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服務商”阿里巴巴值得重估
出品/36氪
撰文/彭倩
阿里交出改革這一年多來最亮眼的季報。
整體而言,阿里集團營收同比高個位數增長,達到8%;經調整經營利潤轉正,同比增長4%;非標凈利潤同比增長6%。各項核心財務指標均高于市場預期。
數據來源:財報,制圖:36氪
按業務分,收入方面,國際商業同比增速仍排名第一,達到32%;阿里云、本地生活均實現同比雙位數增長,分別為13%和12%;淘天、大文娛實現個位數增長,菜鳥則增速放緩。
利潤方面,電商和云仍在高投入階段,但淘天和阿里云的利潤率已有改善趨勢;國際商業、菜鳥等子業務虧損擴大,但隨著集團收入整體增長,時隔三個財季,阿里 Q4的經調整經營利潤終于止跌回升。
數據來源:財報,制圖36氪
季報亮眼,市場反應也很積極。財報發布后,盡管美股整體表現不佳,但阿里巴巴美股盤前直線拉升,開盤一度漲超10%,是其近2年來財報季最佳表現;今日,阿里港股開盤也漲超10%。
自農歷新年以來,由于DeepSeek 火爆帶來的阿里云算力紅利,疊加蘋果與阿里合作等消息的影響,在經歷長達2年多的股價低迷期后,市場對阿里巴巴的價值有了重估跡象。Wind數據顯示,近20日,阿里美股股價上漲45%,港股股價更是創下近三年新高,上漲了55.22%。
本次超過90分鐘的季度財報會,絕大多數話題都圍繞 AI 和云展開。吳泳銘更直言:“阿里要抓住這個幾十年一遇的行業機會,未來3年在 AI 和云上的投入將超過過去10年總和。”
核心業務穩住,第二增長曲線開始支棱,阿里終于爬出了低谷。
電商大盤穩住了
2023年底,阿里集團 CEO、淘天 CEO 吳泳銘曾強調:“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中國電商市場,淘天集團 GMV 將繼續保持第一位”。吳泳銘還曾立下軍令狀,2024 年有信心讓淘天重回增長軌道。
回看淘天過去一年的表現,吳泳銘實現了承諾。據36氪了解,淘天的GMV整體實現了高個數增長,約8萬億元左右,增速和電商大盤基本保持一致——在2022年至2023年之間,淘天每個季度都顯著落后電商大盤增速,甚至幾乎不增長。同期,拼多多、抖音電商增速則有顯著放緩。
這基于阿里對電商的持續投入,Q4營銷費用繼續高漲,同比增速依然高達27%,較去年同期多出90億元。除了砸錢做服務和體驗、淘天在 Q4雙11期間還撒出了最大規模的品類券,與商家共同補貼核心品類。據36氪了解,盤子最大的服飾品類在這屆雙11中實現了久違的雙位數高增長。在國補的激勵下,3C 等原本較弱勢的高客單品類也獲得了不錯的增長。吳泳銘在上個季度的財報會上也提前預告“雙11實現強勁增長”。
此外,88VIP 繼續實現雙位數的高增長,達到4900萬人,再加上與微信的合作也帶來可觀的新用戶增長,這都持續推動了訂單量和 GMV 的穩定增長。
GMV 增速的逐步企穩和貨幣化率的提升,則共同推動了 CMR(客戶管理收入)的明顯增長。在去年初的財報會上,吳泳銘曾明確表示,預計未來幾個季度,CMR 的增速會逐漸匹配 GMV 的增速。這個目標大約在2024年 Q3、Q4能夠實現,達到10%左右。Q4 淘天的 CMR 同比增速達到9%,創下近一年半來新高,基本實現吳泳銘設下的目標。
數據來源:財報,制圖:36氪
全站推廣和9月初開始加收的0.6%服務費是貨幣化率提升的重要功臣。在經過接近一年迭代后,全站推廣的滲透率達到了此前設下的目標,中小商家的付費意愿也在變強。
整體來看,本季度 CMR 和 GMV 的增速差距幾乎抹平,表明淘天在增長和收入之間找到不錯的平衡,令此前曾被市場廣泛擔憂的“電商以利潤換增長”問題得到緩解。即使還在高投入階段,季度營銷支出超預期,由于收入顯著增長,淘天該季度經營利潤重新轉正。
財報會上,管理層首次提及國內外電商業務新財年的主要戰略目標。阿里電商事業群總裁蔣凡表示,國內電商接下來的目標是持續穩定市場份額,優化商家的營商環境,繼續實現用戶粘性的提升。
自去年成為首個“反內卷”的電商平臺以來,不僅松綁“僅退款”政策,淘天還推出“退貨寶”、投入百億站外引流等多項商家優惠措施。在本月,阿里還針對幾大核心品類的品牌商家推出了如“藍星計劃”,從站內站外幫助商家拉新,以謀求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商業同比營收增速仍然高達32%,但虧損同比擴大至57%。針對這一問題,吳泳銘稱:“海外業務新財年可以實現單季度盈利。”
據蔣凡的說法,目前國際商業 B2C 業務盈利路徑逐漸清晰,UE 在持續提升,在部分國家也與本地平臺合作,將持續改善盈利能力。例如,在韓國這一主要市場,已與新世界集團成立合資公司,經營速賣通韓國和 Gmarket。
這表明,在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國際商業將以“低調增長”為主要目標,在保持穩定增速的情況下,最大程度減虧。
總的來說,淘天目前仍然是阿里最大的賺錢機器,對阿里集團的貢獻率超過100%。而隨著線下零售業務的出售、國際商業未來扭虧為盈、各項子業務虧損有望繼續收窄,淘天的輸血能力將進一步得到保障,阿里未來幾年內的利潤表現也有望保持不錯的增長,以支撐其持續大手筆投入 AI 和云。
“電商”阿里要講“AI服務商”故事
查理·芒格曾稱自己高估了阿里在科技領域的實力,直言“阿里是一家該死的零售商”,這限制了阿里在資本市場的故事敘述能力。
阿里長達十多年堅持對技術和云大手筆投入,也曾一度被市場認為是費力不討好。再加上,近年來,阿里云曾一度陷入增長瓶頸、上市撤回帶來的組織動蕩,面臨估值清零的時刻,曾多次引發市場擔憂。就在一年多前,市場對吳泳銘提出的“AI驅動”戰略也仍有頗多疑問。
轉折發生在今年年初。深度推理模型 DeepSeek RI 和阿里通義 Qwen2.5-Max 的發布,成為扭轉市場認知的關鍵拐點。
DeepSeek 的低成本高效模型挑戰了傳統 AI 開發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觀念,其與阿里通義千問的開源策略使更多開發者能夠參與到 AI 技術的創新中,挑戰了 Open AI 的閉源模式,有效打破了美國 AI 技術近乎壟斷的局面。
摩根大通也指出中國此前在 AI 領域的技術實力被低估,中美 AI 差距并沒有想象中大,投資者應該關注中國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隨后市場對中國科技股的信心開始快速恢復。
緊接著,阿里宣布接入 Deepseek、董事長蔡崇信確認阿里拿下蘋果的AI大單、創始人馬云參加政府座談會,都進一步向市場釋放利好信息,引發了市場對阿里云等業務的重估,也是阿里近期股價飆漲的主因,“買阿里,贈阿里云”更成為近期二級市場的熱點話題。據摩根大通等機構的預測,按照美國 SaaS 公司6.5-10.5倍的估值來算,阿里云能為阿里拉動的股價至少還有14%-39%。
事實上,蘋果對合作伙伴的評估名單堪稱豪華,包括百度、騰訊、字節、和 Deepseek 等企業,憑借國內首屈一指的技術實力、成熟的商業化能力(B端服務經驗)以及數年積累的消費者數據,綜合能力最強、技術布局最全的阿里,在眾多知名科技公司中脫穎而出。
阿里和蘋果的合作效果短期內很難用“掙不掙錢”來評估,更大的價值是市場對阿里技術實力的認可,畢竟蘋果在國際市場的 AI 合作伙伴是頂流 Open AI。當然,長期來看,阿里云有很大的獲客和收入增長的可能性。一方面,這可能為阿里的通義千問大模型打開覆蓋超2億的中國 iOS 用戶市場;另一方面,有了蘋果這個先例,更多的大客戶也在路上,這可能推動阿里云持續實現營收雙位數增長。
自吳泳銘改革后,阿里云的財務表現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不僅在過去一年扭虧,實現了經營利潤的同比雙位數增長,更在 Q4回到了久違的營收同比雙位數增長,創下近三年新高,其中AI相關產品帶來的收入實現了三位數增長。在新的技術周期,阿里云也將從過去兩年的降本增效、保利潤,重新轉回到投入換增長的階段,并探索更多商業化的可能性。
目前,阿里巴巴對 AI 的布局主要是三個層面。
首先,提供算力服務,這部分基于阿里云,同時擁有通義千問,可以提供大模型服務。
其次,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阿里將 AI 視為提升競爭能力的關鍵驅動力,應用在自身的生態場景,除了持續加大對 AI to C的投入。據36氪了解,淘天諸多業務已經被要求全面 AI 化,且要在今年內看到結果。
再者,阿里還對包括月之暗面在內的 AI 初創公司進行廣泛投資,據 The information 的報道,Deepseek或將開放外部融資,阿里也表示出了投資意向。
吳泳銘在財報會上表示,未來三年,阿里將圍繞 AI 這個戰略核心,在 AI 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臺及 AI 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 AI 轉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
為此,他還給出了一個較為明確的投入數字:未來3年的技術投入要超過過去10年的總和。據高盛的測算,僅云計算這一項支出,過去10年就達到了約1300億元,阿里集團整體的技術投入則是其兩倍。
但這個資金規模和美國科技企業相比仍然不算多。盡管投入驚人,科技大廠們仍然不惜割肉購買這張通往未來的昂貴技術船票。今年2月初,微軟、亞馬遜、谷歌和 Meta 宣布將在 AI 領域投入總計3200億美元,較去年的2300億美元又有大幅上漲。
市場的焦點終于重新回到阿里身上,管理層在財報會表現出近2年來最強的信心,“夸克是最大的 AI 搜索”、“頂尖大模型”等頗為自信的說法反復出現。爬出低谷、獲得AI時代寶貴入場券的阿里將加速奔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