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型央企,從籌劃重組至今,一向低調發展的中糧地產就一直爭議不斷。
2018年底,歷經波折的中糧地產重組大悅城一案終于塵埃落定。不過,其影響并未就此消散。
一方面,借重組完成之機,中糧地產終于被國資委正式納入“雙百企業”名單,正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另一方面,中糧地產正經歷著持續的高層人事變動。
入選“雙百企業”
1月22日,中糧地產發布公告稱,收到國資委下發的《關于加快推動“雙百企業”實施綜合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公司已被納入“雙百企業”名單,公司綜合改革方案已完成向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早在2018年8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下發了《關于印發的通知》(國資發研究[2018]70號),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決定選取百余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百余戶地方國有骨干企業(即“雙百企業”),在2018-2020 年期間實施國企改革“雙百行動”。
“雙百行動”的主要目標是穩妥推進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等6個方面率先實現突破,打造一批國企改革尖兵。
在此背景下,央企和以上海、廣東等地為代表的地方性國企改革顯著提速。
數據顯示,2018年地方國企重大資產重組事件合計58起,較2017年的57起基本持平,但是交易總價值卻從2017年的1881.4億元上漲為3358.59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與“雙百行動”政策落地密切相關。
此時,中糧地產也按照國資委的總體部署與指導要求,研究制訂了“雙百行動”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并履行相應申報、審批程序。不過,由于中糧地產重組大悅城事項阻礙重重,歷時一年有余仍未落地,也引來外界不少質疑,中糧地產“雙百行動”的方案自然也遲遲無法獲得批復。
2018年12月25日,中糧地產收到證監會下發的重組大悅城事項的核準批復,宣告這場歷時17個月的重組案終于“修成正果”。根據要求,中糧地產將在未來12個月內完成股份發行和交割,資產重組正式進入實質階段。隨著資產重組工作的順利推進,納入大悅城優質的商業品牌之后,中糧地產將邁進“住宅地產+商業地產”雙輪驅動的全業態模式。
此次入選“雙百企業”,也被不少業內人士看做是其重組落地后帶來的第一份“收益”。中糧地產表示,公司將充分發揮上市公司的優勢,積極推進公司綜合改革方案的實施,深化各項改革工作。
人事持續變動
正當市場認為敲定重組的中糧地產將步入發展正軌時,一場持續的人事變動又將其拉入輿論漩渦中。
1月22日,中糧地產發布人事變動公告稱,公司于近日收到蔣超的辭職報告,其由于已到退休年齡,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職務,辭職后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如果蔣超的離職,稱得上是“已到達退休年齡”的無奈之舉,那么3天前,中糧地產兩位副總經理的同時離開,則引發了業內的關注。
1月19日,中糧地產發布公告稱,因工作變動原因,公司副總經理朱海彬和副總經理張雪松申請辭職,即日生效。
公開資料顯示,朱海彬系浙江大學工學碩士、經濟師,至今已在中糧地產工作長達30年。1989年,朱海彬進入中糧地產后,歷任公司秘書、團委書記、企管部副經理、萬寶電子二廠廠長、公司總經理助理、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直至總經理。不過,此后,朱海彬又逐步從總經理降職為副總經理,亦不再兼任董事一職,這或許為其離職埋下來了伏筆。
與朱海彬相比,張雪松雖稱不上公司“元老”,但也在中糧地產任職副總經理達17年之久。在此之前,張雪松曾任華寶集團副總經理兼西部房地產公司經理、總經理和深圳市嘉寶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正是這些經歷,為其在中糧地產開疆拓土奠定了基礎。
中糧地產2017年年報顯示,朱海彬與張雪松的年薪分別為102萬元和105萬元,足見其分量并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來,中糧地產出現了一波“高管離職潮”。僅據公告統計,截至目前,中糧地產就已有8位副總及董事級別的高管先后辭職,原因多為“工作變動”。盡管中糧地產方面始終表示,“不會影響公司相關工作的正常進行”,但大面積的高管離職不容忽視。
資料顯示,2018年3月6日晚間,中糧地產公告稱,賈鵬、侯文榮因工作調動原因,分別申請辭去公司董事、監事會副主席及監事職務,兩人辭職后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3月2日晚間,中糧地產宣布公司獨立董事顧云昌、孟焰因6年連任到期申請辭職,同時一并辭去公司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相關職務;而在更早之前的2018年初,中糧地產副總經理陸革也以“工作變動”之由遞交辭職報告,申請辭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
針對中糧地產近一年來頻繁發生的高層人事變動,有業內人士猜測,可能與日前終于敲定的大悅城重組案有關。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中糧地產上述工作調整或因兩個原由:第一,重組本身會涉及業務調整,部分業務壓縮或重新規劃引起部分崗位調整;第二,此類企業往往有很強的“體制性”,這兩年民營企業給予的薪酬和發展機會較多,往往會給行業人才帶來很多機會,這樣自然會使得部分高管離職。
(來源:國際金融報 張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