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全線圍攻紐約,結果如何呢? 《紐約時報》耐人尋味地報道,沃爾瑪的全線總攻還沒有看到結果,其競爭對手已經捷足先登。大部分美國人所不知道的德國零售巨頭Aldi,不費一槍一彈就在紐約立足。這兩家的商業戰,向我們展示了零售業的另一個面向:立足鄉村的“大盒子”巨頭在和插身于擁擠都市間的小巧店的競爭中,常常面臨著“減肥”的挑戰。
全球化本是沃爾瑪的王牌。在中國和英國,沃爾瑪都進行了成功的擴張。但是,沃爾瑪在日本表現平平,在韓國則徹底失敗,乃至2006年把16個分店全部賣掉。最引人注目的,大概還是沃爾瑪在德國的表現。沃爾瑪1997年進軍德國,僅搶占了2%的市場份額,Aldi則獨霸19%,逼得沃爾瑪2006年從德國撤出。現在Aldi咄咄逼人,殺到美國市場,近年來在美國的分店從25個猛然擴張到250個,并計劃在2011-2012年間再加80個店,瞄準的正是沃爾瑪鎖定的低端市場。
在這里,沃爾瑪碰到了自己真正的對手。 2009年,Aldi是排名世界第九的零售巨頭,主要以銷售食品為主,配以衛生紙、洗滌劑等日用品。Aldi的原則,和沃爾瑪形成了鮮明對照,強調的不是大,而是小,進而得以在擁擠的都市見縫插針。Aldi在紐約的一個分店,營業面積僅僅17500平方英尺,僅相當于沃爾瑪分店平均營業面積的16%(盡管沃爾瑪也宣稱其在紐約的分店將大大瘦身)。一般的超市,銷售二三萬種商品,大型的可以銷售十萬種商品。Aldi的店則一般僅有1500種商品。其原則是選擇大家日用的必需品,而且每件商品大多是一個牌子,即名不見經傳的本店“土牌子”。另外,Aldi堅持不做廣告的原則。
這一戰略的結果是低價。而這恰恰是沃爾瑪的傳統優勢。Aldi夸口說,在省掉名牌和廣告費用后,自己的價格比沃爾瑪的便宜幅度可達45%,獨立的分析家則估算為20%。也許Aldi的貨物沒有那么花哨豐富,但你日常必需的東西在這里找得到,而且分店就見縫插針坐落在家門口。其小規模就像歐洲的袖珍車一樣,在擁擠的都市游刃有余。
無廣告戰略也許成了Aldi最大的一個優勢,這也和其都市戰略有關。與鄉村、郊區不同,都市人口密集。什么店好,大家不必看電視或報紙上的廣告,消費者在面對面的互動中口口相傳。只要Aldi嚴守住低價的戰略,假以時日,聲望即可迅速增長,不戰而屈人之兵。分析家指出,雖然Aldi和沃爾瑪一樣是零售巨無霸,一樣沒有工會,但Aldi一聲不吭,把省下的廣告費用來降低價格,小店面低調進入都市,仿佛是搬進來一家鄰居,紐約找不到反對Aldi的理由。沃爾瑪已經被媒體塑造為惡霸,其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更給反對者一個“狼來了”的信息。所以,紐約地方零售業的既得利益集團全是談沃爾瑪色變,反而忘了Aldi正在偷吃自己的午餐。可見,沃爾瑪即使過了政治關,在商業競爭上也不得不在本土面對Aldi而打逆風球了。
在這個意義上,沃爾瑪面臨的危機,和美國的SUV面臨的危機非常類似。歐洲日本等發達社會,近年來都市文化大盛,從超市到汽車,袖珍型成為流行的尺寸。即使在紐約競爭,“苗條”慣了的Aldi,比起突然要惡性減肥的沃爾瑪還是有經驗、技能上的優勢。在這方面,人口擁擠的中國反而受以沃爾瑪、SUV甚至悍馬為代表的“大號文化”影響。面臨變幻的世界潮流和商業文化,沃爾瑪的這段故事,也許值得中國企業界在設計未來戰略時參照。
?。ㄗ髡撸貉τ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