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超市快速擴張后遺癥:新店虧損 人才斷層
永輝超市 逆勢擴張喜與憂
前一秒剛剛送走老股東民生超市,后一秒迎來新股東牛奶有限公司;那廂方才放掉了人人樂的股份,這廂又抓緊了中百集團的股權。永輝超市用這一放一抓、一退一進充分展示了其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現狀。這是好事,也是隱憂。
聯姻“牛奶”
大名鼎鼎的牛奶國際相中了本土超市小生永輝超市。
彼此的見面禮是:牛奶有限公司以7元/股的價格,用人民幣現金認購永輝超市的81310萬股份,總金額達到了近57億元;永輝超市則讓出19.99%的股權,并為牛奶有限公司留出了兩個非執行董事及一個公司監事的席位。
據永輝超市方面表示,該非公開發行方案仍需通過公司股東大會批準、商務部原則批復和中國證券會的核準。原則上來說,這樁婚姻仍存在不確定性,盡管這種可能性或許并不大。
無論如何,這出郎有情妾有意的故事是備受矚目的。據外媒報道,此樁交易一旦成行,將會成為牛奶有限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與此同時,這也是怡和集團(怡和集團是牛奶國際的母公司,牛奶有限公司是牛奶國際的全資孫公司)起碼10年內發起的最大收購(按價值計)。
在外人看來,這有些不可思議。
盡管永輝超市如今已躥升至中國第五大超市集團,但讓牛奶有限公司掏出56.92億元真金白銀,砸給被普遍唱衰的傳統零售企業,還是讓人有些意外。畢竟,牛奶有限公司的掌舵者們是“見過世面”的行家里手。
眾所周知,牛奶有限公司是牛奶國際的全資孫公司,牛奶國際(包括其關聯公司及合營公司)則是一家領先的泛亞零售企業,經營著超過 5800 家店鋪,包括超市、大賣場、便利店、藥妝店、家居用品店及飯店。其不僅擁有惠康、萬寧、美心等赫赫有名的品牌,同時還受權開拓發展7-11、星巴克、宜家等品牌在香港及廣東等地的門店。
如果此番注資順利,牛奶國際的零售帝國版圖里又將增加濃重一筆。牛奶有限公司持有的19.99%的股權將使其成為永輝超市的最大單一股東,是繼實際控制人即創始人張軒松、張軒寧兩兄弟之后的永輝超市第二大股東。
根據公告顯示,交易成功后,張軒松、張軒寧兄弟的持股將分別從目前的24.68%與15.24%,下降至19.75%和12.19%,但鑒于兩人合計持有31.94%的股權,因而二者仍為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這意味著,短期之內,牛奶有限公司還沒有對兩兄弟“指手畫腳”的打算,這番注資也更像是一場“純粹”的投資。盡管,牛奶國際借永輝超市迂回布局內地市場的“野心”昭然若揭。
但無論如何,就眼下的永輝超市而言,這終歸是一種“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
在中國零售市場,永輝超市不缺口碑、不差機會,唯獨缺了這么點現金流。
“從目前看,永輝超市是‘無奈’大于‘野心’。因為其擴張計劃是需要大量現金的,已簽約但未開業的門店數多達140家,如果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實現開業,那么便意味著極大的資產負債率。”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咨詢師林岳對新金融記者表示,永輝超市是需要這筆錢來“補血”的。
從永輝超市披露的相關細節來看,缺錢一說有跡可循。
截至去年年底,永輝超市已開業門店數量為288家,已簽約未開業門店數量為140家。未來3年的開店計劃是平均每年新增60家門店,未來3年新開店總數不超過200家。若以每家門店需要3000萬元的前期投入來計算的話,那么永輝超市每年在門店拓展方面需要動用的流動資金就將達到18億元。而截至2013年年底,永輝超市的庫存資金總額僅為18.9億元,資產負債率卻高達54.4%。
永輝超市今年的開店計劃是40-50家,但上半年的開業數字僅為12家。想要實現既定的全年目標,永輝超市下半年的任務可見不小。此外,舊門店的改造、O2O業務的探索與實踐、信息化的升級以及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等任何一個方面,無不圍繞著“錢”字打轉。
當然,這樁“婚姻”帶給永輝超市的并不僅僅只是這近57億元的現金而已。
一方面,牛奶有限公司有著先進的零售行業經營管理經驗,這對永輝超市的公司治理和內部管控的加強多多少少有所幫助;另一方面,牛奶國際在全球采購、食品加工與安全、自有品牌開發等多個方面有著不錯的領先優勢,這對于永輝超市打開國際視野、降低采購成本、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等有著較大提升。
除此之外,還有“面子”的挽回以及對公司挑伙伴眼光的正名。
在牽手牛奶國際之前,永輝超市剛剛經歷了原公司第二大股東、公司唯一外資發起人民生超市減持全部公司股份。要知道,限售期過后就開始頻頻減持的民生超市不僅給永輝超市的股價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同樣也給其帶來了“面子”上的難堪。
在中百集團的問題上,永輝超市也經歷了從咄咄逼人到暫時啞火的轉變。在先后3次購買、增持,一舉成為中百集團第二大股東,并放言不排除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中百集團股票可能性之時,永輝超市遭到了中百集團控股股東武漢商聯的強勢反擊。
而在人人樂的投資上,永輝超市更是全面落敗。本打算既做財務投資又做戰略部署的這樁生意,最終以業務交流沒動作、財務投資沒收益,甚至更是虧損了近1000萬元的慘況收場。
“意外”傷害
不過,強援的引入,也帶來了“意外”的傷害。
由于籌劃與牛奶有限公司的合作,永輝超市于8月7日進行了緊急停牌。在停牌公告中,永輝超市明確指出,這是為了“保證信息披露公平”、“維護全體投資者的利益”。
但戲劇性的一幕是,在永輝超市此前發布的一條公告中顯示:“公司于8月6日接到副總裁謝香鎮通知,其因手機不慎操作于 2014 年 8 月 5 日以 7.42 元/股的價格一次性誤買入公司股票 27.1 萬股。”
事情的處理方案是:因該買入行為處于公司 2014 年半年報窗口期內,謝香鎮表示上述誤操作所購入股票于 6 月后至公司 2015 年半年報前賣出,如有盈利歸上市公司所有。
事情接下來的發展是:11日晚間,停牌多日的永輝超市發布了與牛奶有限公司合作的相關事宜;第二天,股票復牌,開盤不久便出現漲停,當天報收8.04元。以此推算,停牌前的一次“誤操作”一日浮盈竟達到了近17萬元。
“5日‘誤買入’、6日向公司‘匯報’、7日停牌、12日復牌、漲停,大多數人的反應一定都會是一籮筐疑問:時間是不是太‘緊湊’了?公告發布得是不是太‘及時’了?巧合是不是太多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證券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此事留給外界的想象空間很大。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一般來說,常出現的誤操作有買入、賣出的操作錯誤,買入、賣出數量的輸入錯誤,或者哪怕是一個客戶端多個賬戶之間的賬戶登錄錯誤等。如果是第一種誤操作,那么說明其本意或許是想賣27.1萬股,那么之前賬戶里有沒有這么多股票?如果是第二種誤操作,意味著其只是不想買這個數量的股票,不代表其不想買,那么作為公司高管,臨近停牌做這種事情合適不合適?如果是第三種,是不是還是有內幕交易的嫌疑?當然,他可以有講得通的合理解釋,但就目前來看,只是一個公告、一句‘誤買入’,是不是太不科學、太敷衍了?”
新金融記者就此事與永輝超市方面取得聯系,但董事會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以半年報未發,窗口期內不能接受采訪為由婉拒了記者。
“如果是先宣布停牌,再查出這筆大額交易,他的處境就更不利了。”在上述人士看來,前后幾個公告的出臺,更像是該高管的一次“自我救贖”,“我相信這是個個人行為,但是在這個事情的處理上,公司處理得并不好。”
對此,林岳也頗有同感:“此事對永輝超市來講是有負面影響的,股民或許會覺得公司很亂、高管可能誠信有問題,而且連公告都不符合章程,‘所獲收益歸上市公司所有’這種說法不但不符合相關章程,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因為此高管本身就是股東之一。”
全面自檢
從某種程度來說,永輝超市需要一次全面自檢。
不可否認,一直以來,永輝超市一直是好榜樣的形象——業績良好、發展迅速、潛力巨大。從2010年的123.17億元營業收入到去年的305.43億元,永輝超市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35.35%。與此同時,公司凈利潤也逐年走高。2013年,永輝超市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21億元。在零售行業整體疲軟的大環境下,此成績已屬不俗。
但“好學生”也同樣有苦惱。
在門店運營上,永輝超市已先后關閉過河南鄭州東太康路店、南京大廠店等門店,并計劃關閉吉林白山市兩家門店、福州交通店和福建南平梅山店。其中面積最小的在500平方米左右,面積最大的為2568平方米,預計產生的損失約為205萬元。而在北京,永輝超市正深陷與商戶的糾紛之中,且已進入訴訟流程。
在品類經營上,一向以生鮮食品打天下的永輝超市一直飽受非生鮮食品品類短板困擾,其在非生鮮領域的努力至今未見明顯起色,但其最大的優勢反而正在被廣泛模仿與復制,虎視眈眈的同行們正嘗試著削弱永輝超市的核心優勢。
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永輝超市還將不得不面對快速跑馬圈地帶來的后遺癥,如財務費用的大幅增長、大面積的新店虧損及經營業績與凈利潤的下滑、人才的斷層等一系列難題。除此之外,電商、高端超市等業務上的考驗,對這個以生鮮見長的區域性龍頭來說,難度也都不小。
“所謂的‘好榜樣’是因為它在合適的時機從行業競爭當中脫穎而出。但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永輝超市和很多本土企業一樣,沒用太多精力去不斷地加強內部管理、流程控制等方面。永輝是值得很多企業學習的,它有自己的個性與特色,但是未來它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它的自身管理。”林岳認為,從某種程度來說,上市是一條“不歸路”,這對企業的要求反而會更高,“尤其在整體零售行業越來越艱難的今天,永輝超市更需要放緩腳步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與商戶的合作、簽約和開店的整體規劃、資金使用規范的管理等,踏踏實實地做好內功。”
(新金融觀察報 記者 張沙莎)
相關報道:關注永輝超市的未來變數:或將被收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