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日前有媒體報道,大眾點評這一陪伴用戶15年的品牌或被改名放棄。消息一出,網友即議論紛紛。
2月20日,大眾點評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如果有人說要關閉大眾點評app,“用戶不答應,我們也不答應”,這種回應看起來有不得不保衛自己的意思。
而點評被傳改名的背后,或與這幾年來“點評”出現商戶、用戶逃離隱憂相關。
一、商戶“逃離”的隱憂,從美團點評合并說起
2015年10月,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被稱為“新美大”的平臺橫空出世。然而對于商戶們來說,“新美大”的誕生,或出現了一些對他們不太有利的情況。
推廣費用或有提升。在美團點評合并之前,大眾點評的商務規則還是比較清晰簡練的。只要你的服務和商品讓用戶滿意,有流量、在平臺上有點評,很容易就能增加曝光量,好評多的店自然就能得到好生意。在“新美大”平臺上線后,扣點情況似乎加重,同時,想要得到排名、曝光率,一些時候每月得額外多花大小不等的費用去應付商戶通系統。
推廣規則似有混亂。”新美大“合并后,商戶們被要求適應新的推廣體系,不過,點評的體系似乎變得難以捉摸,以往花點錢就有效果的推廣,現在花了大錢好像也得不到應有的效果。例如,一些商戶花了大幾萬元,去找美食大號頭條做推廣,希望他們能給店子的大眾點評里帶來好評,可結果卻沒換來什么點評,甚至有人還會惡意給差評!有些新店開業,按照以往的做法去找親朋好友好評,或者刷團購銷量,或者特意給消費者折扣價換來好評。可是在新的體系下,大眾點評的算法已經與以往徹底不同,這些做法容易被判為“作弊”。平臺還有給寫評論的用戶打電話咨詢的情形,一個弄不好,商戶就會被封店7天。
此外,點評開始向商戶們“推介”他們的推廣工具——推廣通。該體系收費不菲,效果好像并不盡如人意。有商戶反應,在美團大眾點評合并之前,他們前2年的生意還算不錯,許多甚至還是五星門店,可如今在推廣通花的推廣費用比以前高得多,然而生意卻變得差一些了。
簡言之,從商家的角度看,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后,日子沒有以前好過了,在這種情況下,逃離意愿加強肯定無法避免。
二、不只是商戶,用戶也存在逃離美團外賣的隱憂
時間進入2019年。2月20日,人民創投發表了一篇題為《逃離美團外賣:餐館稱傭金上漲?一單外賣掙不到一元錢》的文章。在人民網創投的報道中,作者走訪了全國各地多位中小餐飲商戶經營者,文章顯示出抽點越來越高,外賣店持續虧損,競爭越發激烈等問題。
抽點越來越高。文中說,在廣州市天河區經營餐館的張磊對現狀非常發愁。他的小店非常依賴外賣生意,2018年的時候美團平臺對外賣收取的傭金比例為18%,但后來漸漸漲到了20%,到2019年春節前后,傭金抽成已經升到了21%,部分商戶甚至高達25%。與張磊在同一條街上經營的商戶們,已經紛紛撤退走人。張磊也在猶豫,傭金比例節節升高已經讓外賣業務難以為繼,他的小店是否還能持續。
外賣店持續虧損。在北京市大興區同樣經營著一家餐廳的張建已經下定決心要離開。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普通的餐飲業毛利率大約在60%左右,看似挺高,但扣除食材成本后大約只有48%的樣子。這個毛利率還要刨去水電煤氣、人工成本等,再加上美團平臺不斷上漲的傭金抽成,這個行業就真的很難做下去了。
目前的美團平臺,對金額在21元以上的外賣單統一收23%的傭金,如果單子金額不足21元,則收取每單4.5元的固定費用。這樣的費用狀況對小商戶們而言可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而且市面上有一種預計,美團接下來還會繼續提升傭金。張建統算下來后,果斷決定將店面轉讓出去,不再做外賣餐飲的業務。
另外一邊,消費者離開美團的意愿似乎也有加強。以往在美團平臺上不少老字號、家鄉店、網紅店等品牌,一直都很受消費者喜愛。美團提升傭金抽成的同時,用戶發現他們現在買東西的價格好像比以前貴了一些。而用戶對外賣商品的價格敏感度是很高的,容易出現幾次交易后消費者就逐漸不再光顧了的情況。對應的,原本一直受消費者喜愛的商家,由于商品價格的上漲、服務品質也面臨持續降級的可能,消費者難以像以往那樣喜愛自己的品牌。
在美團與點評合并之前,由于兩家平臺的充分競爭所帶來的紅利效應,消費者用戶往往能夠獲得很多補貼和打折優惠。但是在合并后,用戶們卻發現這些優惠好像不見了。換句話說,用戶好像沒有從這次合并中得到更好的使用體驗,他們的生活似乎并沒有如王興當初承諾的那樣變得“更美好”。
眾所周知,美團作為一個交易平臺,其定位于大眾點評這樣一個信息平臺相比有明顯差別。若美團真強行將點評的優質用戶引導至定位于交易平臺的美團,其轉化率必然會出現大量流失,而美團也沉淀不下什么有價值的東西。
筆者個人認為,如果真發生最后只余美團的情況,商家壓力會越來越大大、用戶體驗也越來越差。長此以往,無論入駐的B端商家還是外賣的C端消費者都會漸漸對美團這個平臺產生疏離感,原有的情感連接不復存在。這樣下去,商戶、用戶逃離的隱憂有變成現實的可能。
三、美團外賣應該少一些零和博弈
2018年9月份,美團在港股終于實現IPO,當時在一級市場上美團的定價是相當高的。其定價的依據就是自我包裝的“新型經濟體”形象。然而隨著經營情況的不斷披露,投資者們似乎越來越不接受這個定位。
從2018年Q3財報來看,美團的營收主要來源仍然是外賣傭金,這個收入在其總營收中占比高達71.1%。這說明美團仍然是一家傳統型的企業,在美團股價的定價權逐步向二級市場轉移的今天,投資者越來越關注其財報數據,而不是其自我包裝的形象。
自上市以來,美團的股價一路走跌,其總市值一度蒸發掉3千億港元,讓市場極為不滿。或許是因為不滿美團股價持續下跌,投資人開始對美團決策層施加壓力,要求盡快采取措施穩定股價。
面對資本市場的壓力,從市面上的信息看,王興等也似乎沒有拿不出什么太好的辦法來。雖然之前有做組織架構調整,提出了“Food+ Platform”戰略,但對股價并沒有太多的作用。而王興想要短期內做出好看的數據,較為可行的措施就是提升傭金比例。所以,美團外賣提高抽點,弄出了復雜推廣體系,如“點金推廣”以及“攬客寶”等工具,都可以理解。
筆者認為,美團這種以復雜推廣規則、漲抽點來與中小商戶零和博弈以提振股價的做法,目光不夠長遠。這樣下去,只會讓商家們逐漸背離美團平臺,也讓消費者們對美團產生反感。當前,美團當前真正應該做的,是要頂住資本的壓力,安撫好B端商家,服務好消費者。只有這樣,美團才能走得更遠。
【完】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泛財經新媒體,重點關注上市公司、Fintech、區塊鏈等財經金融領域。 《財富生活》等多家雜志特約撰稿人。
- 該帖于 2019/2/24 20:0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