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后的伊藤洋華堂在成都又落一子。1月25日,位于成都綠地中心468的伊藤亞洲旗艦店“伊藤廣場”正式開門迎客,這是伊藤首個購物中心項目。
據了解,號稱“伊藤旗艦店”的伊藤廣場購物中心,位于錦江區東村核心區域,地鐵洪河站旁,建筑面積為8萬平米,包括地面6層與地下3層。
據介紹,與以往的日系裝修風格不同,伊藤廣場整體的室內設計加入了更多國際化的元素,比如來自英國的“大本鐘”,以及巴黎的“凱旋門”。此外,伊藤廣場首次打造了伊藤橫丁小吃街,與以往的統一收銀不同,在伊藤橫丁小吃街消費均可在店鋪直接支付,減少了復雜的付款程序、方便快捷。
伊藤廣場項目小組組長鐘慶表示,項目以25-45歲的新家庭客層為主,其項目特點是“3小時環球旅行、格調生活、有溫度的服務”,滿足顧客“快生活、滿假日”的城市生活需求。在形式上,伊藤廣場與購物中心相似,是GMS(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基礎上的升級。內容上,從既存店鋪的銷售物品轉變為銷售服務和生活方式,獲得了400多家供應商的支持。鐘慶指出,“由于地處468綠地,考慮到周邊家庭結構,將為1公里商圈內的顧客提供午餐。”
事實上,伊藤洋華堂從1997年進入成都以來,在成都已擁有8家店。對于為何將首座購物中心落地成都,成都伊藤總經理黃亞美就曾在去年的新事業啟動會上指出,成都市的總人口預計將突破3千萬,城市化、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按照《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東進、南拓”角度定位,成都伊藤把新事業的出發點選在這里。
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成都的華堂業績還算不錯,但“百貨+超市”的這種商業模式并不是它業績好的原因,而是成都跟北京相比,消費轉型還存在“時差”。在這種情況下,華堂還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賴陽指出:“但華堂也必須要轉型,如果還是做傳統的‘百貨+超市’的模式并沒有發展前景,因為消費者對‘百貨店+超市’這種業態的需求越來越低。華堂現在的轉型,是不再固守傳統模式的一種探索�!�
記者從伊藤洋華堂的官網上看到,目前在京只剩一家亞運村華堂商場,其他店面因業績不佳,從2011年起開始陸續閉店。據悉,2011年,華堂商場五棵松店關閉;2014年,華堂商場望京店、北苑店以及西直門店關閉;2015年4月,華堂商場右安門店關閉;2016年7月,華堂商場大興店關閉;2016年11月,華堂商場十里堡店關閉。
事實上,除了伊藤洋華堂還在堅守以外,外資百貨品牌業績下滑嚴重,不斷退出中國市場。據了解,2016年下半年瑪莎百貨宣布關閉中國內地的10家商鋪,2017年12月30日將香港和澳門零售業務出售給其特許經營伙伴Al-Fut-taim,去年1月,瑪莎百貨的天貓旗艦店正式關閉,這意味著具有百余年歷史的英國零售巨頭,徹底退出中國市場。2015年,上海的梅西百貨直營店關閉。去年12月,梅西百貨集團宣布關閉Tmall.com 天貓國際旗艦店,正式撤出中國市場。此外,同為外資百貨的老佛爺和連卡佛也在中國表現欠佳。
賴陽坦言,目前生活方式中心是現在購物中心的發展方向。“華堂轉型做了購物中心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前景,但是要做好還是有些難度。它必須跳出傳統百貨的思維方式,向生活方式中心進行轉變�!�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王曉然 王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