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杭州街頭的寫字樓和商廈內突然冒出許多家“瑞幸咖啡”,藍色小鹿的標識不時閃現在上下班白領的目光所及之處,僅記者工作地點莫干山路111號3公里內,就有22家門店。一年不到的時間布店速度如此迅猛,實在令人側目。
開店密度非常大
但就在今年4月1日,瑞幸咖啡(中國)有限公司被發現新增一條動產抵押信息。抵押權人為中關村科技租賃有限公司,被擔保債權數額為4500萬元。瑞幸的動產抵押物均為咖啡機、奶箱、粉倉等物品,所屬地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多地門店。一時間,“錢要燒完了?瑞幸還能抗多久?”的疑問,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刷屏。
瑞幸咖啡杭州總部所在地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瑞幸咖啡位于下城區康寧路的杭州總部,希望得到關于“瑞幸咖啡”抵押動產的確切說法,但瑞幸咖啡總部工作人員以杭州區未設媒體公關崗,采訪需報送總部為由婉拒了記者。
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了解到,瑞幸此次是融資租賃,即瑞幸將自己買回來的設備賣給租賃公司,取得現金;然后再租回來使用。這是一種融資方式,采用這種租賃方式可使承租人迅速回收購買物品的資金,加速資金周轉。4月8日,瑞幸咖啡相關負責人回應,稱這是一筆常規的設備融資租賃,符合瑞幸輕資產運營的大思路。通過設備融資租賃等創新金融工具的應用,可以保證瑞幸資產價值最大化。
“從操作上來看沒有問題,這種融資方式本身也并不稀奇,近幾年在中小科技企業中也很流行。但瑞幸咖啡是一家融資億計的公司,并且9個月虧8個多億也虧得起,用動產來換幾千萬,這個反差太大,這背后或許是資金流緊張,還有一種可能是財務上的‘美化’作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相關從業人員告訴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
瑞幸的“小目標”:趕超星巴克
為何瑞幸咖啡的抵押信息可以在社交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一切要從瑞幸咖啡的誕生說起。
瑞幸咖啡自2017年底成立以來,開出2000家門店,于2018年12月宣布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投后估值22億美元,平均一家門店估值200萬美元,而這200萬美元恰好也是一家星巴克門店的估值。
相比等價估值,更有一組數據令人吃驚:目前中國咖啡行業排名第一的星巴克開到2000家門店時花了17年時間(截至2018年星巴克在中國已有3400家門店),而原本的行業第二costa在國內只有420家門店,用了12年時間。而瑞幸只用了一年時間就與行業老大比肩。同時,在今年1月3日的戰略發布會上,瑞幸咖啡CEO錢治亞公開宣布,2019年瑞幸咖啡將加開2500家門店,希望在門店和杯量上,全面超過星巴克。
瑞幸和星巴克PK,消費者是最好的“裁判”。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上街進行了隨機調查(下圖):
是什么給了本土咖啡品牌叫板國際知名品牌的勇氣?
有媒體指出,瑞幸咖啡CEO錢治亞曾是神州優車的COO(首席運營官),而瑞幸咖啡的高管層多來自于神州優車,瑞幸咖啡B輪融資以后,神州優車董事長兼CEO陸正耀正式就任瑞幸咖啡的董事長。而資料顯示,瑞幸咖啡A、B兩輪融資中是老股東投資2輪,無新資方加入,而且股東與神州優車的資方重合度極高。
由此可見,瑞幸咖啡的互聯網基因極強。而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模式”不論是市場還是消費者應該非常熟悉: 高額補貼“破壞”行業,再用互聯網手段進行重構。
打開瑞幸咖啡的APP或者小程序,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發現,新人可以享受一杯免費咖啡及6張半價優惠券。隨著時間推移,優惠手段層出不窮:充值21元可以“充2贈1”、一周下單7次可以瓜分500萬現金……高額補貼之下,一杯標價25元左右的咖啡可以用13元甚至更低的價格購買到,而同類款星巴克咖啡標價是30元以上。
高額補貼伴八億虧損 瑞幸咖啡燒錢效果如何?
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查詢公開資料得知,在杭州,瑞幸咖啡有157家有確切位置的門店,而星巴克的門店數是214家。瑞幸咖啡杭州總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瑞幸咖啡在杭州開店的速度是十幾天開一家。
記者當天上午走訪了瑞幸咖啡杭州多地門店,發現瑞幸咖啡門店構成相對簡單,較少有外場休息區設置,一家門店由一個隱藏式冷柜、兩臺咖啡機、一排儲物柜、一個洗手臺、一個糖漿臺、一個收銀物料臺及兩臺攪拌機組成,面積通常不會太大,在30平米左右,看上去就像一個150平方家中的開放式廚房的大小。尤其在豐潭路上的瑞幸咖啡門店,看上去更是只有十幾平米大小。
而在錦江大廈內的瑞幸咖啡是少有的帶休息外場的店面,零星放著幾套桌椅,只有兩桌人落座。一位在門店準備取餐的女性顧客告訴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我們辦公室就在樓上,我沒在這里坐過。”
當天中午12點半至1點半,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在瑞幸咖啡新世紀大廈店進行粗略統計(下圖):
公開資料顯示,2018財年(2018年1月—9月)星巴克以中國為主的亞太市場,營收為45億美元;同時段瑞幸咖啡累計銷售收入3.75億元,凈虧損8.57億元。但值得注意的是,瑞幸咖啡確實動了星巴克的奶酪:星巴克2018財年第三季度(2018年4月1日-6月30日)財報顯示,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出現九年來首次同店銷量和營業利潤率下跌。
同為咖啡店,瑞幸與星巴克的區別到底在哪里?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近日走訪了兩家多處門店,進行了初步的比較(下圖):
星巴克使用的咖啡機
瑞幸咖啡使用的咖啡機
星巴克使用的糖漿
瑞幸咖啡使用的糖漿
瑞幸的對手 或許不止星巴克
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詢問過數位獨立咖啡店老板,一致認為在杭州開店最大的成本來自店租與裝修,其次是設備,相比之下咖啡本身原料成本并不高。“如果在優質地段開店,一杯咖啡原料成本可能是6-7元(精品豆),但店租、人力可能達到30元。”由此可見,瑞幸咖啡在店租、人力等費用大頭上做了減法,而在咖啡配料上做了加法。
同時記者通過詢問瑞幸和星巴克店員發現,一名普通咖啡師,在瑞幸的月薪在四千元左右,在星巴克年薪為5萬,平攤至每月也是四千左右。但也有瑞幸員工私下透露,現在入職可能沒有那么多了。
邊控制成本邊擴張的瑞幸咖啡,讓顧客享用的是使用優惠券補貼后,15元以內的一杯由全自動咖啡機制作的咖啡,對標的似乎不是星巴克而是諸如全家、7-11、羅森等便利店咖啡。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注意到,7-11使用的是和瑞幸咖啡同款同型號的咖啡機,而便利店的渠道優勢可以使用生鮮奶源制作咖啡。
瑞幸之意 不在咖啡?
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瑞幸咖啡2018年的單店收入為38萬元,而星巴克亞太區單店收入達到350萬元。成本結構而言,星巴克2018年營業成本占營業總收入比例為48%,而瑞幸咖啡2018年營業成本占營業總收入比例為66%,瑞幸比星巴克高16%。營業成本中,租金和工資是很大一部分構成,瑞幸營業成本占比過高,可能這與瑞幸為了快速擴張而不惜以高價拿下一線城市核心區域店面,以及重聘員工、購置高質量咖啡機等有關。同時,星巴克有自己的烘培廠,產量穩定,能在供應鏈端壓低采購價格。
近一年來,星巴克接入了微信和餓了么,做起了時下最火的新零售,在越來越中國化的同時給自身貼上了互聯網標簽。瑞幸有機會突圍嗎?
資深投資人-朗然資本創始合伙人潘育新認為,瑞幸咖啡的野心并不在咖啡本身。“瑞幸咖啡不只做咖啡,他們要做的是一個平臺,咖啡只是他們的一個切入口,一個引流產品。瑞幸咖啡前期運營咖啡,對標星巴克可以認為是一種品牌宣傳手段。大批量的開門店是為了設置一小時達的前置倉,我認為瑞幸咖啡會是一個細分領域下的帶前置倉,類似美團的服務類平臺(美團沒有前置倉)。平臺做起來后,才開始會考慮盈利,更多的銷售要靠咖啡外的關聯品類來實現。瑞幸咖啡去年已在咖啡的基礎上增加了色拉、NFC果汁、面包、蛋糕等品類,近期又引入了餅干、手卷、拌面等新品類,這可以看做是在輕食細分領域的產品強化。”
(來源:新藍網-中國藍新聞 朱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