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零售商Shein準備在香港上市
出品/涌流商業
作者/李偉
5月28日,路透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快時尚零售商Shein準備在香港上市。Shein最早打算在美國上市,后改為倫敦,各種因素影響下一再推遲。
最新的消息是,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周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2025年內完成上市。
Shein創立于中國,目前總部是新加坡,它依靠海量低價服飾成為全球時尚零售業獨角獸。這里有大量產自中國、定價5美元的裙子和10美元牛仔褲,“小單快返”的模式顛覆了行業。
Shein壯大中得到了大型機構投資者的支持,包括阿布扎比主權財富基金、紅杉中國、私募General Atlantic。
Shein的崛起幾乎是一個教科書式的案例,是中國產業鏈、全球市場、數據工具結合的極致成果。但現在已經不是Shein光芒最閃耀的時候:2025年2月,英國《金融時報》曾披露,Shein2024年銷售額增長19%至380億美元,但利潤下跌近40%至10億美元,這給公司估值帶來壓力。
向前追溯,2021-2023年利潤分別為11億、7億、20億美元。
2022年4月的融資中,Shein籌集了10億美元,當時公司估值高達1000億美元,超過了當時Zara母公司inditex和H&M市值之和。當時,驚人的估值使其成為全球第三大私人控股公司,僅次于字節跳動和馬斯克的SpaceX。
公司最近一次融資是在2023年年中,估值已經下降至約660億美元。2023年底,Shein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秘密提交了文件,準備上市。當時Shein希望獲得800-900億美元的估值,但未能成行。之后,估值持續縮水。
最近兩年,行業內外發生很大變化,Shein面臨拼多多旗下Temu等對手的競爭壓力,關稅政策環境時過境遷。有消息稱一些投資者正向公司施壓,要求其將估值降至300億美元。
神秘創始人
1984年出生的山東淄博人許仰天Sky Xu,在2008年創辦了這家公司,根據2023年披露的信息,他持有Shein 37%的股份。這位隱形富豪從未出現在媒體采訪中。
公司最初銷售中國制造的婚紗;2015年,公司業務轉向快時尚服裝,并更名為Shein。但公司真正的崛起是2020年之后,疫情之中許多年輕女性在Shein上下單網購。這里的服裝上新速度快,以極低的價格出售,而且Shein還向她們提供折扣。
Shein利用算法迅速預測客戶需求、迎合消費者喜好,先用小批量訂單測試市場需求,然后視消費者反饋追加訂單。
Shein不擁有或經營任何加工廠,而是和5000多家第三方制造商合作。這種模式確保Shein每天都能推出大量新款式。Shein管理層曾在采訪中稱未售出的服裝只占2%,遠低于行業平均25%-40%的水平。
這種輕盈的經營模式下,公司業績增長迅速。英國《金融時報》披露的融資文件顯示,公司2023年的利潤達到創紀錄的20億美元,超過了2022年的7億美元和2021年的11億美元。
競爭對手H&M和Inditex(Zara)在相近的財年里凈利潤分別為87億瑞典克朗(8.2億美元)和54億歐元(58億美元),Shein的利潤水平居于兩者之間。
而從規模來看,2023年,Shein銷售額達322億美元,按年增長40%,年銷售額已超越Zara、H&M和優衣庫。
小單快返
快時尚模式的精髓是快速生產、分銷最新的時裝,一是依靠有著低成本勞動力的全球供應鏈,迅速將產品運抵各地市場;二是通過門店、互聯網、社交媒體洞察趨勢,設計上滿足消費者的渴望。
在Shein之前,快時尚世界是另一派景象。
2000年代,Zara為代表的快時尚極大地提高了行業效率。早年,購物者必須至少等待一季度才能讓T臺時尚到街頭、從亞洲加工廠到全球門店。Zara不一樣,短短幾周就能做到,它從歐洲附近的生產基地向門店供應新品。
H&M速度次之,因為它在亞洲的采購量更大,需要更長的時間,但價格更低,有大量二三十美元的牛仔褲、連衣裙。
后來,快時尚正被“更快時尚”所取代,Shein等迅猛發展。
Zara創始人Mancio Ortega 13歲起在西班牙北部的服裝店里工作,會設計、會制作。H&M創始人Erling Persson在瑞典的小鎮商店賣了幾十年女裝。Shein創始人許仰天沒有任何裁縫經驗,擅長的是搜索引擎優化。
Shein向150多個國家在線銷售,但不向中國銷售產品;Shein 2017年首次在美國亮相,如今美國已經是Shein最大的市場。Shein用了5年的時間從默默無聞到脫穎而出,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購物選項之一,拆箱、分享視頻遍布社交平臺,年輕人喜歡這里多達數十萬件商品可供選擇。
2021年5月,Shein超過亞馬遜,成為美國下載量最大的購物APP。Shein、Temu、TikTok Shop等更純粹地專注于電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SKU數量,大幅降低零售價。這讓傳統快時尚品牌被超越,他們由于固定的費用成本而難以在價格上與Shein們競爭。
Shein上5美元的T恤,蠶食了H&M在低端市場的份額;Zara奮力一躍,升級到快時尚的高端細分市場,緩解了危機。
柔性供應鏈
Shein的秘訣在于:利用來自特定地區的搜索和社交媒體行為、來判斷最新時尚趨勢,其全球設計團隊以此為基礎來創造新產品。然后,這些設計被自動推送到供應商網絡,小批量制造和銷售,每種款式通常為100-200件。
如果消費者的瀏覽和購買行為說明該產品受歡迎,公司通過ERP實時增加訂單量。從概念到最終產品的總生產周期需要兩到三周。
這種小訂單、快速再訂購的生產模式建立在按需制造、低浪費之上,減少了過剩庫存。產品被直接運送給消費者,而不是像大多數零售商那樣運送到配送中心,這意味著多數時候無需繳納任何進口關稅,因為包裹價值極低。
與實體零售商相比,Shein高度數字化,在租金、工資、倉儲、貨運方面節省大量費用。Shein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公司可以快速向供應商付款,有時在一周內,而行業平均水平約為90天。
Shein還與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合作,幫助他們推出自己的系列,Shein負責生產和營銷,并為他們提供銷售平臺。設計師從銷售和長期合作合同中獲得10%的傭金。
傳奇與難題
在服裝零售業獲得成功后,Shein在2023年進軍其他領域,成為第三方賣家平臺。商戶可以在Shein上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各種家居、時尚、美容、生活用品。這是一項利潤更高的業務,只是競爭更激烈。
Shein與亞馬遜和拼多多旗下的Temu直接競爭。為了招募第三方賣家,Shein釋放了激勵措施,比如前三個月零傭金、零廣告費。而Temu從誕生起就使用中國的第三方賣家向世界各地銷售低價商品。
Temu和Shein都顛覆了電商供應鏈:他們向供應商下訂單,在幾天內交付,依靠實時數據快速分析需求、然后根據需要補充訂單。
市場變得擁擠,這里還有TikTok、亞馬遜、阿里巴巴集團的速賣通、騰訊間接支持的Shopee……都在利用中國超級供應鏈爭奪全球消費者,買家和賣家都在測試哪個平臺可以給他們帶來最大的利益。
伴隨著競爭環境復雜,Shein的估值有不小波動。小額包裹免稅政策也深刻影響Shein。
曾經價值低于800美元的電商包裹免稅進入美國,讓Shein、Temu能以極低的價格銷售商品。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數據,2024年約有13.6億件小額免稅包裹進入美國,遠高于四年前的6.37億件。
如今,不僅是美國政策關稅有變,歐盟也提議更改150歐元以下包裹的關稅豁免政策,Shein的商業模式面臨壓力。
支持者認為,Shein能夠變通、度過關稅風暴,比如可以將產品批量運往美國和歐洲,存儲在當地倉庫。但類似的嘗試,很難讓成本毫無變動,零售價變化意味著競爭格局可能被重塑。4月,Shein美國市場的熱門商品已經普遍漲價。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