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MAY話梅的線下零售八年
來源/感性城市SCity
撰文/林小蕾
網紅店的宿命,似乎總與“曇花一現”掛鉤。
水泥墻、打卡位、聯名快閃,這年頭流量來的快,消失的更快。去年還在排隊的網紅咖啡店,今年路過已經鐵門緊鎖;前年爆火的買手店,現在要么撤店,要么打折清倉。
是的,商業世界就像個巨大的沙漏,不斷過濾著跟風者與投機者。
早期話梅第一家安福路店(上)
2025年話梅安福路調香師店(下)
2017 年的上海安福路,第一家HARMAY話梅(后文簡稱“話梅”)以“倉庫”形態闖入城市街頭,對它的初印象,也像極了一家典型網紅店。
八年后的今天,當行業追逐“坪效至上”,太多曾經的網紅店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里,而這個主打美妝集合的初代網紅卻逆勢完成全國10個城市第16+1家門店布局,最近又三城連開四家新店。
話梅三城四店:
廣東佛山、阿那亞北岸the ONE店、南京金陵中環雙店
從線上流量紅利到線下體驗經濟,從單店爆紅到逆勢擴張,話梅依然還在牌桌上。
要說一家網紅店的生命周期,為什么有的只有半年,有的卻成了“長跑選手”?
線下商業風云突變,在效率與美好之間,在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在大眾需求與小眾審美之間,話梅究竟做了什么,他們又在堅持著什么,帶著好奇我們的觀察也從這里開始。
01
開店邏輯:
要效率,更要“反效率”
或許大家都很好奇,話梅生意到底怎么樣。來看一組最新數據。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話梅在全渠道迎來超300萬日均銷售,全國門店日均客流遠超兩萬,其中約20%為境外游客。
當市場還在熱議“網紅店活不過三年”時,我們依然能在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廣州、武漢、重慶、秦皇島(阿那亞)、南京、佛山等城市逛到話梅的線下門店。還有即將到來的上海虹橋機場。
顯然,這年頭還能持續開新店、開大店,側面也說明了話梅生意并不差。
當商業地產回歸理性,優質的空間依然對好的內容創造者具有吸引力。經歷過去這些年的開關停,如今的話梅是在與專業的運營商共建“內容地標”,布局策略似乎越來越穩健。
話梅核心商圈門店:上海新天地、北京朝陽、南京新街口
一方面錨定核心商圈,比如上海新天地、北京朝陽、南京新街口等,在這些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話梅不僅僅是以流量收割者的姿態入駐。
從五年前上海新天地店打造的“超級市場”概念,到去年5月北京朝陽合生匯,帝都第三家全品類限時店,都在用一種商業美學的初心用心做零售,引導大家把線下購物當成一場充滿實驗性的探索體驗。
另一方面,也在敏銳捕捉文旅地標的潛力,在秦皇島阿那亞兩家店、上海武康路店,話梅還像個“社區公共空間”,提供茶飲和休息區,并且寵物友好,甚至在阿那亞南岸店里,還能看到各種國內外書籍,被打造成“海濱書店”主題。
讓大家能停留,能慢下來,是這幾年話梅線下店給人的直觀感受。
話梅上海武康路店、話梅秦皇島阿那亞店
話梅南京金陵中環暢銷榜店
走進話梅的最新門店,熟悉的倉儲風依然在,裸柱、高密度貨架、簡潔的工業設計,但細節里藏著八年迭代的巧思。
南京金陵中環負一層的「暢銷榜店」,用真實購物數據周度更新熱銷紅標商品。這種數據驅動的選品減法,既保留了倉儲式零售的效率基因,又注入了生活顧問的溫度。
同時,環保理念被“軟植入”到金陵中環兩家店內的每一個角落:可回收紙箱制成的陳列架、節能燈光系統、舊物改造的藝術裝置,紙箱再加工成包裝物料……你能感受到每件商品的陳列都是經過設計的偶遇,而非機械式貨架堆砌。
話梅金陵中環兩家店內環保理念的“軟植入”
空間的價值在于喚醒對美的感知,話梅是在用"場域"而非"貨架"來重新定義零售邊界,在標準化與個性化之間找到平衡。
“一店一設”不僅在空間設計層面,更是體現在店型、物料、貨品邏輯等等方面,帶上了運營細節上的考量。
從倉儲美學升維,每周更新的爆款榜單與小眾選品并置,用貨架陳列激發探索欲,用可回收紙箱傳遞環保主張,這些店也在從"渠道終端"進化為"文化介質"。
話梅不同城市店內的“一店一設”
這種“無序中的秩序”,既滿足效率需求,也在追求一種“反效率”,讓逛話梅充滿趣味,也賦予了購物的儀式感。
話梅的八年開店史,也成了一場“反效率”實驗。褪下“網紅”標簽,更踏實穩健、誠意用心地回歸做零售的初心。
02
選品即態度
小眾賽道的勇氣與堅持
要說一家美妝集合店什么最重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產品。
其實,話梅真正的競爭力并不在產品本身,而在于選品。背后體現的是品位、調性與選擇,這也是逆周期生長中,需要不斷修煉的"慢功夫"。
去年,他們的選品重點是對生活方式品牌的擴充,產品組合上也有了直觀的變化。而下一個階段的選品戰略升級,據說是要在香氛、美妝、專研護膚等品類上,對小眾選品進行再擴充。
往深了看,為什么說這似乎并不是條好走的路。
首先,小眾選品的背后是源于對消費趨勢的洞察,在算法主導的時代,消費者的購物車往往被大數據推薦填滿。當Z世代開始拒絕爆款迷信,他們樂于通過小眾商品表達個性,小眾選品也符合當下追求個性消費的趨勢和需求。
海外小眾香氛,包括一些法國藥妝店里的品牌等,甚至是比較難買到的小眾產品,從國際大牌冷門SKU,到小眾實驗室品牌孵化,話梅通過選品,早就在小眾這條路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如今仍在繼續發力。
這次的阿那亞北岸“the ONE”店,相比另外幾家新店,這里的SKU數量略少,但卻主打小眾稀有品。
話梅阿那亞北岸“the ONE”店
其次,小眾選品是需要勇氣的,更考驗買手團隊的專業度,因為爆款會帶來流量,而冷門選品體現的卻是一種信任。
現階段,有些小眾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現狀并不太明朗�;蛟S在大眾認知里,冷門商品往往與滯銷掛鉤。這就更需要強大的買手團隊去支持選品環節。
話梅主打的小眾選品并不是“清庫存”,每一個品牌必須通過內部買手團隊的調研與測評。甚至邀請品牌進行線下洽談,還要在每周都雷打不動的選品會上激烈爭論“選與不選”。
其次,他們拒絕“為小眾而小眾”的噱頭,只選真正在某個領域深耕的隱形冠軍;
最后,就來到了市場驗證環節,通過線下快閃、用戶調研與銷售數據,再決定是否長期入駐這些高品質的、值得購買的小眾商品。
是的,“爆款與冷門共存”也是話梅貨架的獨特之處,上海安福路老店變身調香師店,除了大牌熱門香水,還引入國內外精品小眾品牌。
某種角度而言,小眾商品的出現也是在鼓勵消費者嘗試些不一樣的,不是盲目跟風,而是幫助大家通過學習和了解,找到自己真正適合和需要的商品,這本身也是個培育市場和教育顧客的過程。
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勇氣與堅持,是在用專業度去與消費者建立一種信任,當大家愿意為冷門產品買單,其實是對“被懂得”的情緒付費。
話梅上海安福路調香師店內的貨架陳列
好的選品不是貨架管理,而是在信息洪流中為消費者點亮一盞燈。
從話梅的選品態度,我們能感受到一種靜默的價值觀輸出:
真正的美好生活,從不是跟風購買“網紅款”,而是敢于為小眾熱愛買單。當消費者在貨架前停留、猶豫、最終選擇某款冷門香氛時,他們買到的不僅是商品,更是“不被潮流定義”的自我認同。
03
在效率時代賣「慢體驗」:
從“流量邏輯”到“價值觀篩選”
當所有人追風口時,話梅正在挖護城河,即一條用“價值觀”構筑的護城河。
通過構建線下門店場域,提供附加值,用感官,用氣味,用情緒來傳遞美和美好生活,喚醒和激發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知力。
話梅南京金陵中環雙店(上)
話梅阿那亞北岸the ONE店(下)
讓門店從交易場所升維為生活方式場所,強調慢體驗的背后,是對人的重視,是篩選而非迎合。
本質是篩選愿意為空間停留,追求品質生活,愿意為美好體驗買單的消費者,而非單純比價的流量用戶。
進入后疫情時代,大家的購買力和消費習慣或多或少都在發生改變。當消費者越挑剔,品牌就越需要“冷熱交替”——用爆款引流,用稀缺品留客,用性價比維穩基本盤。
話梅店內客流
從早期網紅店帶來的新鮮感,到后來結合性價比的貨盤調整,到如今不斷提升小眾選品能力。如今的話梅,似乎比八年前更懂消費者了。
消費者成長的同時,話梅也在不斷進階,去成為一塊磁石——不再是流量漏斗,而是能吸引同頻的人,讓他們在這里找到一種認同。
寫在最后
話梅用八年實踐證明,打卡流量只是起點,選品策略、門店差異化、背后價值觀的傳遞等等的疊加,或許才是品牌延長生命周期的關鍵。
話梅上海安福路調香師店
最近路過上海安福路,遠遠就能看見話梅老店的金屬拉絲門頭,八年了,這扇門依然敞開。
走進店里,還是那股熟悉的氣息,帶著人情味的細節,看似什么都沒變,實則在默默進階,不再追求“快”與“爆”,轉而深耕“慢”與“穩”,回到原點螺旋式上升。
經歷從“網紅”向“長紅”的迭代蛻變,但并非討好所有人,而是用空間篩選用戶,用選品建立信任,用細節傳遞溫度。
掃碼購越來越快的年代,總有人懷念在店里慢慢試香的時光。在效率與美好之間,永遠有一個平衡點,等待那些愿意用時間打磨價值的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