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羅瓦雷諾存疑 真假洋品牌與虛實洋氣
媒體近日援引消費者1日爆料稱,寶島眼鏡銷售的roireine(羅瓦雷諾)涉嫌欺騙,品牌宣稱源于法國,實為河南邵建黨在2010年注冊的商標,以“全球頂級珠寶眼鏡品牌”自居,一副18K的鏡架在寶島賣兩萬多元。寶島公司稱,羅瓦雷諾品牌是日本福井眼鏡工業株式會社所持有,寶島獲得合法授權,有廠商提供的各種證明。
以寶島眼鏡的企業實力和行業地位,若該品牌最終確認為假洋品牌,也無合謀之理,是被廠商騙了,眼鏡連鎖企業的管理漏洞。若品牌確屬日本進口,則寶島與羅瓦雷諾基本無辜。問題是:為什么一爆料,大部分消費者包括媒體首先選擇相信?
歷來多有本土廠商冒牌國外品牌的案例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近日來,真的洋品牌被批判雙重標準,如耐克、星巴克,多被稱其大陸銷售價格明顯高于美國,理性者多見怪不怪,如考慮各地稅收及其他差異化成本等,大罵吃虧者亦有之。而日本在華知名人士加藤嘉一,被日本媒體爆出其學歷相關問題曾作假,昔日號稱曾被東京大學錄取而轉投北京大學,加藤致歉,中國評論人士多有落井下石,少有真正分析加藤的知名度與學識間聯系。
關于進一步證實羅瓦雷諾,至少有四五種重要渠道值得去花時間。向日本方面查證:日本工商部門與媒體或自己的熟人,查證福井眼鏡工業株式會社嗎。根據其在華活動蹤跡及同行印象與知情度:該會社2008年曾以參展商身份出席2008中國國際眼鏡業展覽會;福井眼鏡協會會長一行曾拜訪“中國眼鏡之都”溫州,并會見中國眼鏡協會領導且獲邀出席2012年上海展會。更要緊的是,寶島及相關廠商提供進口稅單等有力證明。它在大陸,還有其他眼鏡連鎖店渠道在售嗎?
可惜,暫時沒人能告訴我們這些。那么,各方質疑與官方解釋都難免有些隔靴捎癢了,多是看客的心態。但寶島若不能提供以上渠道證據,比如稅單,不是懈怠就是不打自招了。我更關心一點:羅瓦雷諾的品質是否一流,能否躋身國際品牌,和本土大多數廠家的商品設計與工藝、材質等有何差距?
在法國或日本注冊商標并不是國際品牌的體現,因為它不算太難。或者就去英國注冊吧,“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國美電器和銀泰百貨這樣知名的中國零售業巨頭,都是外資企業了——在英國開曼群島注冊,又有多少消費者知道和對應認為他們是外企呢。換句話說,如果羅是一家有國際品牌實力的河南廠商,又取得日本或法國方授權或商標?
有時候,我們甚至不得不承認,未必只是本土廠商不自信或不滿(服裝行業更離譜,街頭雜牌店哪個不說自己是香港或意大利、法國的品牌),也未必是中國消費者愛慕虛榮,它要比這些任一單項乃至組合都要復雜得多。
品牌眼鏡是個暴利行業,寶島以品質與服務著稱眼鏡零售連鎖業界。但消費者普遍對眼鏡品牌認知有限也是客觀事實,看看平價眼鏡店與一般眼鏡店的巨大價差就可見一斑,看看溫州眼鏡基地廣大廠商,就難免羨慕那些“國際品牌”動輒售價數千上萬元的。高端消費者,有經濟實力買“大”品牌,但可能沒有太多興趣和能力去了解品牌故事,從某種程度上也給廠商提供了造假便利和暴利機會,這是不成熟的消費者和品牌發展程度使然。
特定品牌與場所的魔力,容易讓同一商品價值天差地別。譬如一只番薯,在農村分文不值,基本拿來喂豬,在城市街頭烘焙桶能賣每只5元,在五星級酒店大概能賣到50-100元。多少廠商,擠破頭,也想創品牌或傍品牌,因為消費者“在乎”。
有人問了,這許多假名牌或假洋牌怎么管,背后有什么制度與監管漏洞?依我看,這事還真有些棘手,主要問題不在商標局等有關部門。監管比較難,比如,對“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使用,有一定要求和規范,但對類似部分企業與品牌自稱“國際品牌”、“中國著名商標”“來自法國”等廣告詞就很難系統、有效規避了。
但它們的明目張膽程度,以及對部分消費者的吸引力,卻絕不亞于正宗的中國馳名商標等。這些事,是市場的事,是商場的把關義務與責任,也相對有能力。從今往后,連鎖眼鏡賣場對眼鏡供應商的管理要求必須提高。
最后,談談“洋氣”,它像空氣一樣影響消費者對品牌商品的選擇。它是褒義詞,常被形容好東西與事物,多是感受。而洋氣的長短,就是可持續發展和商品感召問題,有關洋品牌真假和品牌實質(真的好東西,有廣泛知名度及獨特故事)。
羅瓦雷諾屬地真假固然重要,寶島等連鎖商場有效管理供應商更是任重道遠,中國更多本土廠商真正躋身國際品牌陣營最關鍵——中國市場將更加理性,定價策略與消費熱情將達到某種平衡,那將要是“洋氣”的“中氣”了。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林尚玉/文 博客http://blog.linkshop.com.cn/u/28134/index.html)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