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的“絕地使命“:讓產品重獲消費者信任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
產品是如何被信任的?
營銷中的定位與廣告,依然有作用,但要避免用“專家”或“大師”做無效的忽悠。有很多消費者,一看到廣告中出現“大師”與“專家”兩個字眼,就直接拉黑。結果,故事變事故。
在當下,消費者更重視產品的“質感”與“價格”,這也是衡量產品能否獲得信任的重要標志,制造驚喜,展示真相,讓消費者了解更多,理解更深,才能建立信任。
產品信任的建立,早期靠商品的好吃好用,靠消費體驗和口口相傳。自從有了營銷,尤其是所謂的“定位理論”出現以后,信任是套路化營銷的結果。
如今,雖然營銷套路的花樣不斷翻新,但消費者與市場結構變得更復雜,產品獲得消費者永續信任的邏輯也在發生變化。
一、超越消費者的“自我認知”
消費者對商品的認知,最初靠自己的體驗,后來被廣告忽悠,再后來被社群忽悠,最后還得靠自己的體驗。但消費者正在丟失自己的獨立認知力,不僅年輕人是這樣,中老年人更是如此。
在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天空中,彌漫著“坑蒙拐騙”的幽靈,一不小心就會“上當受騙”。如果整個社會的生產水平參差不齊,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再加上缺乏應有的商業倫理,消費者每一次選購都會小心翼翼。哪怕是大牌、名牌,都不會信你。消費者寧可“認人”,也不“認牌”,消費者重新回到“自我認知”的階段。
所以,超越消費者的“自我認知”是培育商品信任的基礎,讓消費者回歸到“認店購物”,需要零售商每時每刻都要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對待每一位消費者,對每一個產品都要實施精細化管理,讓產品的質感照耀消費者。
我家有一張一百多年前手工制作的“千工梁床”,已經使用到第五代了,就是不褪色、不搖晃、不變形,小孫子常在床上蹦跳,也紋絲不動。如今的家具,暫且不談污染,就說床,據說木床的保質期就一年,也確實如此,一年以后,躺下去就會發出嘎吱嘎吱聲,上門維修,也只是貼上幾個防摩擦墊片。餐桌與書桌都是這樣,看起來很有型,不到一年就開始搖晃。
我現在就坐在一百多年前制作的寫字臺前碼字,這是一張久經磨難的寫字臺,最早是我太公用于練字的,后來被生產隊“借用”,常常在這張桌子上“劈西瓜”,吃完西瓜,會在上面睡覺。再后來成為生產隊會計的“辦公桌”。改革開放后,我們又把這張桌子從生產隊要了回來,后來我又將床與桌子、椅子等老物件分拆搬運到上海。
久經耐用,雖然并不是當下消費者的普遍訴求,但也不能把東西做得“毫無質感”。“質感”,是衡量產品能否獲得信任的重要標志。
二、平衡才能獲得信任
在技術沒有新突破的情況下,高質量意味著高成本與高價格,所以,高質量除非技術賦能加上品牌賦能,否則就是一句空話。零售商貴在平衡,一切都要做到適度,如大眾化與差異化的平衡,產品差異與服務差異的平衡,終端效率與前端效率和營運效率的平衡,質量與成本的平衡,效用與價格的平衡,口感與配料表的平衡,平衡才能獲得信任。
消費者接受一個產品有兩個必要條件:功能適用、價格適當。現在有不少商品,聽起來很好,其實沒啥用。所以,研究“以較低價格讓消費者買到較好產品”,使消費更有價值,這便是企業永久的使命,也就是“價值工程”的研究目的。其實很多問題的解決途徑與解決方案,早已有之,關鍵是要踏踏實實地去學習與踐行。
企業好比一個人體,頭部有七竅,錨定未來,手臂是營運,服務顧客,雙腳踏在供應鏈上,動脈輸送能量與動力,靜脈回流平衡,毛細血管觸達用戶需求。這一切都平衡了,肚子里的利潤就能持續增長。
三、低價不僅靠“霸氣”更需要有“底氣”
沒有底氣的低價,大多數是忽悠人,也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建立信任。低價的底氣是什么?除了有“揮舞大刀”的“霸氣”,更需要“庖丁解牛”的“精致”。
大刀是大多數零售商慣用的手段,零售折價,首先想到的是向供應商砍刀。20年前我們就是這么干的,現在還是這么干,不僅內資這么干,有些外資也漸漸學會了這么干。中小供應商忍氣吞聲,能忍則忍,大供應商與零售商平起平坐,據理力爭。
為什么供應商轉身做零售,往往會比零售商做得更好?三個原因:第一,他們更懂消費;第二,他們更有韌性;第三,他們更擔風險。
低價的底氣就是“低成本”,目前我國大多數零售商都缺乏“低成本”的“底氣”,所以,折扣化也就變成了一種“幌子”。
低成本有兩種:簡單低成本與復雜低成本。前者主要不是靠增加投入降本,主要依靠擠壓別人降本,后者則是用持續的創新、投入和改進,提高生產力水平、員工技能及其能動性而達到系統性的低成本。零售商一定要重視培育“復雜低成本體系”。
四、樹立“集合好貨”的零售形象
傳統的、沒落的零售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賣不出去的東西多,商品基本都是老面孔,品種更新速度慢。
在當下,不僅消費者不認牌,零售商也需要保持清醒的認知:好產品在民間,尤其是在那些被大牌營銷過的領域,真正的好產品往往隱藏在小廠。如果連生產商的老板都不吃自己生產的產品,那就要去找找他們吃的是從哪里進貨的?這才是真正的好產品。
蠔油就是一個值得被顛覆的產品,還有醬油、蜂蜜、肉松、香腸、牛肉、紅腸、火腿腸、板栗、葡萄酒、白酒、啤酒、牛奶、飲料、茶葉、生鮮,等等。諸如此類的產品多如牛毛,不勝枚舉。無論是食品還是百貨,都需要重做一遍。所以,自有品牌開發大有可為。
要做好零售商,首先要成為“集合好貨”的批發商。經常有好貨更新,就能給消費者營造出一種“驚喜”的情緒價值,增強商店與消費者的粘性。菜場與菜場外面的菜店和臨時攤位之所以吸引人,不全是價格低與新鮮度好,還有一點就是產品翻新快,給顧客常常帶來驚喜。
在集合好貨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設備供應商的創新產品。有家便利公司稱:玉米蒸鍋改良以后,銷售額成倍增長。當然也不能忽視現場的表演,不僅是展示與陳列,還要讓消費者了解更多,他們有權知道商品的來歷與組成。這對促進產品的信任至關重要。
五、本地化:“老話題”變成了“新問題”
我國地域廣袤,消費差異極大,這就決定了不可能用一個零售模版去適應差異化的消費需求,全國發展的零售商,本地化是必由之路。這是一個“老話題”,但當下卻也成了“新問題”。以快餐為例,我從來不喜歡麥當勞,但喜歡肯德基。不是說麥當勞不好,而是感覺肯德基的產品與口感更接近“中餐”。
實際上,也應該看到“另一面”:把標準化的產品推廣到特定區域,把地方特色產品推廣到全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必須做屬地化。只有屬地化做好了,才有可能讓消費者接受更多的標準化產品。
為了讓產品建立信任,零售商要樹立集合“有質感的好貨形象”,并利用“價值工程”方法,重視培育“復雜低成本體系”,實現產品開發與消費需求的“系統性平衡”,要深化鏈路,把供應鏈延伸到原材料與設備供應商,在賣場要營造驚喜,展示真相,讓消費者了解更多,理解更深。
相關閱讀:
6月27日-28日,以“信任”為主題的2024聯商網大會將在長沙舉行,一起探討美好企業的初心、愿景、戰略、策略和方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