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最近特開心的事兒,是他的辦公室總算恢復成了會議室的樣子。前一陣兒,這間10平米左右的小房間,擠滿了行軍地鋪,一群“程序猿”日日夜宿于此,放在阿里,這不稀奇,但對于零售企業來說,CEO和技術小哥同吃同住,畫面還是有點違和。
身為銀泰商業集團的CEO,陳曉東的辦公室就是會議室,對他而言,每天幾乎都是在緊鑼密鼓的會議中度過的。房間正中一張長型辦公桌,角落里一棵發財樹,一個通常只在倉儲間才會出現的架子,架子上有他的獎杯,一本紅色日歷后面藏著還沒開封的《艾倫·圖靈傳》。
接受采訪是當天下午近1點,這個個頭高大的北京男人,以段子手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這次卻相當“謹慎”。
“(鄧)小平同志告訴我們不要對未來做過于具體的設想和描述。”神秘中帶著幽默。
幾個關鍵數據,打印好寫在紙上:
截止2019年1月16日,銀泰百貨在全國8省34城擁有63家門店;
銀泰商品數字化程度達到58%;
活躍數字化會員突破450萬,付費會員過百萬;
喵街線上賣出多款100萬單品,11月6日13點47分,三個“百萬單品”在杭州武林總店誕生;
······
快速說完“成績”,問題重新回到銀泰本身,陳曉東式的幽默和金句才又開始往外蹦了。
這一年,對于銀泰而言,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銀泰迎來了20歲生日,發布了新零售經驗,宣布漸成互聯網公司,收購西安開元商業,開始復制新零售經驗,開啟全球化戰略布局,365會員卡走出國門。
陳曉東曾說過,“銀泰是一只小怪獸,在未知的未來摸索新零售的路徑。”如今,小怪獸已經初具雛型。
百貨行業的十字路口2014年,阿里戰略投資銀泰商業集團,一年后增持成為第一大股東,2017年1月10日,阿里完成對銀泰的私有化。
與此同時,銀泰內部也在擁抱和創造變化,組織架構更扁平,聽見炮火的人擁有了更多的決定權;技術人員占比不斷提高,技術不再只是輔助工具,已經變成了這家公司的底層邏輯。
去年的云棲大會上,時任阿里云總裁胡曉明斷言,銀泰(銀泰商業集團)已經成為了一家互聯網技術公司。比如現在的門店基本上全部架構在云上,網絡的波動都會對正常的業務產生影響;再比如銀泰“程序猿”每逢雙11、雙12就躺到他的辦公室里睡覺。
傳統百貨業融入技術元素,疊加出新的消費場景。對于2007年加入銀泰百貨的陳曉東而言,深有感受。
1998年,銀泰百貨誕生,2004至2008年期間,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僅有3家門店的銀泰百貨,迅速在湖北、北京、西安、上海及浙江開出20多家百貨門店,成為中國零售百貨業的“航母”之一。2007年,銀泰百貨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被稱為“內地百貨第一股”。
陳曉東原本在投資公司幫銀泰百貨做上市工作,幫著幫著就留下了。
上市后的銀泰百貨發展不太順利,2008年經濟危機,2009年至2012年內部組織架構調整。銀泰百貨前總裁周明海離職,俞光華、王純、馬林霞等昔日分管各區域業務的 “七人核心團隊”也陸續離開。
2013年,陳曉東減持銀泰百貨股票,這一系列的做法,讓外界推測銀泰百貨急于“去百貨業”。
當時集團業務,除了百貨,還有房地產和電商。年報顯示,2012年銀泰百貨集團實現總收入人民幣39.07億元,較前一年上漲25.3%,但百貨的黃金時期一去不復返已成行業共識。
2014年,整體零售行業關店逾200家的數字驚人,2015年的業態依舊不容樂觀。150家百貨公司開店135家,剔除重復計算,實際開店122家,包括其他百貨單體店,全年開店總數約150家。其中70家大型百貨集團開店117家,關店87家。
科幻小說《三體》里面有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而傲慢才是。這句話放在實體零售中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口頭上把‘顧客’作為上帝,實際中卻往往‘以店為先’,骨子里這是我們的傲慢。”陳曉東如此形容過去實體零售存在的問題。
購物中心崛起,大量增加的餐飲娛樂元素,以高頻打低頻的方式擊穿零售業“底線”;電商的普及,又有多少人來逛,然后轉身在網上下了單,線下一度成了“試衣間”。
店鋪門可羅雀、業績下滑、物業高空置率等,曾經風光無限的傳統零售業似乎失去了光環。
百貨業怎么辦?銀泰2010年嘗試自建電商網絡,于是有了當時行業最大也虧損最多的“銀泰網”。很明顯,光靠工具思維只是讓銀泰擁有了一個高運維成本渠道,而不是新賽道。
曾經的銀泰網
燒錢B2C竹籃打水,銀泰和很多零售商境遇相似,但在百貨轉型購物中心求生的趨同下,銀泰卻有自己的堅持。
“百貨和購物中心絕對不是代際關系,百貨行業做的更加百貨就可以了。砸出個中庭,加上餐飲,打敗購物中心的肯定不是另一個購物中心。”2019年了,陳曉東依然還是這么個觀點,“百貨業干嘛偏要轉型,升級就可以了”。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曾把私有化的銀泰與盒馬鮮生相比較,后者是平地起高樓,靠的是頂層設計,而前者由于有太多存量,類似舊城改造。線上零售企業如果只把貨放到線上去賣,那還是傳統零售商,品牌和消費者之間仍然存在一堵高墻。
銀泰百貨重走百貨路現在很多人都對銀泰有些懵,大家都叫“銀泰”,但好像又不是同一個“銀泰”。陳曉東決定接下來要把銀泰商業集團下的幾個項目,全部統一叫成“銀泰百貨”。
2016年,陳曉東說追逐O2O、B2C等熱點概念的轉型都是“耍流氓”,守正出奇,回歸本質,從用戶需求、商業核心競爭力出發的轉型才是正道。改名也就是“守正”,重走百貨路。
如何稱呼一種現象或趨勢并不重要,陳曉東想的是做出來再說,但篤定趨勢一定會來。
“企業面前有兩個十字路口,第一個路口叫‘是否數字化’,還有一個路口,叫‘是否接入平臺’。兩個十字路口,陳曉東和銀泰商業都選擇了‘是’。于是,銀泰商業變成了一家互聯網技術公司,只是恰好在做百貨行業。”
從2015年開始,銀泰首先從“人貨場”中的“人”切入,完成了數字化會員累積,原來一張張只有電話號碼和姓名的卡片,變成了擁有數據畫像的消費者。對貨品的改造,也讓每一個線下SKU有了數字化身份。銀泰最終要完成的是,對整個商業場景數字化重構。“過去我們推送信息,10條里面只有2條是對這個消費者有用的,現在,10條里面有8條對消費者有用。”用陳曉東的話說,以前開百貨是物以類聚,現在數據進一步實現了人以群分,然后進行高效的人貨匹配。
線上線下同價是陳曉東全面推動銀泰百貨數字化最為冒險的決定。要打破價格的不確定,讓消費者享受相同的權益,陳曉東如今說起來仍心有余悸:“你看我現在還活著,不然早就賠死了。”這背水一戰的結果是目前銀泰百貨內的4700個品牌都實現了線上線下同價,銀泰員工開門第一件事,也變成了抽檢比價。“誰比誰便宜都不是終局,不用比才是終局”,陳曉東說。
去年末,美國百年零售巨頭西爾斯百貨破產,梅西百貨未開一店就撤出中國,在百貨衰敗論甚囂塵上之時,銀泰再次用全國雙11超37%的銷售額增長擊碎了行業恐慌。
“百貨公司流量減少,不是原因而是結果。為什么流量會減少,是因為提供的產品豐富度不夠,服務體驗不夠好。那就要去解決這些問題。電商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多的商品,所以一部人由線下走到線上,把電商當同業,百貨只要做到一樣就可以了。而行業內的很多人都把因果關系倒置了。”
從全球的供需關系來看,局部供應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零售行業的機會。代購和跨境貿易的發展很能說明國人消費需求尚未被滿足。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力和實際消費水平之間,仍然有未被填滿的空間。
數字化對于百貨行業的意義在于,除了通過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務和更多創新需求的商品以外,未來還可以通過動態調節價格,提升貨品流通效率,最終實現貨品0庫存。
數字化百貨行業的機會在網上,上一筆交易結束是下一筆交易額開始。在傳統百貨,上一筆交易的結束,就只是結束而已。不過這一切在銀泰已經徹底改變。
自建電商探索走不通,銀泰現如今有了喵街。APP不但提供停車、地圖等近場智能服務,也創造出基于門店配送的當日達遠場電商玩法。于是乎,導購們不用在消費者來了后拉衣袖,通過喵街、淘寶、天貓、支付寶一樣能精準觸達場外顧客。目前喵街在線上賣出了蘭蔻、SKII、越王珠寶等多款100萬以上的單品,這在柜面有限的百貨店根本難以想象。
2018年3月,銀泰全資收購西安開元商業,隨后開元商城上線“喵街”,3個月就完成了模式復制。2018年雙11,開元同比銷售增長7成,創22年來歷史新高。在陳曉東看來,喵街是銀泰的底層邏輯,銀泰是長在喵街上的百貨公司,模式樂意輸出,但終歸要看需求者有沒有數據化變革的決心。
與此同時,新商城管理的標尺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百貨把坪效作為前置指標,而我們的指標是試穿率,試穿次數,顧客的爬樓率……然后優化這些指標來得到坪效的提高。”
陳曉東不相信所謂的新零售VP(副總裁),在他眼中顛覆姿態的零售變革,需要一把手工程。“銀泰沒有新零售部,銀泰全是新零售部。”
「電商在線」記者調查發現,國外很多百貨公司都會并行自有品牌策略――零售業連著制造業、商業品牌與商品品牌的疊加,從設計、制造到銷售,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也讓零售商不在只是渠道。Costco、家樂福、沃爾瑪都在這個層面長袖善舞。
百貨行業是否有可能以類似的形式,徹底擺脫房地產模式,撇開租金只看商品和會員,目前還不能下定論。
陳曉東認為這可以實現,這一階段他最看重的指標,是銀泰百貨能夠服務的付費會員數量。去年,銀泰也推出了中國百貨業首張365付費會員卡,相當于用戶每天花一塊錢就能享受銀泰任何一個專柜的全年9折優惠。
與阿里會員底層互通后,顧客僅憑一個電話號碼就可以成為銀泰會員,購物體驗也從單純的線上或線下,整合為線上線下無縫的購物體驗。目前365付費會員人數已經超過百萬,在銀泰450萬活躍數字化會員中,舉足輕重。
“提出這個想法時百貨行業都覺得我太激進,說出來有點像是是吹牛,畢竟,得說服數以千計的品牌和代理商,補貼難以計算的錢,而付費會員的購買潛力還未可知。”談及365的下一步發展,陳曉東說可以再等等。
被阿里巴巴私有化之后,陳曉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每周七天每天11個小時的互聯網公司節奏,也漸漸被他適應。
“一周十幾頓盒飯,這兩天我說不行啊,天天吃這個。他們就給我弄點好的,吃頓火鍋,就很好了。換成是你,你能干嗎?”陳曉東坐著椅子上,伸展了一下身體。百貨新零售的目標看起來很近,走起來卻如履薄冰,供應鏈升級、數字化改造,各個都是臟活累活。“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莫過于,把別人兜里的錢裝進自己兜里,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別人的腦子里。”陳曉東又忍不住講起了段子。
誰催著你呢?圖啥呢?
在采訪的最后,陳曉東被這兩個看起來有點隨意的問題逗樂了。
他講公司使命、價值觀,后來覺得是自我驅動。回過頭來又說了一句:“人生嘛,就是一場修行。”陳曉東對百貨業有很深的感情,也想改變這個行業,他需要在滿是客流的商場里,給房子平穩的換上互聯網的地基,然后用數據的水泥和鋼筋,繼續改造升級。
(來源:電商在線 何寒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