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每年的聯商大會都是零售行業關注的重點,尤其幾場高端對話,細細品讀,能從中體會到不少東西,筆者也試圖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希望對各位有所啟發。
新概念滿天飛,販賣焦慮的時代,零售人不應該隨波逐流
▲厲玲對話馬光遠
在厲玲老師與經濟學家馬光遠的對話開篇,二位就闡述了對于目前零售行業大環境的看法,對比,筆者非常贊同。
我比較反感一些成功學、雞湯學的東西,比如網絡上一堆馬云說,雷軍說,似乎什么理念、理論加上名人后綴,就高大上了許多,就會藥到病除。但實際上,一是很多話人家沒說過,二是對于大部分人,大部分行業,靠雞湯是要死翹翹的。
零售業本就不是什么高大上,光鮮亮麗的行業,但這些年,隨著各種風口理論,互聯網業態的發展,零售業也一段時間被推上風口,比如便利店,無人零售,萬店計劃等等,很多非零售資本沖擊進來,然后絕大部分一片狼藉,不知所蹤。
正如二位老師所言:我們的零售業空間還很大,我們現在并沒有做多好,多學習,多思考,多一些淡定,多一些專注。
所有的路,終究要自己走
在厲玲老師與盒馬侯毅以及大潤發黃明端董事長的兩場對話中,有不少相互交叉的部分,可以看出,大家對于盒馬這個新零售代表,都還是非常感興趣的,而且對于盒馬正在走的路,出現的問題,都以過來人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
盒馬侯毅提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坑”,盒馬在不斷的遇到坑,在不斷挖坑,也在不斷填坑,如厲玲老師所言,盒馬走過的路,很多都是我們所謂的傳統零售業走過的路,現在提到的很多觀點,其實也是很多傳統零售業之前就重點關注的問題,但盒馬現在還在提,還在重點提,這說明什么?
并不是說盒馬不參考不學習零售業的其他案例,也不是說盒馬不會所謂的聰明人看別人吃一塹自己就會長一智,更不是說盒馬故意的在引導大家,因為,零售行業,所有的路,終究要自己走,自己去趟,哪怕你前面有再多的榜樣,再多的先驅。
零售業的榜樣,先烈多不多,個人覺得在我接觸的行業中應該是最多的,但后來者依然在不斷探索,甚至不斷重復一些錯誤,這是正常,也是必然。
我們個人同樣如此,前輩們可以指導我們,引導我們,教我們,給我們建議,但路,終究要自己走。
無論盒馬最終達到何種高度,能走多遠,盒馬的出現,對于零售業來說,絕對是一件幸事。最直接的,他讓之前一些做的很好的零售企業,一些傳統零售從業者,開始思考,反思。
向堅守了十幾年,幾十年的傳統零售業者們致敬,也感謝新出現的零售業者們,可能正如武俠小說里面,最終,零售不再有新舊之分,甚至不再有門戶之見。
專注,做到極致
馬光遠老師在演講中提到:“我關注了過去40年中國企業死亡的歷史,我發現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因為困難死掉的,而是什么都干,最后死掉了。所以大家只要好好的干,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就自己財富夢想的機會。”
隨著現在的大環境變化,各種風口、危機理論的流行,似乎很多人都沒法塌下心來,沒法專注做事了,企業同樣如此,但實際上,能夠專注做一件事,做到極致,依然是大部分人,大部分企業穩定成長的唯一路徑。
今天外面有人講便利店會是大風口,我們去做便利店,明天無人零售是風口了,我們開始布局各種無人零售業態;有人講共享經濟是趨勢,我們開始各種胡編亂造的共享……到頭來,本業沒做好,所謂的新業態,新項目一篇狼藉,套用一句文話詞“卿本佳人,奈何為賊”。
作為零售人同樣如此,我接觸到太多同行,這幾年焦慮感不斷,甚至整天抱怨這個行業不行了,再不轉行來不及了,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不能塌下心來,好好看看來時的路,思考、認知自我,即使換了你所謂的朝陽行業,也不會有太多可能性。當然,我鼓勵所有人敢于嘗試,不要溫水煮青蛙,但這不代表你要換行業,你要創業,你要離職,這些毫無關系。
持續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價值,提升企業價值,提升品牌價值,才是我們的立足之道。
提了很多年的基礎性的東西,我們真正做好了么
幾場演講以及對話中提到了多次零售根本性的東西,回歸零售本質,我們很多人也在講,很多東西我們做了很多年了,比如盒馬侯毅提到的毛利、成本、客單、坪效,甚至頗有些直接的反腐問題,可以看出,很多多年從業者們,對于這些基本層面的東西還是頗有信心的,不管是對自己現在做的,還是應該未來的變化,都顯得胸有成竹。
但假如我們深入了解到各個終端,各個環節,深入到前線一線,可能我們會問:這些工作,我們做的真的足夠好嗎?
我的答案:不見得。
在這些基本層面,我們很多人之所以認為做的好,大概是因為一是我們做了很多年了,輕車熟路;二是我們早已經把很多東西數據化、系統化了,把控起來相當成熟,但有一點是我們應該特別關注的:我們的消費者和我們的基層員工這些年過來,已經發生了太多太多的變化。
也可以說,我們的內部和外部都大大不一樣了。
同樣的標準,原來的消費者給我們打10分,現在的消費者可能只給我們打6分;同樣的細節,工作,工作了5年的員工可能會從內心認同并呈現出來,但工作10年的員工可能會有不少心思變化,年輕的工作者可能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我們的工作、標準等在不斷提升變化,但消費者也在變化,且呈現越來越多的變化,哪個更快?數據真的那么完全可靠有用?
還有很多現象,問題,各企業的高層會想到,會看到,但不一定可以看到真實的部分,也不一定可以看到全部,可能中低層看到的更多,更真實,但很大可能,他們不說。
在我們關注了那么多年細節化,標準化,系統,體制之后,我覺得我們應該關注一下人性了,如厲玲老師提到企業腐敗的問題,員工數據化,顧客數據化,零售業發展到今天,系統、制度、流程相對完善了,但對于人性,相比較而言,我們似乎欠缺了太多。
捍衛陳腐的觀念,浪費的精力遠遠要超過接受新理念、學習新事物所需要的精力。
我們祝福已經在零售業歷練多年的企業、同行們可以勇于改變,越來越好,也歡迎更多新鮮勢力進入這個行業,一起踏踏實實,做的更久、更好。
(文/聯商專欄作者劉國正,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 該帖于 2019/3/25 9:5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