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零售老板內參》APP獲悉,阿里淘鮮達長達兩年來實施的新零售“舊城改造”第一例——浙江寧波三江超市,這個為外界頗為關注,堪稱阿里改造升級傳統零售“最硬骨頭”的零售企業,初步獲得改造成功。
一個重要指標,發生于整個三江業務體系和門店的財務模型,已經實現正毛利運營。同一時間,阿里新零售舊城改造的另一個更大項目——大潤發業務總體系,尤其是前端門店的數字化改造,也已初稿完成,
整個阿里新零售在品牌商數字化和零售商升級轉型,這兩個雙向工程推進的兩年多來,終于到了一個階段性交付成果的階段。也因為三江超市和大潤發的初步告捷,整個新零售在當前新階段的新內涵,也發生一些結構性變化。
- 1 -
先跑通單店財務模型
要說阿里在新零售的舊城改造中,必須首推三江超市。而這種改造的第一個指標,發生在整個數字化打通三江前、中、后端整條鏈路,跑通整個數字化業務模式為前提。
說起跑通模式,首先是基礎財務模型的跑通。先從一家三江門店,實現單筆訂單交易毛利率的打平。嚴格來說,前端財務模式很容易跑通,即訂單的成本和利潤正向即可。其次,實現改造新零售綜合投入(現金、底層系統、人員、硬件設別、軟件等)的打平。最后,就是超越單店的財務模型,實現多種模塊下的合力效力。
三江超市的新零售模式跑通,已經完成包括很多門店POS收銀系統、履約端的徹底改造、門店硬件設備的投入等。以及當前開始逐步有能力理解消費者,打造門店的品牌心智,拓展整個鏈路的效率和完善。再對門店管理、倉儲、供應鏈,以及端到端的履約效率的升級改造等。
這很重要,這是一切的基礎,也是區別于一般到家平臺和外賣平臺的本質所在。
O2O模式下的門店線上訂單,且不論流量公平前提下,競爭發生在本地商家與商家之間。對于門店來說,一旦門店訂單量超過一定閾值,門店整體履約能力將崩潰。
這不是奇談謬論。曾經發生在一家外賣平臺大促期間,為了沖擊合作企業單店日均1000訂單,店內不僅新增配置30個人力,而且所有人力需要滿場飛跑集單。一天下來,30人當中有18人送醫。
單純由人工履約線上增量訂單,不可能發生在淘鮮達。
因為線上的訂單都是集合訂單,不僅是多品類,也存放在多個貨架,純粹由人工跑動集單,人受不了。
盒馬今天單店超過70%線上訂單,履約方式采取的是后臺集單,這對門店硬件成本要求很高。這還不算潛在的沉默成本,怎么計算其中的投入,取得財務模型的打平。
這些沉默成本,包括門店的房租、后臺升級、人員培訓和管理,這些,都是不能體現在訂單的看不見成本。
三江超市的第二階段改造,截止目前才剛剛做完。
此前,外界對于阿里改造三江有過一些質疑和不解。因此,現在的模式跑通,自然也有了全新的意義。而整個新零售的內涵,也在過去兩年之中,有了全新的內涵和意義。
以往那種對于門店局部創新,很難帶來企業全盤通透的效率提升。對于像三江這樣的商家來說,淘鮮達要帶讓商家持續看到利潤的增長和效率的加倍。
因此,今天我們來講新零售的魅力,就是要將發生在三江超市第二階段的多個綜合模塊,集成一起帶來一個更大的可能。
- 2 -
從訂單增量到能力升級
今天的任何實體零售商家,不可能只是滿足一個簡單的到家業績增量。
還是拿三江來說,今天淘鮮達實施改造的三江超市,也不用針對旗下所有門店。因為,三江所在的浙江寧波,擁有100多家門店,如果所有門店全部對接淘鮮達,其實無非是外賣+到家模式的變種。這除了有利于將流量導向淘鮮達平臺,對于每家門店產生的服務成本,只會攤薄利潤。
就像現在對接其他線上平臺的其他企業門店,一家門店平均幾十個訂單,雖然總體看起來不少,其實單店遠遠不夠。
但是,這種情況對于大潤發,則正好相反。一來大潤發門店本身營業面積夠大,周邊可覆蓋的有效半徑也大。大賣場業態本身的體量大特征,對這個到家業務模式的增量很大。
但是,大潤發的門店是有限的,大潤發這類大賣場KA商家,也是有限的。對于淘鮮達來說,今天不僅只服務大潤發,其實需要更多不同城市的本地化的門店。
進一步來講,淘鮮達重視的是,這些在本地開了不錯的門店,消費者體驗和口碑也不錯,怎么基于這些門店,組合不同的模塊,尋找可以做的本地增量�?梢越o搭到本地商家更大價值,更多的GMV,更豐富的服務和新場景開發里,帶來整體的增量。而不只單純的到家訂單。
具體來說,以大潤發舉例。目前的淘鮮達,已經可以為大潤發做到全國約470家門店(包含歐尚部分),全部門店平均10%的線上增量。一次為基礎和趨勢,年底前做到30%的增量,
有了這些增量部分,大潤發的改變已經不止于訂單的增量。至少目前,大潤發已經通過POS機器的改造,節省了30%交易環節的人工收銀成本。按照一人一年平均2-5萬元的工資成本,這塊就為門店節省不少人力成本。
隨著數據基礎在跑通,大潤發還可以做很多會員管理和營銷的模塊。然后,基于這個更好的效率優化和機制產生,引入供應鏈的下行,就能為今天的消費人群特征、商品的擴展、門店承載成立的提升,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可能性。
最終,實現全渠道的全運營,線上線下基于一套機制推進。線上的淘鮮達門店。線下是基于數字化工具的對門店周邊所有人群的觸達。
一個門店周邊的三公里半徑,到店的顧客有對應的服務;到家的服務有配套的機制;發生在周邊任何一個節點的服務,也能有一套履約能力。
這樣,基于門店周邊覆蓋半徑的所有人群,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有一套針對性的能力觸達。展現出不同的人群和需求,有著不同的工具和能力。背后,又是同一套運營機制在統籌協同。
到這里,傳統超市的概念,就得到徹底的放大。一個數字化的大超市,得以成型。
- 3 -
讓蛻變在商家那里自發產生
驅動三江超市、大潤發變革,有時候外界認為阿里對兩家企業的投資關系,有助于淘鮮達的實施對接。
實際來說,淘鮮達面對這兩家阿里系零售企業,溝通方式和改造落地推進投入,并沒有區別其他外部企業。因為所有的企業,都是站在“你能給我帶來多大效果”的前提下,展開雙方合作的。
因為所有和阿里合作的零售企業,天然敏感阿里能帶給他們多少流量。淘鮮達著手這個業務的接入,都是基于這個很小的點展開的。
但是,淘鮮達要關注的是,當流量給到門店,門店能不能接得��?接不住,可能門店的商品、服務質量,流量運營方式和傳遞給消費者心智都不夠。
這里面存在一個非常巧妙化學變化。
一個商家,從淘鮮達這里希望拿到的是最現成的資源。只有從這個切入點進去,才能看到存在的問題。帶來的基本增量,才能讓淘鮮達做更多。
比如,對于三江超市來說,經過第二階段的改造,他們才發現只有生鮮,才能接得住流量。這樣,三江勢必要對后端的加工中心、前端的門店、供應商全部升級改造。
在這期間,無論是大潤發還是三江,才發現增量部分的線上訂單,相比原來線下的客流,重合度連10%都不到。就在不久的3年前,大潤發還堅持認為線上訂單會分流分店的客流。
你看,一個簡單的線上訂單,就自動喚醒門店對商品、門店運營、供應鏈、品牌心智全方位的更新。讓那些年輕的消費群體知道,你的門店,不再只是老年人常去的地方。
現在的三江,反而才對門店迭代要求非常高。基于生鮮做的門店線下改造,已經讓今天的三江有了二代店、三代店。
三江不僅自發提出改造門店,還有了改造門店的能力。
組織能力的承載,也是三江和大潤發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大潤發可能少許好些,至少有原來飛牛網的運營班底做支持,但也存在不少跨部門協同問題。三江超市,連這塊都沒有。
而沒有線上運營團隊,也是今天三江對接其他城市本地商家,面對的很起碼問題。淘鮮達從一個基礎小問題切入的點,往往小到要為這些商家制作APP頁面。
更多的問題則是,訂單來了以后,除了門店數字化系統改造,整個企業的采購端能不能適應?門店店總能不能經營?
對于很多門店的老店總老店長來說,他們基本不認為線上部分,也屬于他們門店的一部分,總覺得這是線上運營團隊的事情。
這里面要有一個完整的門店履約機制和配送資源,前端門店的整體都需要不斷調校。今天的三江做到了對所有店長的刷新,淘汰了很多原來的店長。三江認為,這些人不能不能延續新的挑戰。
大潤發也是。
阿里輸出給整個商業世界的價值之一,就是一個公司的業務邊界,其實就是其組織能力的邊界。
剛才闡述的很多業務模塊:加工中心、門店運營、組織體系、采購供應鏈、流量運營、新場景設計等。就是因為這樣的觸動,其最初的基點,就是到家的訂單增量加持。
一年來,淘鮮達傳遞給三江和大潤發的能力,發生了結構化的變化。未來還有一個巨大的成長空間,朝著持續的迭代和升級。
今天,淘鮮達和商家對商品、價格、前端的定義是什么?對門店全渠道的定義是什么?已經不止是到家。雙方一起思考的是,所有這些鏈路怎么提升服務。
對于消費者端,整個交易鏈路體驗怎么設計?線上線下的不同體驗,中間過程體驗,交易的安全性、便捷性怎么完善。讓消費者在線下看實物,在線上看圖片,怎么精準的實現?
慢慢的,基于數字化改造,做數字化的運營。三江和大潤發才發現,我知道那圈人是誰。購物習慣怎樣發生,我的那些工具能力怎么去運營。
在此基礎之上,淘鮮達再去看三江、大潤發、新華都等企業,一起集約他們的能力,去探索更大可能性。比如共同承包生鮮源頭基地,打造聯動采購能力,降低邊際成本。
現在,新華都在福建上線了鄰聚菜場,三江做了菜市,大潤發做了衛星倉。這些商家的門店,都做了相應能力的嘗試,將門店做延伸到整個本地場景和數字化生態里面。甚至不需要再重演一遍此前走過的彎路。
這就是淘鮮達給到商家的能力。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消費者慢慢適應了門店新的品牌心智。最后整套能力的藍圖組合一起,真正本地化超市蛻變,就得以發生。
- 4 -
淘鮮達更大目標
今天整個新零售的推進方式,都在變化。淘鮮達,集約了已有的優勢和資源,做好用戶群體,提供流量服務。再結合盒馬的供應鏈,天貓的平臺優勢,Rax平臺的數字化工具等。
只要商家符合需要,都能得到提升。未來,淘鮮達還有更大的迭代空間和模塊成長。
目前,大潤發方面已經完成一整年的升級改造。今年1月,單店財務模型跑通。幫助大潤發完成淘鮮達線上、自有的優鮮業務,還有幫忙對接餓了么平臺。年底前,爭取做到20%的增量。
這條針對大潤發的大邏輯,同樣如此。先做增量,通過增量做門店的局部模塊效率,然后集合效率反哺到商家整體升級。
最終定位,是將商家的每個門店所覆蓋的周邊三公里,對比周邊其他商家,具備絕對的競爭優勢。并讓所有消費者停留在這個平臺,這才是符合新零售最終改造的傳統零售數字化能力。
淘鮮達今年要倍增擴張。
今年,淘鮮達還要拓展到300個城市,不是簡單的進入,而是基于全城的整體覆蓋和滲透能力。讓消費者在城市的任何物理空間,都能體驗到淘鮮達的服務。
為了實現這個覆蓋寬度,淘鮮達僅僅靠目前的18個商家還遠遠不夠。年底前還要引入60-100家本地領先的KA商家加入,對接上1600家店,是對目前門店數量的3倍增長。
讓這些商家最終知道,有了一整套數字化能力,就可以匹配不同場景、人群和地理位置的全部生意。而不再是像以往那樣,讓不同的場景、人群和地理位置,都適配同一種門店,同一套SOP運營守則。
當然,今天三江的成功,遠不止這些。三江心目中的成功三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來源:零售老板內參 萬德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