級帶來的流量紅利及商業賦能,目前仍未能扭轉。
而類似的問題不單單出現在高鑫零售一家,同屬阿里系零售企業的新華都和三江購物,在2018上半年亦出現凈利潤下滑的跡象。盡管新零售賦能的故事從線上線下融合轉向數字化賦能的新賽道,但目前現實仍不如理想豐滿。而線下零售企業如何借數字化升級講述下半場的故事,也仍有待時間考驗。
(來源:電商報 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