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便利店的數量與銷售額通常能反映一個區域的夜間消費情況,而在夜間消費中,加班一族已成為主力人群之一。
根據便利蜂、7-11等便利店企業提供的信息顯示,中關村、西二旗、酒仙橋等區域由于企業密集,加班狀況突出,也帶動了便利店的夜間銷售增長。不少門店在晚9點至12點也會出現銷售小高峰情況。
不過記者在走訪中也注意到,一些門店由于考慮成本等因素,目前主要是一日兩次配送,到晚間很多門店的飯團、盒飯等鮮食商品都已經售完,貨架空置,晚下班的消費者到門店里事實上并不能完全買到需要的東西。
不過便利店企業也正為此做出不少改善工作,一方面在商品研發上更注重精細化、差異化,另一方面增強數字技術應用更精準的控制商品預定和廢棄情況。
“加班族”貢獻夜消費
伴隨上班族們加班次數增加,下班后的消費時間也被延長到更晚,深夜食堂、24小時便利店的生意得以持續更長時間。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從連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處獲得的數據顯示,中關村、西二旗、酒仙橋等企業密集區域晚間和周末的盒飯銷售量遠高于市區其他門店,晚間盒飯銷售量相對午間的降幅也遠小于其他區域。與此同時,7-11北京副總裁朱赤兵也表示,一直到午夜12點前便利店的銷售表現都不錯,很多上班族下班后都會在便利店購買面包、牛奶等商品為第二天的早餐做準備。
具體來看,據便利蜂數據顯示,便利蜂門店的銷售高峰在中關村區域通常都能延續到夜間,即使過了晚上9點,也仍然有相當于白天高峰期20%的客流。另外,在聚集了百度、華為、滴滴、騰訊、網易等大公司的西二旗,由于加班人群龐大,使得便利蜂的夜間銷售量在這里創下最高點,有25%的客流會持續到晚上12點。
朱赤兵表示,夜間銷售通常分為兩個時間段,前半夜指的是大概午夜12點之前,12點到早晨5、6點則可以算作后半夜。整體來看,7-11便利店前半夜的銷售其實并不低,有很多人加班晚了,附近餐飲店關門了的話就會選擇在便利店里用餐,還有一些上班族會為第二天的早餐做準備,因此一直持續到12點左右的夜間銷售都不錯。
需求仍難滿足
加班族們為夜間消費貢獻了新的增長,但不可否認的是,日益龐大的夜間消費需求尚未得到更好滿足。北京商報記者多次走訪發現,不少便利店在晚上尤其是晚上十點以后,貨架上的飯團、三明治等鮮食類商品就幾乎已經售空,熱餐盒飯也早已沒有。這意味著消費者在十點以后進店的話就幾乎已經買不到熱食。一位在廣告公司工作的李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有時候加完班回到家已經很晚,附近的7-11便利店方莊北店是唯一還亮著的店鋪,可以滿足基本應急需求,但是自己白天經常愛吃的三文魚飯團等商品就不可能買到了。
徐天悅/攝
便利店夜間鮮食熱餐類產品大多處于“缺貨”狀態,一方面是由于夜間還會購買這類商品的顧客較少,需求量本身相對不高,另一方面也與背后的成本損耗控制訴求有直接關系。一位北京本土便利店從業者告訴記者,貨車基本只能在夜間和白天某些固定時段為北京市內的便利店企業進行送貨,目前北京市的便利店企業做的比較好的能達到一日配送兩次的頻次,即夜里和下午各配送一次。由于鮮食類商品保質期比較短,賣不出去就要廢棄,店鋪損失會比較大,因此不少門店可能會少訂貨,寧愿缺貨也不愿意由于貨太多而產生廢棄成本。門店出于成本的考慮減少鮮食訂貨量雖然也無可厚非,但因此也造成了消費者需求未很好的滿足,消費滿意度降低。
多維精細化嘗試
盡管面對日益增長的夜間消費需求,便利店企業尚存在供貨不足、品類不全等問題,但不少企業也借助數字化技術及門店規模優勢等不斷優化門店的商品運營和服務。比如,便利蜂的產品動銷體系加入了大數據分析為判斷標準,根據餐飲業菜品的銷量數據來決定研發方向。在一款新菜上市后,如果銷售數據很好,系統會自動加大這款菜品的訂單量,進一步放大這款菜的優勢。全家則于近期專門針對上班族們推出了全新的便當系列,降低售價,也不斷挖掘地域特色推出不同口味的差異化商品,如此前針對華北地區研發上市了京郊平谷著名的美食“粘卷子”等。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黃江明表示,由于人工、水電費等各方面成本較高,而夜間的銷售與白天相比通常會大打折扣,對于部分便利店企業來說,為了降低損耗,減少成本壓力,夜間就有可能出現鮮食商品不備貨或備貨不足的情況,但是“放的越少生意也越少”,貨架空置在短時間內確實減少了廢棄和損耗,但是長期肯定會影響便利店夜間消費的吸引力。在黃江明看來,除了減少貨架空置現象的發生以外,對于便利店企業來說,為了更好迎合消費需求所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比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消費習慣和喜好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北京的便利店要更接地氣的開發更適合北京消費者口味的快餐,另外還要研究擴大自有品牌和現場制售等消費者高頻消費且高毛利的食品服務的比重等。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王曉然 徐天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