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進入 書報刊批發大幕拉開
來源:
聯商網
2004-12-20 15:01
今年12月1日,在中國加入WTO三年后,依據《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管理辦法》的規定,書、報、刊批發的大門也開始向外資敞開。從書、報、刊零售到批發,直到兩年后出版物總發向外商的逐步放開,中國政府在出版物市場的開放程度上加快了與世界接軌的步伐。
日前,記者就書、報、刊批發業務繼零售市場之后向外商開放對中國圖書發行業的影響、新華書店股份制改革進程以及民營書業的現狀等問題采訪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行司司長劉波。
記者:繼去年向外商開放書、報、刊零售市場之后,今年12月1日我國又向外商放開了書、報、刊批發業務,這一政策對發行市場有何影響?
劉波:去年書、報、刊零售業務已經向外商開放了,這期間有德國等國家及臺灣、香港地區的商人,陸續進入零售市場,并開設了一些零售書店。不過目前看來,這些書店大多規模有限,其中外商的出資比例不多,產生的影響也不大。所以一年來,外資雖然已經逐漸進入零售市場,但是對我國的發行業并未產生很大的沖擊,業界人士擔心的“狼來了”現象,也沒有出現。
外資進入零售市場,只是外商介入中國發行業的一種試探,現在中國向外資放開批發市場,估計有些外商就要投入很大數額的資金來介入了。外商最感興趣的是出版物的總發業務。2006年12月1日,我們將向外商開放總發市場,這等于向外資完全開放中國出版物市場了。
中國發行業當務之急就是在市場向外資完全開放之前,加緊進行新華書店系統的股份制改造,進而上市,同時狠抓民營書業的發展,爭取吸納社會資金進入發行業,將攤子做大,將牌子樹起來。如果兩年后中國發行業的實力增強了,那時候向外資開放出版物總發權,外商將享受國民待遇,屆時外商可以與中國發行業合作,如果不選擇合作,我們就完全可以和外商公平競爭。
記者:前不久總署組織已經批準的11家擁有出版物總發權的單位在山東淄博開會,總結教訓,交流經驗,您稱之為外資進入前的“內部練兵”。零售及批發放開后,雖然外資對我們的沖擊還不那么明顯,但可以預計的是這一沖擊肯定會越來越大,您如何看待我國出版業目前所處的環境?
劉波:你談到的這個問題,從中央到地方目前都在以極大的注意力關注著。中國既然已經加入世貿,對世界有了承諾,就要按照規定的時間給外商提供國民待遇。
從國際背景來看,中國出版業的整體改革進程與中國加入世貿關系很大,加入世貿對于中國出版業的改革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們引入外資,既是要國內發行界學習人家的先進管理方法和經營理念,也是要促使發行界與外資進行業務合作和市場競爭。從國內環境來看,中共中央“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產業的說法,把文化當成產業來抓,這是非常大的突破。發達國家如美國,其文化產業創造的價值在GDP中達到百分之三十,日本達到百分之十八,韓國也達到了百分之十三,而我國的文化產業創造的價值占GDP不到百分之三。中國這么大的市場規模,文化市場的潛力巨大,所以我們要把文化當成產業來做,可是怎樣才能將文化市場做大做強呢?要進行產業改造,目前發行業的改革已經走在了出版改革的前面。中央規定除去黨報黨刊,除去各級人民出版社及少數民族出版社,其他報刊、出版社一律改為企業,這樣就可以融資。我國是1992年開始發行證券,出現上市公司的,十幾年來,各行各業上市公司共吸納社會資金十萬個億,其中新聞出版業沒有吸納一分錢。如果把這些被吸納社會資金的一部分投入新聞出版業,勢必會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中國加入世貿之前,已經有商家想投資新聞出版,但政策不允許,所以好多外商持幣以待,等待新政策出臺。
當然,我們對外資的放開是有基本原則的,外資雖然已經可以進入出版物的批發、零售市場,兩年后進入總發,但不許介入到出版本身,中央明文規定國內的出版社及報刊不許吸納外資。
記者:外資既然介入到書、報、刊的零售、批發乃至總發業務中,其對于市場的把握不可避免地會對出版物的內容選題有所影響,這是否也是潛移默化的介入出版呢?
劉波:這個問題很正常,外資進入出版物零售、批發,是在出版物銷售的下游,而下游對上游肯定會有影響。他們如果從出版社拿書,勢必會對出版社的選題提出建議,因為他們有成熟的市場預期,有豐富的銷售經驗,對市場更有發言權。但這并不是壞事,他們會告訴出版社,什么書能暢銷,什么書既能保證導向,也能占領市場,會給出版社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建議。之所以現在我們的出版社有大量庫存書,就是因為市場調研不夠,對市場需求不了解。將來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介入出版物銷售領域,都可以對出版社的圖書出版提出意見和建議,確保出版更多適銷對路的圖書。這種影響是積極的,也會有負面影響,但并不可怕,因為出版內容的確定最終還是取決于出版社。
記者:目前新華書店的股份制改革進行到什么程度了?
劉波:2002年8月,新聞出版總署發布文件要求三年之內新華書店系統完成股份制改造。現在看來,任務相當繁重,因為全國各地新華書店的情況各異,股份制改革進行的速度也不一樣。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各省新華書店要完成國家要求的多元化股份制改造,差距都還不小。福建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它原先是省店、地市店、縣店互不干涉,現在他們成立了集團,讓地市縣的新華書店都入股,進行清產核資,但這種股份制入股的都是業內資本,而中央要求要有業外資本進入新華書店系統,實現投資多元化。
現在我國新華書店系統還有11個省是事業單位體制,有些省的新華書店一半是事業,一半是企業。中央對新華書店系統的改革,遵循八個字:改企轉制、股份上市。李長春同志已經先后考察了四川、浙江、江蘇、遼寧的新華書店,并鼓勵這些省份的新華書店上市。上市自然不能搞一刀切,畢竟各地的情況不同,但新華書店由事業改成企業,是必須盡快執行的。中央計劃明年出臺相關文件,對新華書店的改制進行政策性指導。
新華書店要想改制,就得搞清產核資,分流人員,實行股份制之前,必須剝離不良資產,而這些都需要時間。實踐證明,新華書店只要一改制,馬上就會吸引業外資金進入。目前外商就對好幾個省市的批發、總發業務感興趣,甚至在出版物分銷市場及總發未向外商開放的時候就與相關單位接觸,并積極咨詢。
記者:新華書店系統要經歷從事業到企業的改制,但對于以股份制姿態進入的總發單位,不需要這個改制的過程,這些企業對外資進入出版物批發領域有何反應?
劉波:外資進入書、報、刊批發領域,其實更看重與各地新華書店的合作,對于民營企業,即使像志鴻集團那樣成功,其經營規模也只是每年幾個億,還無法和各省的新華書店相比,所以外資目前還是集中在與新華書店系統的合作上。
現在國內雖然已批準了14家出版物總發單位(注:淄博會后,總署又批準成立了北京龍之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遼寧翰文書城有限公司、北京鴻馨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三家總發單位),但出版物總發權對外資要兩年后才開放,所以暫時外商還不會與他們合作。
記者:對外商放開出版物零售、批發市場以后,總署做了哪些有針對性的具體工作?
劉波:2002年署里出臺的三項舉措都是關于加入世貿后的出版物市場的,一是實行股份制改造,主要是如何吸納社會資金、實現資本多元化,如何做大做強;一是實行連鎖經營,但目前看來連鎖經營的收效并不令人滿意,據四川和江蘇方面的反饋,這一做法是賠錢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不暢,許多條件現在達不到。連鎖的意義是缺什么貨進什么貨,而現在做不到,賣不完還退回來。書和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不一樣,所以在做圖書連鎖經營的時候,還有很多問題要探討,總署計劃明年對此做個調研。我們原計劃三年完成全國5000家連鎖門店,但到去年年底完成到4900多,可是這種連鎖并不是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的連鎖,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連鎖。實行連鎖其實用意也是為了應對入世后外商進入帶來的挑戰,先把網絡鋪好,這樣可以比較主動地等外資進入。第三是網點規劃,就是由各個省新聞出版局出臺網點規劃,在各個城市的具體地域對書店數量進行調控,以便布局合理,科學發展。
記者:對外資開放批發以后,對中國的普通讀者會有哪些影響?
劉波:從積極意義上來看,外資進入書、報、刊的零售、批發,肯定會對出版社的選題策劃產生影響,因此市場上將會出現更多好讀的、高品質的書,讀者的閱讀選擇就更大。外商進入中國之前,肯定會仔細鉆研我們的政策法規,應該不會對我們的出版有太多負面影響。外商進入批發領域,對于我國整個出版改革進程,對于圖書出版內容的進一步市場化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讀者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
(《中華讀書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