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零售業發展六大趨勢 | ||||||
作者:聯商網特約評論員 林尚玉;出處:《店長》2014年5月號 總第34期 | ||||||
|
||||||
【上篇】 為什么要歸零? 想想現在的零售業形勢 2014年中國零售業發展六大趨勢 文/聯商網特約評論員 林尚玉 2013年可能是中國零售最壞的時期,“很多人”覺得實體零售業不行了,輿論看衰,業界鼓舞或反思,電商兇猛,這是“壞時期”,如果不為顧客深化改革,這個行業就要進入壞時代了——關店、并購潮將在三年內來臨,2014年會讓傳統零售人更焦灼、失落。 一部分企業擁抱互聯網,變革創新,如銀泰商業、蘇寧云商,2013年的改革幾乎是以往七八年改革力度總和,為2014年及未來五年取得持續發展的基礎和領先優勢,這就是“好時期”,如果有更多這樣的企業,實體零售業會更健康,好時代不遠。 中國零售業2014年發展趨勢包括六大重點:消費者不需要更多百貨店,零售商發展泛渠道是唯一出路;電商業高增長、高投入下難掩疲態;跨界合作要有產品思維;唯一不變的是發現和引導顧客需求;回歸零售本源;社交化購物時代的新型顧客關系。 一、消費者不需要更多百貨店 消費者只為購物去某家百貨商場的動力越來越少,再加上品牌雷同和海外代購、網購分流、停車難等問題,百貨業經受考驗。一個城市,讓大量顧客習慣來店的商場屈指可數,那樣的店有時需要昔日故事和情感沉淀。 未來的百貨業,就是在黃金地段做精致商品與服務,或者成為購物中心主力店。擁有娛樂、餐飲業種優勢的體驗式大型購物中心是實體商場發展趨勢。百貨連鎖業要轉型升級,大數據驅動下的泛渠道發展是首選策略,其中購物中心是重要布局。企業泛渠道發展,把020作為重要手段,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讓企業無所不在。 一家有實力、遠見的百貨連鎖企業,應該持續優化百貨門店、大力發展購物中心、積極建設電商平臺,以及在微信、天貓、APP、京東等渠道擁有不同形式的存在和溫度。 二、電商業高增長、高投入下難掩疲態 據保守估計,目前中國電商平臺每獲取一名新用戶的平均成本接近100元,這樣的高投入被行業高增長繁華所掩蓋。 天貓、京東、凡客等電商平臺的高投入、高增長,同時正在遇到類似實體零售業巔峰時困惑和瓶頸:電商份額持續做大,消費者更加挑剔,與供應商的和諧程度或定價權遭受挑戰,稅收等規范化壓力收緊,移動互聯網重塑格局;而實體零售企業做電商,即使破釜沉舟如蘇寧易購,標新立異如銀泰網,也仍在摸索中。 阿里把淘寶拆分為淘寶、天貓等不同事業群后,其價值和基因在演變重塑,典型如雙11是天貓主打的電商業狂歡,而淘寶做雙12拓展消費者權利。阿里某童鞋私下開過嚴肅玩笑,“天貓的‘品牌’有時還不如淘寶集市”。 騰訊電商等待微信,京東大建物流,一號店由沃爾瑪控股……2014年,電商平臺格局繼續演變,將逐步清晰。 傳統零售商進軍電商,蘇寧云商做蘇寧易購已是中國電器零售業最有魄力的公司了,管理體系嚴密是其傳統優勢,但與純粹互聯網公司不同。一家跟易購合作的公司透露,易購的辦公區之間區隔和等級森嚴,她花了八個月才從一樓的食堂吃到八樓,越往上越好,“總監們吃的樓層,食堂水果就有十幾種,每季有好多補助打到卡上,用于大樓內消費,包括那家星巴克店”。 銀泰網高速發展,為銀泰商業集團的線上線下融合提供了寶貴實踐、經驗和方法,仍在摸索。王府井百貨近日或收縮電商布局,萬達集團高調做電商招聘,遲遲未落地,中國大賣場“頭牌”大潤發電商“飛牛網”即將推出,區域優秀零售商湖南步步高2013年下半年起步。 必經之路。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商在PC時代的優勢削弱,消費者網絡購物集體沖動降溫,線下企業迎來新機遇。 三、跨界合作要有產品思維 在互聯網時代,商業被改變的核心不是營銷、渠道,而是產品和框架。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近日疾呼,“再不變,新東方就要被BAT玩死!” BAT是什么?是百度、阿里、騰訊。網友、消費者就在那里!三家平臺分別擁有搜索、購物、社交領域的中國最大用戶群和數據,遠比世界上任一零售巨頭市場份額所在國度的占比、全球顧客活躍度高。 傳統零售業熟悉的合作,是參與各地采購聯盟、協會、國際某組織駐華機構,這是典型的1.0時代的合作,利用某一種能夠聚合、提升大家或高于大家的捆綁經驗和思想去服務供應商與消費者。 盡快忘掉那些合作模式!因為消費者個體主權意識不斷覺醒,要自己主張了! 真正要思考的是:“你能跟BAT合作什么?”每個業態、每家企業不同階段的條件不同,能夠合作的外部資源平衡和尺度不一,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做強自身,開放合作,擁抱移動互聯網。 四、 唯一不變的是發現和引導顧客需求 都說“船小好調頭”,可見大公司轉型升級的難處、必要性和優勢。實體零售大中型企業發展多年,一些模式難免固化,但擁抱變化幾乎是唯一出路,決心致力于發現和引導顧客需求則是唯一不變的企業核心能力。 從企業架構來看,通常的“三駕馬車”指的是招商、營運、企劃,未來以顧客需求為中心的管理架構先后序可能就是企劃、營運、招商。企劃調研“人”的需求,營運改善“場”的聚客,招商運籌“貨”的故事,三者有機聯動、互相促進,基于顧客需求調研和發現、把握的職能要開始放第一位,這符合未來發展。 大企業系統能力的改善,會帶動行業、消費、品牌生態的健康發展和員工幸福指數、顧客滿意度。這是大數據,也是互聯網思維,也是最簡單、樸素的事。 五、回歸零售本源 零售本質是買賣以及其相應過程和感受,顧客花錢買服務和商品,商家提供物美價廉或尊貴服務。零售商要在商品保障、顧客信任與習慣之余,努力增強顧客體驗,與供應商雙贏,參與完善社會與城市生活美學。 有些商家傳統非常美,如胡慶余堂匾額“真不二價”,這些都是零售本源。 零售商場和超市遇上店慶,永遠是循環播放那首著名的“生日快樂”,顧客能享受嗎?!美陳和設計影響顧客的視覺和心靈,賣場音樂和播音影響顧客聽覺和心靈。這是運營能力。 很多時候,明明是商家專柜服務不到位,客訴出了問題就總結說這顧客好計較,從不主動檢討、反思和保證下不為例。客訴就近處理原則的邏輯本質上就是錯的,是給顧客造成困擾了,這得是及時服務和配合。這是服務態度。 賓至如歸,才是真正的賣場服務,是零售業該有的樣子。 六、社交化購物時代的新型顧客關系 社交化購物時代,在顧客一方,企業必須不斷強化自身標簽,讓顧客記住并且喜歡、信賴自己;而在企業一方,新科技要發揮作用,多發展會員、粉絲等“可識別顧客”。 “會員”和“粉絲”,是兩套體系,其中有交叉部分,未來的企業會員體系會越來越淡化,粉絲生態卻越來越壯大。粉絲是喜歡你的企業、店、商品、服務、員工中的全部或部分的那些人,你的企業、商品和員工也喜歡他們。普通的會員是靠購買建立的實名卻缺少情感聯系、個性主張的群體。 明星和明星產品的吸引力是最好的例子。優秀零售商必須發展粉絲體系和服務。跟顧客一起玩,讓顧客之間玩起來,這是發展新型顧客關系的重要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