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事件背后的探因和對策
然而,透過三鹿奶粉事件的背后所發生的一系列反映,到底誰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兇呢?誰才是將中國乳業推向目前境地的幕后黑手呢?只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筆者一家之言不敢茍同,個人認為:
1、項目的重復建設
中國乳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在于產品的高度同質化,而中國乳業最大的競爭特點是“價格戰”,可以講中國乳業在這十年的快速發展背后,由于產品的高度同質化從而上演了一部血淋淋的價格戰,在這十年價格戰中的比拼和博弈中,中國乳業雖然趕走了外國列強,但同時也拼掉了中國乳企的利潤,對于乳業來講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就會將風險轉嫁到奶農身上,最終在這場價格的拼殺中可以講這場是奶農在買單,犧牲的是中國奶農的利潤。
作為一個健康的行業來講,其整體行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只有保持合理的利潤和整條鏈上的利益共享才可以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缺少了任何一個環節利益的保障,必會是這個產業鏈發生斷裂,乳企可以因為盈利問題而將風險轉嫁奶農,作為整個價值鏈上上游奶農將此風險能夠轉嫁到飼料供應商上去嗎,顯然不可能,因此就會生出事端,此次毒奶粉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但是,以上的分析這也只是一個表面現象的問題,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問題,而更深層次對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見,其實并不如此,中國乳業為什么要如此競爭?有這樣的必要嗎?中國乳業在鼎盛時期共計有2000多家乳品加工企業,平均到每個省市約每個省市由60-70家之多,即便現在行業整合后尚存1500多家,每個省市還約有50家左右。試想在這樣情況下作為企業又會如何呢?然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答案是顯而易見是各個地方為了發展各自經濟導致的項目重復建設,這才是導致目前乳業事件的黑手之一。
2、企業的快速擴張
在講這個問題提出之前,我們首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在整個乳品行業此次的檢查中在中招的企業中,我們沒有發現三元、長富和完達山等中型企業的身影,原因很簡單這些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先奶源后市場的發展思路,擁有自有的奶源基地,源奶的供應量足以滿足自身的要求,從而使自己在此次事件中能夠置身度外,而反觀這些上榜的大部分企業,由于快速的擴展和市場布局的需要,在進行市場的跑馬圈地運動中,往往只重建市場,不重建牧場,雖有相應的奶源基地但是供應量的源源不能滿足自身需要,因此尋求外界奶源來進行補充,這些奶源很多都靠奶農提供,對于這些企業來講想在源頭上想要控制奶源質量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況且是一向不被重視的三聚氰胺,因此對于這些企業而言越是大的企業,產量輸出越多,問題可能就會越多,而就此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為追求量的積累和利潤的實現而冒經營的風險的局面,這種盲目擴張輕奶源基地建設的乳業經營模式這就是目前中國乳品行業為什么會如此尷尬的又一個元兇。
3、行業和行政的不作為
中國乳品行業現有乳品加工協會、奶業協會兩個行業部門,作為行業的管理部門,協會的義務是協調行業的發展和規范行業的行為,引導行業進行健康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是怎樣的呢,在這里不做過多的評述,我想此次事件行業協會也難逃其責,至少也有一點不作為的表現吧。
同樣,國家行政部門的質監局,作為國家整個質量的監督部門,其職責在于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這個監督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市場監督和檢查,一是企業內部的監督和檢查,作為質量監督部門為扶持企業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如評選國家免檢產品、評選質量信得過企業等等活動,當然這是一件為了企業著想的一件好事,但是和失去監督的權利會滋生腐敗的道理一樣,失去了監督的質量就會產生事端,同樣在市場上監督權力的放松就會使企業質量意識如脫韁的野馬難以控制,這也是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對在此次事件國家質檢總局對由自己評定的國家免檢產品予以撤銷并不在設立質量免檢產品一說,無疑是自己給自己一個大耳刮子,讓自己扮演了一個難堪的角色,因此就有了國家質檢總局局長的下課這一結果,也是對行政監管部門的不作為的一種懲罰吧。
4、行業標準的缺失
行業標準是一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必循遵循一個強制性法規,但是通過三鹿事件發生后我們發現關于針對三聚氰胺等食品添加劑等相關問題上,由于國家缺少相應的標準管理,導致企業在進行產品的檢驗是對此項檢查的缺失,從而使毒牛奶流向市場的一個原因,可以講行業標準的缺失是造成三鹿事件的又一個原因。
5、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據報道三鹿事奶粉事件早在2007年12月就陸續接到消費者嬰幼兒食用三鹿奶粉出現疾病的投訴,2008年6月,經三鹿檢驗已經發現奶粉異常,后來確定其中含有三聚氰胺,但是作為企業相關的負責人卻想采取拖延和瞞報的手段將事情擱置,意圖瞞天過海,直至2008年8月2日才向石家莊政府報告。8個月的時間由于三鹿集團的隱瞞,使事情的后果和事態變的擴大化。作為企業三鹿企業對此事件的態度,我們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感缺失和企業家道德良心泯滅所帶來的災難,而這場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感缺失和企業家道德良心泯滅所帶來的災難可以講這是此次事件的人為的元兇。
對于此事件深層次原因的分析,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找到問題解決辦法,避免問題的在一次發生,那么,對于此事件的發生在后面我們需要采取那些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1、高懸“達摩克利斯之劍”,樹立質量意識,加強生產企業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
達摩克利斯之劍此典故出于古希臘的一個歷史故事:公元前四世紀西西里東部的敘拉古王迪奧尼修斯(公元前430-367)打擊了貴族勢力,建立了雅典式的民主政權,但遭到了貴族的不滿和反對,這使他感到雖然權力很大,但地位卻不可靠。有一次他向寵臣達摩克利斯談了這個問題,并且用形象的辦法向他表明自己的看法。他為了滿足一下寵臣達摩克利斯的貪欲,把宮殿交托給他,并賦予他有完全的權力來實現自己的任何欲望。這個追求虛榮、熱中勢利的達摩克利斯在大慶宴會時,抬頭看到在自己的坐位上方天花板下,沉甸甸地倒懸著一把鋒利的長劍,劍柄只有一根馬鬃系著,眼看就要掉在頭上,嚇得他離席而逃。這時迪奧尼修斯王便走出來說道:“(達摩克利斯頭上)這把利劍就是每分鐘都在威脅王上的危險象征,至于王上的幸福和安樂,只不過是外表的現象而已。”
現在人們常常用“達摩克利斯之劍”借比安逸祥和背后所存在的殺機和危險,對于乳品生產企業來講首先是負責人要重視質量問題,其次作為企業從上到下要樹立居安思危的質量意識,定期開展質量教育。
另一方面要加強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建立從原料奶來源到產品加工、銷售和售后的一些列監控體系,尤其是加強源頭的質保體系。
2、加強質量監督部門的行政管理力度,建立第三方監督制度
首先,作為行政主管部門要完善行業標準,防止出現行業管理和質量檢查的真空和無法可依、無據可查的現象;其次,建立從企業到市場的檢測和檢查制度,使企業的質量檢查和檢測不僅要有來自企業送檢制度還要結合市場的抽查、突查制度相結合的質量檢測制度,形成不定期化;第三,引入第三方質量檢測機構加強對企業產品的第三方檢查力度和監督。
3、加強輿論和媒體的監督力度
利用媒體傳播廣泛性和權威性的特征加強行業的輿論監督,定期開展市場產品質量檢測結果的公布制度。
4、落實《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的實施,加強行業價格管理
針對國家發改委2008年5月29日《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要求,切實貫徹政策的要求,針對奶源供應的要求強化企業自有奶源的比列,做到切實落實,同時作為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對乳品企業的價格管理,防止由于價格偏離導致傷農害農事件的產生,導致乳業后期的畸形發展。
5、加強對奶源的管理
改變過去收奶的管理環節,將奶源的生產、收購等環節納入企業的管理范圍,取消中間環節,做到防患于未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