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便利店更多咨詢詳情請看本人博客http://blog.linkshop.com.cn/u/910256/index.html
“扎堆”經營導致便利店數量遠未達到盈利規模惡性競爭卻提前到來
由于經營定位不準、成本日益上漲,目前多數廣州便利店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中午,你會去便利店買快餐填肚子嗎?這對多數羊城上班族來說還是個相對陌生的問題,但對于不少廣州便利店而言,將大規模鋪開的快餐服務已成為其盡快擺脫虧損的希望。
此時的廣州,為盡快達到規模優勢,被稱為零售行業“螞蟻”的便利店正掀起新一輪的“圈地”運動,而在“圈地”的背后,則是無法繞過的盈利難題。
盡管廣州便利店總數不多,但由于各品牌喜歡“扎堆”經營(一些地方不足百米就有多家便利店),導致便利店數量遠未達到盈利規模而惡性競爭提前到來,而由于經營定位不準、成本日益上漲,目前多數廣州便利店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上圖:廣州便利店目前還處在投入期,很多店面并不盈利。
提前到來的惡性競爭
“光我們家樓下就有好幾家便利店,小區里還有多家超市,現在我即使買一瓶醬油,他們也會幫我送到樓上。”家住廣州駿景花園的張小姐說,便利店與中小超市的競爭在小區已經“白熱化”———這只是廣州便利店發展的一個表象———迫于壓力,便利店在廣州已經進入瘋狂的“跑馬圈地”時期,為達到規模優勢,降低物流配送及采購成本,眾多便利店品牌已陷入門店比拼的困局。
一些本土零售專家認為,雖然便利店在廣州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目前便利店到底能在超市、百貨、購物中心及傳統“士多”的碗里挖到多少市場份額還值得考量。而盲目的擴張讓總體尚未飽和的便利店之間提前處于“惡性競爭”狀態。
在廣州不少社區、街道、樓盤可以發現,相隔不足百米遠的距離就有多家便利店,而一些地方同一品牌的便利店相距也不過二三十米。有人把這種競爭看成肯德基和麥當勞的游戲,“一家開了新店,另一家馬上跟進。”“路兩頭就有百佳和好又多,誰還去這么小的便利店啊?東西又貴又少,不實惠。”家住廣州市龍口西路的李先生說出了社區居民的普遍心態。據記者觀察,這里7-ELEVEN、喜市多商品的價格要比超市貴10%左右。
“除了投入,還是投入”
“除了投入,還是投入。”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笑稱,目前在廣州做便利店,依然還屬于“向珠江中白扔鈔票的事業”。個別企業單店實現盈利的模式,還不能代表行業真正的盈利未來。據介紹,虧損嚴重的am-pm和“倍順”在去年均已撤出廣州市場。
“網絡與規模是連鎖便利店盈利的‘上帝之手’,總體來看,現在廣州各家連鎖便利店的數量遠遠沒有達到總體盈利的規模。”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
另一組數據能證明該人士的說法———今年6月,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顧國建表示,有12年歷史的上海便利店規模當時已達到4100家。但直到去年,擁有上海便利店“半壁江山”的快客和可的便利店才實現盈利,它們擁有上海便利門店總數的51%,追求“規模效應”,無疑成了便利店怎么也逃不開的魔咒。
雖然達到盈虧平衡點所需的店鋪數量不一樣,但廣州便利店網點發展的速度遠遠不及上海、北京。
據了解,首都北京連鎖便利店的數量雖然不及上海,也已發展到了2000多家,而號稱“千年商都”的廣州卻只有區區500家不到!其中,全球最大的連鎖便利店7-Eleven在廣州的店鋪數量最多,也只有150家左右。
“按照便利店的一般發展趨勢,店鋪數量只有達到100家才能實現盈虧平衡。”一位給多家便利店品牌做配送服務的本土物流企業老總告訴記者,但7-Eleven在廣州的店鋪數量超過100家時卻仍未實現盈利。
該人士表示,其中競爭對手不斷涌入帶來的市場變化是關鍵原因。2002年底,聯華快客、上海可的、喜市多(C-store)搶灘廣州,他們以低成本的拓展速度搶奪了7-Eleven的大片店鋪資源,與此同時,7-Eleven中國香港地區的宿敵OK便利店也取得經營牌照。目前,門店數量上暫時處于“老二”的快客在廣州也已發展到了100家。
多元服務市民不“買賬”
在普通市民看來,喜市多與其它便利店的區別可能就是那扇見人就開的自動門了———這正是許多廣州便利店尷尬境地的寫照———經營無特色,想拓展多元服務卻很難得到市民的認同,導致新利潤點對店鋪貢獻不大。
按照國外的經驗,在商品種類上無法與超市相提并論的便利店試圖通過增加服務來贏取消費者,這招在上海有了成功的經驗———7-Eleven就把“創意增值”作為增強其核心競爭力的利器,他們可以根據顧客需求,不斷推出各種貼心的服務,在便利店里可以洗衣、發傳真和交水費、電費、煤氣費、保險費,有的地方甚至還可換手機SIM卡。
但許多便利店在廣州推出這些服務的時候,市民似乎并不“買賬”。業內人士評價,這說明廣州與上海、北京市民存在很大的“消費差異”,經營者對此感到非常頭疼。
“我沒想到在廣州做服務會這么難,許多人根本就沒有接受這種消費方式。更讓我感到奇怪的是,我們用的一些方法人家早就用過了。”某知名連鎖便利店負責人感慨道,如電話充值服務,推出了很久銷售額卻非常小。
目前,廣州便利店的差異化并不明顯,主要分為三個“派別”:一是以食品經營占主要的,如7-Eleven、OK、喜市多等,多選擇人流密集的地方;另一種為日用品和食品各占一半的,如快客、可的等,多設店在二三級馬路及社區;還有就是一些非主流的小型連鎖便利店,定位低端,靠出售廉價商品勉強生存。
租金上漲增大盈利壓力
據了解,造成便利店“圈地風險”的,租金不斷上漲是重要因素。
目前,一個二三十平方米的便利店,在廣州市中心城區僅月租金就要1萬至2萬元,而目前便利店的毛利潤率只有18%至20%,換言之,每月必須要有10萬元以上的銷售額才能對消掉月租金。此外,便利店因受限于面積、產品種類等,盈利能力也就有限。在單店銷售額低位徘徊的情況下,便利店瘋狂擴張的風險可想而知。
一家便利店的店長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他們所在的位置開一家五六十平方米的便利店,成本大約要30萬元左右,其中一年的房租就在20萬元左右,超過成本的一半。再加上加盟費等各種費用,很難賺錢。
據有關報道,在杭州,高價房租正成為杭州便利店生死存亡的一道檻。目前,杭州的商鋪租金從五年前的十萬元左右上調到三十多萬元,一些合約到期的便利店承受不了漲價的壓力,忍痛割愛,關閉門店。而在廣州,便利店尚處在大舉進攻社區樓盤的階段。
“相對其它大城市,一些廣州的連鎖便利店客流量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有效的消費量。”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多數廣州市民進便利店后的單次消費額太少,形成了“人旺財不旺”的現象。
據其分析,便利店公司發展多采取直營的形式,其投資回報要等待大量新店鋪逐漸成熟后才能盈利,而這一時間一般需要3—4年。
同時,便利店近期在廣州擴張還面臨政策上的風險。從今年上半年廣州市政府采取高壓姿態禁止住改商以來,社區商業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社區內部的便利店能不能開、該怎么開,仍是個不得不仔細了解的問題。
企望快餐打破困局
為增加利潤點,一些廣州便利店開始大規模引進快餐業務。據了解,該業務目前有兩種形式,早先一種為復熱食品,引進包裝盒飯,消費者選購后經店里的微波爐加熱后帶走;另一種是即食快餐,目前7-ELEVEN、OK等便利店都已經開始推廣。業內人士透露,快客也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快餐能解開便利店目前的困局嗎?業內人士表示,熟食是各種食品中利潤最大的一部分。目前廣州的便利店熟食業務占整個銷售收入的1/3左右。
“便利店快餐業務毛利潤最大可達30%左右,如果推廣順利,可為便利店提供新的利潤增長點。但我們也得承擔巨大的成本和高額的風險。”為7-ELEVEN提供快餐的廣州市一日三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卜華平表示,目前該公司提供每份8元的快餐受到消費者歡迎,該價位是經過詳細調研后確定的。據悉,OK便利店的幾款快餐定價在10元左右,賣得也不錯。據估算,便利店每天的快餐收入少則七八百元,多則上千元。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位于天河區一帶的便利店里的包裝盒飯賣得相當可觀。時值下午三點,龍口西路的幾家便利店里的盒飯已為數不多,各家店都有品種已經賣完。由于沒有及時補貨,有的貨架上空了。喜市多一分店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該便利店的包裝盒飯一天24小時都有得賣,且賣得很不錯。卜華平認為,便利店的“盒飯攻略”要有優秀的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體系的支撐才能進行下去,否則難以達到預期,因為這項業務面臨與都城、大西豪等傳統快餐店的競爭。
而業內人士表示,廣州便利店推快餐目前還面臨設備配置、物流配送、豐富品種、售賣時間、終端控制、消費習慣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