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福牢啊立福牢。”這是在杭工作的溫州人趙逸泉對五馬街的評級。
“立福牢”,是溫州方言,意思是受不了。這也是溫州人對這條街的普遍印象。
全國各個城市都有自己著名的商業街,比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杭州的河坊街。五馬街對于溫州也是一樣。
五馬街始建于東晉,至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唐稱五馬坊,為北宋36坊之一,清代改稱為五馬街。
五馬街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五馬街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王羲之曾在此駕馬出行。這里也是傳奇實業家吳百亨的發家地。這條街上,還保留著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筑,而五味和、老香山等百年老店也駐守于此。
趙逸泉曾告訴鋅財經,五馬街只是游客的拍照圣地,本地人很少愿意在這條街上晃悠。雖然經歷了多次改造,但當地人對這條街還是無法滿意。
2018年年底,五馬街又經歷了一次改造。這一次,五馬街的街道規模和建筑設計上有了改善,而在城市服務、商業配套、政務服務等軟件和系統上,悄然升級。
事實上,杭州,是全國率先引入數字科技的城市之一,也是浙江第一個移動支付之城。而在五馬街改造中,溫州也成為數字城市的另一個先行者。
那么,立福牢這個標簽,能否成為五馬街的過去?數字科技,又將為城市帶來怎樣的變化?
靠“臉”消費
經過2012年的改造,五馬街榮膺“中國著名商業街”。但五馬街在當地人眼中,并沒有變得受歡迎。
五馬街不是個高格調的地方。這曾是溫州人對五馬街的刻板印象。
“花一樣的錢,買兩樣東西”,“不要200,不要100,甚至不要10塊,只要9.9!”“買一送一”或是“10元小店”……
周而復始的叫賣聲充斥著整條街。一眼望去,盡是廉價小商品和尾款清倉衣服。這似乎和五馬街的歷史底蘊,格格不入。
“也就陪來溫州旅游的朋友過去看看。” 趙逸泉甚至記不清楚,上一次去五馬街,是在幾年前。
五馬街位于溫州鹿城區,在路口有一尊五馬雕像。這座雕像,象征著溫州人勇于創新,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南有吳川,北有溫州"。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人以小商品貿易享譽全國。
只是在2018年改造前,五馬街沒能和“新零售”搭上邊。
“本地人都不怎么去五馬街啦。” 葉文曾告訴鋅財經。在杭州讀書,回溫州工作。經歷了杭州掃碼支付的便利,葉文覺得溫州在移動支付的普及上差了一口氣。
但隨著二維碼和掃臉支付的升級,五馬街也在改變。2018年的改造,讓五馬街的刻板印象逐漸瓦解。
2013年被移走的“五馬雕像”,重回五馬街。
抬起頭,眨眨眼,整個過程不到10秒鐘。用戶僅僅需要在iPad大小的刷臉設備前,關聯支付寶賬戶,就能完成支付。再搭上支付寶紅包,結算時還能享受不同程度的優惠。
這臺刷臉設備被親切的稱為“蜻蜓”。去年年底,支付寶在上海的開放日中首次推出蜻蜓設備。
據鋅財經了解,借助這臺設備,刷臉支付的接入成本可以降低80%。而在效率上,也用戶比打開手機,點擊APP,進入掃碼支付,來的快捷不少。
掃臉支付,成為五馬街升級的最大變化。
“大多數客人都選擇二維碼掃一掃,也讓我們減少了清點零錢的麻煩。”五馬街商場經理南海說,使用移動支付的人越來越多,而刷臉相比密碼更加方便了。這還進一步降低了中老年人使用移動支付的門檻,尤其在老年用戶記不住密碼時。
不僅僅是溫州,“蜻蜓”和自助結賬系統的出現,在各個城市都引起了不錯的反響。
“今年,引入自助結賬后,每個用戶平均可以節省50%的等待時間。”廣州卜蜂蓮花市場部助理副總裁袁林化說,每次能減少2-3分鐘的等待,尤其是在引入刷臉支付后,1個收銀員可以維護3臺自助收銀機,收銀效率提升了50%。
根據袁林化的提供的數據,普通大賣場顧客結賬10件商品平均需要56秒,刷臉支付則只需28秒,按照廣州當地7366元的月平均工資計算,每一個顧客可以節省0.46元的時間成本,卜蜂蓮花一年接待6000萬顧客,就是節省近46萬小時,2760萬元的社會成本。
雖然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85%的用戶愿意使用刷臉支付等生物識別技術進行支付,但使用這樣的生物支付是否存在肖像和安全隱患,仍然是用戶關心的問題。
“蜻蜓的識別準確率為99.99%。”支付寶生物識別技術負責人留招強調,用戶刷臉之后,反饋到支付寶后臺的是一段特定代碼,支付寶不能看到用戶的面部形象。
根據支付寶數據顯示2018年溫州人人均線下消費金額排名全國第五,增幅全省第一。
而不僅用戶能體驗高科技,商戶也享受到了金融科技的紅利。
民營企業背后的金融大腦
“支付寶還是微信?”煎餅攤老板娘熱情地問,順帶遞上了已經漲到6塊最低配的雞蛋餅。去年鋅財經在關于小微商戶的報道走訪報道中,就曾寫道,隨著線下支付場景的不斷延伸,“有沒有零錢”、“找不開”這樣的對話,正在逐漸消失。
無論是煙酒店、小賣鋪、小吃攤、菜場,甚至是路邊的烤串店、拉板車賣水果的商販、賣糖炒栗子的店或是煎餅攤,都貼上了第三方支付的收款碼。
這樣的場景,在溫州五馬街也變得隨處可見。
比如,無感支付停車場和智慧導覽小程序,前者能夠幫助車主在進出五馬街時,依靠攝像頭識別車牌,并可自動扣款,無需取卡進出停車場,后者門店可以在支付成功頁透出自己的小程序,通過關注送優惠券等方式,引導用戶關注收藏。
“每一筆支付,都可以累積為商家和個人的信用,商家可以享受到貸款、保險、理財、賒賬進貨等更多服務,也能通過數據分析,更好了解自己的客戶,及時調整經營策略。”螞蟻金服副總裁楊鵬說。
《2018年移動支付用戶調研報告》顯示,全國有89.1%的用戶能夠接受使用條碼移動支付。而在溫州,已經有超過百萬“碼商”, 總數位列浙江第二,僅次于杭州,五馬街商戶更是100%全覆蓋。
除了耳熟能詳的賬單管理、千人千面、多收多保和多收多貸等功能外,逐漸積累的金融科技真正幫助政府及金融機構降低了風險。
溫州歷來民營經濟、小微業主活躍的區域之一,但2012年的金改之初,當地銀行和企業依然陷入兩難的境地:一邊是節節攀高的不良貸款讓銀行不堪重負,一邊是受擔保鏈影響步履維艱的企業。
但好在銀行貸款增量穩步增長,2018年更創下歷史新高。按《溫州日報》數據,去年前三季度,溫州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372.1億元,同比增長48.2%,去年銀行貸款前三季度增量已創歷史新高,超過了2009年全年1138.9億元的歷史峰值。
在螞蟻金服這類金融科技公司的幫助下,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也許能夠煥發出更多的活力。
“比如經營狀況優良的商家,就能優先獲得來自銀行的貸款、支付寶的營銷活動補貼等各類優惠政策及服務。”就溫州市金融辦副主任葉新表示。
去年以來,溫州市金融辦與螞蟻金服共同成立了“溫州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一同研發的“金融大腦”,不僅能夠幫助溫州做好當地企業金融風險的防范,還能將“溫州經驗”送往全國。
當然,也不僅僅是金融,伴隨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方便。
政務與生活,一鍵解決
“現在家里的水電費,我能通過支付寶,幫爸媽直接繳了。”葉文告訴鋅財經。一次無意間的應用,讓她發現了支付寶繳費的便捷服務。
從此,家里人告別了去各網點取號排隊交款的繁瑣。
葉文表示,支付寶“城市服務”中,不僅可以繳納水電費,還可以提取公積金,查詢社保,預約就診等服務,不僅自己方便,在家里還指導父母幫他們操作,也不再需要請假陪他們去辦這些事情了。
除了移動支付,電子身份證也為溫州人帶來不少的便利。
2018年4月,溫州成為全國首批支持電子證件的城市之一,溫州市民就可以通過支付寶領取身份證網證,去政務大廳辦事,在酒店辦入住,去車站買票。即便忘帶身份證,市民也不用擔心。
因為身份證網證和實體身份證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外加交通出行, 如今溫州成為了浙江省又一座出門只需要帶手機的城市。
今年1月,溫州市區移動支付(單票制)公交實現全覆蓋,涵蓋168條公交線路,總計2153輛公交車,35個快速公交BRT站點。據悉,隨著溫州地鐵建設的加速落地,到2019年下半年,有望實現溫州地鐵與長三角區域城市的“互聯互通”。
“之前去處理罰單很麻煩,有些要跑去高速口,有些要跑去城管,現在支付寶上都可以完成。”趙逸泉認為,除了幫老家父母在線繳水電費之外,在支付寶上城市服務上最方便的功能,是處理違章罰單。
當然,也有用戶在反應,支付寶處理罰單的功能,有時刷新不出來。“半小時,只處理了一張”,在采訪中一位用戶表示。
鋅財經了解到,目前溫州市民通過實名認證后就能享受的“一次都不用跑”的城市服務,已經超過100種服務,服務近2000萬人次。
據支付寶數據,通過在線繳納水電煤、辦事等低碳行為,近400萬溫州用戶還在“螞蟻森林”為地球種下近70萬棵真樹。
“想知道家鄉的這條街道變得如何了,大家還喜歡嗎?”主持過20年前五馬街改造項目的總設計師徐放在2017年的一次活動中曾建議,五馬街的改造設計應更多地與城市發展和現代運營的理念相融合,關注市民新增加和變化的生活需要。
如今的五馬街成為了溫州數字化發展的一個樣本。
而溫州,這座全國首家試點電子身份證,擁有浙江省第二大“碼商”,GDP突破6000億大關的城市,將成為繼杭州之后,浙江第二個數字化轉型的樣板城市。
注:文中趙逸泉、葉文均為化名
(來源:鋅財經 文/馮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