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文具引來市場口水
來源:
聯商網
2004-12-06 10:38
文具趨向玩具化、高檔化
5日正好是周日,記者在一文具店看到不少家長跟在孩子后面幫孩子選購文具。
商場、超市及各文具店的文具柜臺如同玩具柜臺,明明是筆記本卻在其外表貼上動物小貼片、卡通等玩意。在八七路中段一文具店,一種新上市的書包盡管價格昂貴但還是吸引了眾多家長及孩子們前往選購;在九二路某超市,一種二層的書架式鉛筆盒吸引了眾多學生的視線。營業員告訴記者,該店在開學前就新進了一批文具,最新款式達數十種,從書包到橡皮、從日記本到信箋,還有貼紙和香珠。商家為賺孩子們的錢可謂動足了腦筋,文具用品的新奇巧妙對孩子們產生了不可抗拒的誘惑力。一位家長蔡女士對此深有感觸。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90%的家長在為孩子們選購文具時都是出于孩子的選擇意向,如果孩子同意,每個家長都希望省點錢,為孩子們買價格便宜、實用型的文具。陪孩子進文具店選文具的家長,幾乎都會選至少中檔以上多功能或兼有玩具功能。
學生文具用品高價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市區部分文具店、超市或商場,學生書包標價在60元至150元之間,甚至高達200元以上;油畫棒在6至60元之間;文具盒在20至30元間的十分普遍,稍稍加個新功能,價格就更加高了。買一塊橡皮也要2元錢,其實這些高價格的學生文具用品,其功能和用途并無實質性變化,只不過在外表裝飾上多了些新花樣而已,比如生產廠家將原來只售幾角錢的一塊橡皮,從長方形改為花朵、動物、水果等形狀,身價大漲。原先最多一元錢一個的轉筆刀做成小汽車、小狗、小花貓等造型,價格也可以數倍地上漲。
高價文具質量受質疑
高價文具并非質量都高。采訪中許多人認為,高價文具不可取。結構獨特、奇形怪狀外表如玩具的文具,對喜歡新鮮玩意兒的孩子們是極具吸引力的。李先生的孩子剛上三年級,而目前家中的書包已經不下五個。原因就是孩子們圖新鮮,這個書包還用不到半個學期就鬧著要重新買過好看的書包了。許多學生對高價文具的質量表示否定和懷疑,一些昂貴的鋼筆或圓珠筆用不了幾天就壞了,幼兒園或低年級孩子們用的繪畫彩筆,有的成“一次性”彩筆,家長們花了不少“冤枉錢”,因為現在文具屬小件,購買者沒有向商家索取發票,一支6元至15元的筆剛買來不久就壞了,有些家長們認為向12315投訴有點不值得。
文具玩具化不利學生成長
面對學生文具用品的玩具化和高價化趨勢,一些家長和老師深表憂慮。部分老師認為:高價文具用品與培養高質量的學生沒有什么內在聯系,反而給孩子們在心理上、學習等方面造成不良后果。有些學生成為高價文具用品的主人后,在課堂上玩文具盒、玩轉削筆刀而影響了學生課堂上認真聽講,導致學生成績下降。課后拿出文具相互攀比,爭奇斗艷、相互擺闊,讓孩子們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對學生造成負面效應;家長們認為,學生文具高價無疑給眾多家長們造成負擔。一位蔡姓家長抱怨地稱,為了給他那10歲的孩子備戰開學,僅買文具用品就花了200多元。令許先生不解的是,花高價并不能買到高質量的學生文具,就算按正常使用,書包、筆盒等往往用了一個學期后就不能再用了。
聲音教育界人士呼吁:孩子的文具不必過多,實用、質量好則行,多反而造成一種家長負擔和經濟上浪費;同時,生產廠家或商家不要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改變單純追求靠學生文具用品的外表設計、裝飾別致來吸引孩子們的購買欲望。
家長反映:要整頓和規范學生文具市場秩序,一方面,廠家應生產多功能、低價位、高質量的學生文具用品;另一方面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是應正確引導中小學生的消費觀,讓孩子們從小養成理智的消費心理和節約從簡的習慣。此外,質量監督、衛生等有關職能部門應加強對文具用品市場和監督管理力度,凈化學生文具用品市場。
(記者蘭良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