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是汽車行業市場最佳業態
來源:
聯商網
2004-12-09 14:42
4S店即包括整車銷售、維修、配件、信息反饋四位一體,要求占地10畝以上,連體建筑1~2層、建筑面積3000平米左右,按工廠統一形象設計標準建造,對門面寬度、店址選擇甚至建材、設備、辦公家具都有嚴格的要求。它講究的是形象、檔次,同時標榜的是功能齊全。汽車銷售服務的功能除了4S店之外,非常重要的至少還包括:車型比較、試乘試駕場所,汽車加裝配置、改裝、裝潢、美容,汽車用品(百貨)銷售,汽車俱樂部、汽車救援,二手車交易、舊車置換等等。可見,4S店并不能滿足這么一條長長的產業鏈。4S店在品牌市場發展初期,維修能力過剩,而幾年后維修能力又滿足不了保有量的需求。且汽車客戶的需求規律決定維修服務半徑,應遠小于銷售服務半徑。那么,4S店天生就存在內部功能并不配套完好的缺陷?汽車貿易服務業的趨勢是:產業鏈細分化和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大概只有相當規模、設計縝密的汽車城才能更好地集約化經營;而一些專業性強、大小不一的銷售或服務店,其服務能力、技術水平及檔次也完全可能不低于4S店。
4S店之所以受追捧,關鍵就是因為其形象好,檔次高。由于世界各大汽車品牌角逐中國市場取得立足的時間緊迫,在賣方市場暴利時期,社會資源對于廠家的高標準、嚴要求又推波助瀾,加之也暗合了汽車還是特殊身份象征品的消費時代特征,才促成了業態快速拔高。雨后春筍般的4S店,對各自汽車品牌的宣傳起到了很好的階段性作用。但是,品牌的樹立遠非僅形象店就能決定。品牌包括了歷史文化積淀、包括了其技術品質、包括了其服務。服務是由經銷商、服務商去完成的。因此,與經銷商、服務商自身的品牌關系甚大。我們在廠家統一品牌形象上能看到多少經銷商的品牌形象呢?
4S店這種業態還受到以下質疑:占用社會資源太多,不僅浪費土地,投資也過于奢侈;產品線較窄的品牌難以保證4S店的生存所需業務量;在汽車生產商大洗牌到來的時期,品牌排他性決定了被淘汰品牌的4S店如何善后?經銷商無法很好地將多品牌車型規模化、集約化運營,你想做大就不得不被各品牌4S店肢解,你很難形成自己的服務品牌,你永遠是汽車廠的附屬,就不利于廠商之間相對平等,從而削弱市場導向型機制的作用。
業態是否最佳,根本原則無非是顧客的滿意度、經銷商的競爭力和以生產商為主的汽車產業鏈的社會貢獻度。在省級商業文化中心城市,設一個以廠家品牌形象為特征的4S店也無可厚非;在發達的大區域中心,設一個包括了綠蔭環繞的試車道在內,較全系列產業鏈的汽車城可能更好;對于一個占地數十畝的交通要道,以多個品牌新車銷售為專業,一年賣它成千上萬臺車,對誰都不是壞事;而精于汽車技術的人,專事汽車維修,開一個汽車醫院多好;在一個住宅群內,設一個輪胎店,一個車險、年檢代理店,恐怕也挺不錯……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地廣人多,區域差異化的中國大地上,大賣場也好,汽車超市也好,專賣專修店也好,不同的業態在不同的情況下,都有其最佳的一面。
后果也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也是會改變的。目前汽車市場已進入嚴峻的“洗牌”時期,運營成本巨大的4S店抗風險能力一旦不足,受到的損失也更大。事實上已有4S店關門、虧本、轉讓之類的傳言,很多社會資源考慮到投入產出率問題,也不再那么愿意投資4S店了。
試想,按前幾年4S店獨步汽車市場的思維,那么還將被占多少個10畝地?還將花費多少個千萬元投資?能有多高的勞動生產率?消費者需為高成本額外買多少單?有多少4S店將面臨品牌退出或虧損而怎樣去“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在微利時代到來的今天及明天,汽車廠又能再招商多少家投資經營4S店?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必然將給“4S店主義”以無情地打擊。
處方一、汽車產業中生產商、銷售服務商應盡快從4S店的狂熱中清醒過來,因時、因地制宜地選擇多種形式的適當業態去發展。
二、現有4S店需改變壟斷型、形象型、窄系列車型的思維,向競爭型、功能型、寬系列車型及寬系列服務領域發展。
三、政府從城市規劃及土地利用角度控制4S店的建設,引導發展資源利用率高的業態。(來源:中國汽車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