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萬嘉便利董事長楊場寶先生(右一)為福建股權與創業投資協會頒發“戰略合作伙伴”牌匾
萬嘉便利成立于2000年,在福建擁有600多家連鎖便利店門店,公司旗下擁有萬嘉便利、便利客二個連鎖便利店品牌,公司采取的經營模式為純直營模式,是福建閩北市場(福州、莆田、三明、寧德、南平)市場份額最高的連鎖便利店,在前一天(5月15日)剛剛結束的中國便利店大會上,萬嘉便利以668家連鎖門店數,排行中國連鎖便利店百強榜第26名,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果以直營門店計算,萬嘉便利完全可以排進中國連鎖便利店10強。
不做加盟做直營,只為保證連鎖終端的品質
談起為何7-11、天貓、京東、美宜佳、見福等業內同仁均在采用的特許加盟模式,而萬嘉便利店不采用這個問題時,楊董表示,特許加盟的目的在于快速擴張終端網點,通過做大規模優勢實現供應鏈的成本優勢,因此特許加盟在便利店領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從企業的持續性發展而言,特許加盟未必是最優的方式。
1、對加盟商而言,可持續盈利是核心訴求
不管是采取區域授權的特許加盟模式,還是采取單店加盟、雜貨店收編的特許加盟模式,其目的都在于擴大份額,搶占市場,但從加盟商而言,其核心訴求在于能否實現自身的盈利(投資回報率)及盈利的持續性,如果企業自身的運營水平有限,盈利能力欠缺;那不管是通過短期的補貼的還是長期前景的描繪,都無法保障加盟商的穩定性。
從目前國內采取特許加盟模式的各便利店體系來看,不管是電商系、資本系還是國有系,大量品牌開了關,關了開,一邊拓新店,一邊又關舊店,看似總量在持續增長,但實際上門店的質量堪憂!其增長主要源于行業整體仍處于成長期以及背后資本的擴張沖動,但實際上企業的大量門店在一開一關之間,不管是對企業、對加盟還是對社會,都是一種資源的損耗!
對于便利店企業而言,如何實現“以單店為最小業務單元的盈利”才是企業最大的挑戰!要實現這個目標,選址的精準度、網點的可獲取性、結合立地客群的定位組貨能力、運營調整能力、供應鏈支撐能力、物流配送效率等都是對企業總部的考驗!
萬嘉便利旗下門店,空間很小,卻仍然規劃了就餐臺和洗手間
那種“為了完成年度剛性拓展網點指標”的做法,明顯違反市場規律,以高于競爭對手1倍甚至2倍的價格去搶一個好的網點,怎么可能會有好的盈利?為了滿足開店數要求,有門店就簽,怎么可能保障門店的存活率?
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用資本燒出來的門店、以開店數量指標逼出來的門店,而非真正建立在可盈利評估背景下的門店,很難保有可持續性。
2、對企業而言,連鎖的核心責任不能撇除
對于連鎖企業總部而言,連鎖的核心責任不能丟,這個核心責任不但包括為顧客、為供應商、為員工及加盟商創造價值!同時還包括“保障單店盈利”中的各個核心環節,如門店的精準選址與評估,運營中從員工素質要求、到持續培訓、團隊激勵;商品組合的持續優化調整等。
許多采取特許加盟模式的連鎖企業,在服務加盟商時,僅僅只提供品牌輸出及供應鏈輸出,總部盯著的或是加盟商的加盟費,或是供貨的價差,或是每年的品牌使用費,每月的輔導管理費,而選址評估的嚴謹性,運營輔導的責任心都不足,一旦單店業績不好,很難保障門店的存活率。
萬嘉便利旗下門店(萬嘉便利提供)
萬嘉便利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門店均為直營模式,雖然未來不排除采取特許加盟的模式進行發展,但這些決定單店盈利能力的核心抓手企業永遠都不會丟、不能丟!
“新零售”可能是紙老虎,單店盈利的卻是實在的真金白銀!
談起如何看待大量便利店嘗試社群營銷、團購、網絡商城,轉型社區生鮮超市、便利店+餐飲等問題,楊董提到:新零售、跨界轉型提了很多年,但實際落地時還是得以盈利說話,企業在發展時,講究的不單是方向,還有節奏,往什么方向轉,什么時候轉,都很重要,喊口號沒用,看準方向,根據方法論,一步一步走才比較靠譜。
以便利店+餐飲為例,從理論上來說,餐飲帶流量,還高毛利,便利店加餐飲似乎是天作之合,但落地時實際需要考慮大量的要素!以福州為例,福州作為中國小餐飲之都,餐飲小業態非常發達,這時候便利店+餐飲,除非你的口味、性價比、差異化能達到超高性價比的“爆品”水準,否則人云亦云的簡單“+餐飲”,怎么賠的都不知道!高吸客、高毛利的背后,是高損耗、對口品/品質的高要求、對中央廚房等供應鏈的高要求。不能只見面上好,不見背后的坑。
再者,以便利店涉足生鮮超市品類為例,看著生鮮作為高頻、引流品類,便利店向生鮮方向延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但其實一旦進入后,損耗率、周轉率、保鮮配送、終端的運營管理能力等都對傳統的便利店運營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市場供應鏈、保鮮技術等配套都未達到臨界點之時貿然行動,直接反映的就是報表上收益率欄的惡化。
目前許多之前號稱盈利的便利店體系在涉足生鮮后就面臨:
1、高損耗的挑戰;
2、不同立地的門店生鮮組合嚴重不一致的挑戰;
3、生鮮供應鏈延伸及新管控體系重塑的挑戰等。
此外,社群電商、團購、網絡商城、快送到家業務等新零售模式,從長期看,也許有挖掘空間,從短期評估,如果都是企業自主投資運營的話,根本算不過賬!
從當前業內的反映來看,這類“新零售”更多是線下的增量業務以及一種補充,可以適當嘗試及協同獨立、專業第三方進行嘗試,如果企業把自己所有盈利都往里面填,就太不經濟了!
萬嘉便利旗下子品牌“便利客”店內一角
連鎖便利店既然以“便利”見長,還是踏踏實實先“做好實體單店的盈利”,做好“基于實體網點的便利服務”才是根本,如同某位大師所言:“手里1只鳥,勝過灌木叢里的10只鳥”。
模式無好壞,盈利是衡量優劣的最佳標準
談起直營模式、加盟模式、B2B供貨模式等多種模式的優劣時,楊董笑著說:模式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不合適的問題!
強調腳踏實地,反對冒進、反對浮夸的老楊
以永輝超市“兄弟分家”為例,張軒松傾向“快送到家”業務,因此希望把資金資源投入到永輝生活APP、快送到家業務上;而張軒寧傾向“超市+餐飲”方向,希望重心布局超級物種;其實二個模式都代表了行業的發展方向,二種模式都沒錯,核心是哪種模式更契合企業當前的發展階段問題。
前者講究的是效率;后者講究的是體驗。
對于便利店而言也是如此,企業在不同階段應該采取不同的策略,而核心的衡量標準就是“企業內在價值的創造”問題。
價值創造包含了幾個內涵:一是當前表現為明確可見的盈利;而是該盈利有穩定性及持續的保障;三是該模式未來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而“單店盈利能力”作為最小的業務單元,是不可再分割的“質數”,是企業高屋建瓴的基石。。。只有把“單店盈利”這個基石打扎實了,連鎖便利企業的萬丈高樓才能穩如磐石!
人在坦途- 該帖于 2019/5/25 12:3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