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阿里入股匠多多,持股比例20%。
匠多多何許人也?匠多多全名河南匠多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30日,主營項目有裝飾工程設計、建筑工程施工等,屬于家裝范疇。這讓筆者想到了一直在唱“冰火圓舞曲”的互聯網家裝行業。
冰之深:兩大問題深入互聯網家裝骨髓
互聯網家裝興起于2015,幾年過去,與其他行業對比起來,仍舊處于“未解凍”狀態。衣食住行中,衣有大量服裝零售電商,食有已經上市的美團,行也被滴滴壟斷,唯獨住至今仍未有“王者”出現。
就像武俠小說里寫的,武功蓋世之人必定打通了任督二脈,互聯網家裝要想練成神功、傲立群雄,也要先解決自己的“經脈問題”。
其一,是互聯網家裝行業過低的滲透率。
從行業利好方面來看,“全裝修”的推行與租賃市場政策紅利,給家裝行業帶來全新發展領域;從消費者方面看,隨著80、90后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軍,購房租房領域也逐漸成為他們的新戰場,消費方式大大改變,對互聯網家裝接受程度更高。
從市場需求和技術方面看,由于國內房地產持續“發光發熱”,大量住房庫存和持續增長的二手房交易量,為互聯網家裝提供了市場增量。與此同時,VR、云設計等技術開始向二三四線城市發展,互聯網家裝引入的EPR、EAP等系統,大大提高了行業效率。以上種種加上為市場需求提供經濟基礎的,不斷增長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互聯網家裝市場前景廣闊。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互聯網家裝市場規模達4185.4億元,同比增長34.9%,預計2019年將超過5000億元。
然而,黃金市場美夢的背后卻是超低滲透率的骨感現實。億邦動力發布的《2018年中國家居健康消費白皮書》顯示,2018年互聯網家裝在行業中的滲透率不到6%,僅僅是網約車、在線旅行等行業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此一來,互聯網家裝即便有著“高客單價”的優勢,也因過低的滲透率而阻礙了前進步伐。
其二,是產品、服務等方面的“臟亂差”問題。
消費者對“質感”的要求與日俱增,然國內互聯網家裝企業在產品、服務等方面仍有諸多問題,無法滿足用戶要求。這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首當其沖的就是行業本身的固有局限。家裝消費行為不是高頻發生的,一旦發生都是“高要求、長周期”。而互聯網家裝以“全透明”區分于傳統家裝模式,雖然吸引了大量用戶但企業也沒了贏利點。
其次,是落地施工方面的問題。一個是行業至今無統一標準,服務質量更多的還是依賴設計師、施工團隊的能力,而市面上的施工團隊多是半路出家,無資質、無證件,因此后續環節中質量問題頻頻發生,用戶體驗極差;另一個是行業監管服務仍舊處于缺失狀態,互聯網家裝平臺、企業無監管,用戶投訴無門,二者形成惡性循環。
最后,是供應鏈整合程度的問題。在供應商方面,由于家裝產品的門檻低,供應商與企業的合作前提都是“量大”。同時,由于家裝產品種類繁多,企業沒有一定實力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存活。二者結合起來,若是企業的獲客量有限,那么其引以為傲的“全透明”則很難維持,因此建設整合良好的供應鏈十分重要。
火之烈:諸侯割據,各自為政
互聯網家裝市場前景大,但問題也多,行業發展緩慢。同時行業內玩家紛雜,形成了“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
巨頭多方布局:阿里、京東與騰訊
阿里方面,淘寶早在2015年就上線了“極有家”,服務項目包括家居、生活百貨、裝修報價等。不僅是淘寶,天貓也通過與家裝E站等進行合作,推廣線上家裝產品,并借此取得了季度銷售過億的亮眼成績。但隨后的“家裝E站濟南站”老板攜款跑路事件,一下子將二者推上風口浪尖,互聯網家裝行業背后的問題隨之暴露出來。
到2018年,阿里獲得居然之家15%股份,雙方迅速開展合作,成功將居然之家“盤活”,雙方獲利頗豐。至此,阿里左手極有家,右手居然之家,家居這塊又大又硬的骨頭,終于有所松動,阿里“衣、食、住、行”四方無缺,于“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布局更進一步。隨后,京東與曲美家居推出“曲美京東之家”,騰訊宣布與紅星美凱龍進行合作,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行業洗牌加速。
參考阿里,我們可以大膽推測,當互聯網巨頭對家裝行業進行賦能,將自身的流量、數據、資金等優勢,與傳統、老牌企業產品高質量、高保障的優勢結合,強強聯手,或將成為互聯網家裝的一大殺手?不僅如此,像阿里、騰訊這樣的企業,往往是一平臺、多產品,不同產品之間無縫對接,因此一旦進軍家裝行業,帶來的沖擊力可想而知。
行業兩頭目的上市之爭:齊家網與土巴兔
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土巴兔、齊家網爭搶行業第一IPO”事件,讓我們看到了資本市場對該領域的關注。一直以來,土巴兔與齊家網的競爭就沒停止過,二者也常被拿來對比,不過雙方有著不少差異。
齊家網整體布局更偏向家裝大生態圈的建設。如“SSF”戰略,通過向商家、用戶雙端同時發力,建設平臺生態圈。另外,其通過與原材料廠商合作,建立了包含設計、材料、裝修等多個環節的供應鏈,并且配備相應的倉儲物流體系,從萬年老二越為行業第一。
至于土巴兔,更注重技術研發和服務升級,這招股書就能看出。招股書顯示,土巴兔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從2015年的4928萬元到2017年的1.15億元,投入明顯增多。這一切落到實地即是平臺推出的“八大全屋智能系統”、“3D云設計平臺圖滿意”和實現施工標準化作業。
盡管如此,土巴兔還是折戟IPO,疑似資金方面存在問題。已上市的齊家網也沒有好到哪里去,雖然在去年中報中宣布公司已開始盈利,但齊家網的股價與上市時相比仍是相差甚大。業內人士分析,互聯網家裝公司虧損屬于行業普遍問題。但不管怎么說,如何盈利是一個行業首要考慮的問題,無論是齊家網還是土巴兔,亦或者是行業內其他的企業,盡快完善盈利模式才是關鍵。
老天厚愛者:房地產企業
對于高喊“活下去”的房地產企業們來說,轉型發展是“救命良藥”。從提供商業服務、孩童教育、養老設施,到增設家裝服務、可租賃公寓,房地產企業可謂是大舉進攻。在家裝方面,房地產企業本身就客源豐富,通過批量團裝、集中操作的方式,提高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可謂是“老天厚愛”。
如碧桂園、綠地、恒大等,都在家裝領域落下棋子:萬科與鏈家合作成立萬鏈,迅速入駐全國各大城市;碧桂園旗下的橙家,更是有著“再造一個碧桂園”的目標;至于恒大,則是通過與知名家居企業合作,大力推廣“拎包入住”的精裝房。
并且,隨著“拎包入住”理念的推廣,更為房地產企業入局家裝領域增加了理由。但筆者認為,房地產企業目前對家裝領域的布局更多的是進行資源整合,雖然有相當一部分用戶會選擇二次裝修,但這部分用戶必定對產品、設計有著高要求、高標準。由此得出,在房地產商這一上游企業擠壓下,還能堅持下去的家裝企業,必定有一定實力、技術。
冰火交融,互聯網家裝須“虛實”結合
家裝行業多方博弈,你一把火,我一把火,燒的不亦樂乎。雖然加速了行業的“解凍”過程,但也淘汰了不少企業,比如說去年3月多家公司都“不見人影”的蘋果裝飾,去年11月進入清算程序的優居客,至今仍有大量消費者權益未得到保護。
此外,有公開數據統計,互聯網家裝行業在過去的三年里倒閉企業數過百。它們的落敗將互聯網家裝美好的外表戳破,顯露出行業一直以來的“低價為噱頭,低質量為常態”的弊病。行業的冰火兩面交融愈加深入,整體升級不斷,企業們面臨的挑戰也愈來愈多,此曲難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企業應如何“疏通”?在筆者看來,除了提高技術、產品等服務質量這些“實”的外,一些“虛”的也不能放過,比如說把握住互聯網家居未來發展趨勢,對自身做出適當調整,在一站式家裝潮流下延展產業鏈,在智能家居為未來主流的背景下大力發展VR、人工智能技術等都是可行的策略。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