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凱雷收購徐工案、SEB收購蘇泊爾案等外資并購中國企業案搞得整個經濟界沸沸揚揚。可是,在被外資并購的同時,中國企業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并購。TCL、聯想、明基……都是海外并購的主角,它們的并購對象都是國際知名的大品牌,但貼上這些品牌的中國企業是否更亮了呢?我們來看一看:
國慶七天樂剛剛結束,明基-西門子公司的員工卻在忐忑不安中開始工作,因為明基公司9月底在德國申請破產保護。去年,明基分文未花便并購了西門子的手機業務,而且西門子還倒貼給明基2.5億歐元。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西門子手機業務當時已經虧損5億歐元,西門子正急于出手。那么明基又看中了什么呢?明基看中的是西門子的品牌。西門子的品牌不能說不大,可這個品牌并沒有給明基帶來原來所想象的成就。
聯想以12.5億元收購了IBM個人電腦業務,讓國人很是揚眉吐氣了一把。根據協議,聯想擁有IBM品牌五年的使用權,但是聯想之后又決定主要使用自己的品牌。一些數據顯示,聯想在國內市場業績輝煌,但在歐美市場卻表現不佳。
TCL起初也是國人驕傲的談資,它先是并購了法國家電巨頭湯姆遜旗下的彩電和DVD業務,隨后又控制了阿爾卡特的全球移動電話業務。TCL與湯姆遜協議規定在北美推“RCA”品牌,在歐洲推“湯姆遜”品牌,在中國推“TCL”品牌。然而,這并沒有給TCL帶來好運,TCL在歐洲不斷虧損,其股價已經接近5年來的最低點。
縱觀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中國企業往往并購的是國際知名的大品牌,是“以小吃大”,但并購時這些品牌一般經營狀況已經不佳。
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在聯想收購前的4年時間累計發生虧損近10億美元,西門子手機業務虧損5億歐元,湯姆遜消費電子業務(主要是彩電)2003年的虧損額是1.24億歐元。中國企業并購主要就是看中了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希望借此走出去,實現國際化。但事情往往沒有那么簡單,不是貼上了國際名牌就擁有了國際名牌的實力,品牌的利用需要整體的規劃和長期的積累,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后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也讓自己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在中國企業通過并購手段實現“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回答這個問題:如何有效地管理被收購的品牌資產?
網友發言:
文化沖突導致整合失敗
問道樂珈:內資企業作為主購方,在潛意識里因為資本的力量而產生一種優越感,以致更加強調自我,甚至有時有些盲目;而潛意識里卻妥協于外企文化,畢竟她有著輝煌的成就(哪怕是曾經的)、沉淀的文化以及龐大的軀殼,這些足以讓人折服。在這種情況下,于是兩種文化的沖突很容易激發。整合也就成了簡單地拼湊在一起,而不是整合。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八大缺陷
耐德: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八大缺陷:1、企業文化不能很好地被并購企業承認;2、中國恐懼癥:擔心中國產品擾亂市場,特別是利潤市場;3、中國企業本身的實力不足;4、就業: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不能很好地解決就業問題;5、文化差異;6、國家支持不足;7、品牌建設跟不上;8、資本運作實力欠缺。
“以小吃大”的風險
問道樂珈:外資收購中資企業常常是以大吃小,而中資企業收購外資企業常常是以小吃大。以大吃小,往往是借助小企業的優勢環節(而不是全部)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可謂是四兩撥千斤,只要主購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了,其收益常會遠遠大于經營被購企業所取得的收益,因此外資企業收購本土企業后拋棄民族品牌也就不稀奇了;而以小吃大,其本身就有點孤注一擲,此時的大企業常常是病得無可奈何才會降貴紆尊。
再看看跨國并購的初衷,一般是為了達到國際化的目標,但是寄希望借用被收購品牌來打開市場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她自己都已經病入膏肓,還有什么力氣再帶一個?
要有思維的高度和管理的能力
行者無疆!:中國企業千萬不能帶著中國品牌的運作思想來操作外國品牌,不能帶著從價格戰的“茅坑”里凱旋而歸的驕傲,以低成本的方式來操作品牌;也不能帶著從廣告戰的“火坑”里鳳凰重生的自豪,以狂轟亂炸的方式來操作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