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供矛盾沒解決?濟南家樂福仍無康師傅
在競爭對手快速完成跑馬圈地的過程后,零供關系的不和諧正在拖家樂福中國市場的后腿
2010年可謂是“零售教父”家樂福的“霉運之年”,從年初撤出日本市場,到年中頻發的“質量門”,再到年末炒得沸沸揚揚的康師傅“斷供門”,家樂福的煩心事一件連著一件。消費者紛紛抱怨:“家樂福到底怎么了?”
“斷供”仍未解決
12日,經濟導報記者在濟南家樂福超市看到,在其他超市已經提價的康師傅面霸系列和經典系列仍然沒貨。對此,超市工作人員說,康師傅袋裝系列已經缺貨很久了,由于雙方尚未達成和解,預計春節前仍會缺貨。“不過,康師傅桶裝面、糕餅和飲料等產品一直正常供應。”上述工作人員說。
雖然雙方均稱談判之門并未關閉,但顯然康師傅和家樂福均對從去年12月初便開始的“斷供門”鉚足了勁,誰都不愿輕易讓步。導報記者了解到,雙方談判已有一段時間,但家樂福仍堅持扣除康師傅經典系列0.2元漲價中的一半,相比在沃爾瑪等其他賣場順利完成加價的舉動,這引起康師傅的極大不滿。
家樂福總部公關總監陳波說,“為穩定物價”,家樂福未同意康師傅的調價要求,從而導致對方斷供。康師傅則對上述說法進行了態度鮮明的反擊,其表示,新一輪談判中,家樂福提出返點的要求太過苛刻,因康師傅無法滿足其要求而被家樂福停止采購。
競爭對手趕超
不僅如此,家樂福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發展可謂步履蹣跚。據導報記者統計,去年,在扣除合作收購的河北保龍倉民營企業11家店之后,家樂福在中國內地僅開設了不足20家門店。由于持續虧損,家樂福去年關閉了4家門店,廣東佛山店將于本月20日關閉,至此,家樂福將徹底退出廣東佛山市場。
反觀家樂福的競爭對手,作為世界零售業頭號,沃爾瑪去年在內地新開門店47家,其在華門店總數更是達到了224家。進入內地市場較晚的大潤發和樂購也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去年大潤發和樂購在內地分別開設了22家和21家新門店。截至去年12月31日,大潤發在內地門店總數達到了143家,直追家樂福172家門店總數,而樂購在華門店數也突破了90家大關。
在國際市場上,家樂福更是加緊收縮,退出多個市場。先是去年初無奈退出了意大利南部市場,此后又關閉了比利時的21家門店和法國總部大樓;3月11日,在日本市場拼搏10年的家樂福黯然離場。
商業模式“瓶頸”
身為“零售教父”,家樂福的商業模式一度非常成功,成為零售行業的標桿企業。通過銀行貸款、向供貨商轉嫁成本收取“進場費”以及延期回款實現盈利。家樂福把上述模式做到了極致。
傳統意義上來說,零售商的收入應該來自于購銷差價,而不是“進場費”等非零售業務。但由于競爭激烈,目前零售商主營利潤在減少,非零售進賬在增加。業內估測,對家樂福等一些大零售商來說,供貨商進場費能占到營業額的近40%。
但是這種蛻變的商業模式也是雙刃劍。當渠道費用成為零售企業的主要盈利來源時,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自身的經營能力和競爭力。
“與康師傅這樣的優質供應商發生矛盾,正是其發展不順的一個縮影。”流通行業知情人士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戰略組研究員林瑞明分析認為,在經歷了2009年中國市場店面數量和營業額均不理想的危局后,家樂福的窘境在去年并未得到多大改善,反而問題多發,有加速下滑的趨勢。如大連、西安等多家門店關停,并于去年六七月間突發“家樂福離職門”。
導報記者注意到,在零供關系方面,家樂福做得似乎并不太好。去年6月,即有青島供應商以收取進場費和拖欠貨款為由將家樂福告上法庭。
“在規模經濟不明顯的時代,家樂福依靠盤剝供應商的方式,更有助于實現面向消費者的低價策略和零售企業自身的高盈利,” 林瑞明說,“但在競爭對手快速完成跑馬圈地的過程后,零供關系的不和諧正在拖家樂福中國市場的后腿。”
延伸閱讀
“掠奪”式擴張難持續
目前,家樂福供應鏈既沒有沃爾瑪用信息化打造的垂直供應鏈的優勢,也很難與好又多、永輝等企業的“草根供應鏈”競爭。家樂福供應鏈的短板效應似乎越來越明顯,如果不把重心放在改善短板上,依舊只靠“掠奪”式的擴張來搶占先機,家樂福將被更多外資甚至本土競爭對手超越。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家樂福要向沃爾瑪學習,全面提升信息化的應用,打造最現代化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統,努力改善盈利模式,提升單店運營效益。
業界分析,家樂福要改變現狀,必須從盈利模式和內部制度等方面同時進行改善。當然,對于正經歷全球戰線收縮之痛的家樂福來說,這并非易事。目前,對家樂福爭議最多的是管理采購中的商業賄賂現象,這些領域的腐敗毒害了家樂福的成長。由于家樂福種種問題的發生經常不是“點”,而是“面”;不是個別,而是“群發”;不是痛定思痛從此嚴格把關,而是同樣錯誤屢次出現。由此斷定,它的自我定位、管理能力和經營理念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如果不及時改正,最終將被消費者遺棄。
(經濟導報 邵好)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