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頻發 “超有機”卷土重來 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讓消費者膽顫心驚,也讓安全健康產品的需求直線上升。而在種種安全食品中,超有機食品再次闖入消費者的視線。
2012年12月,宣稱為北京北家大型平價超有機食品超市三安誠超有機食品超市在朝陽首府開張,李連杰、馬云等一眾知名人士為其“站臺”。
其實,早在2008年三安首個超有機專營市場就已亮相北京,隨后又開出了多家專賣店。在2010年被曝出產品有農藥殘留后,此次卷土重來的“超有機”能否讓人信服,而有機食品能否真正走入普通百姓生活還有待驗證。
神秘的“超有機”
在三安誠超有機超市里,記者看到,大白蘿卜2.5元/斤,蘋果25元/斤,牛奶66元/箱,雞蛋68元30枚。相較于普通的產品貴了很多,而又比有機產品便宜。
“好的東西我們一定全力支持,中國需要安全的食品。”面對記者的采訪,馬云在三安誠超有機超市開業時公開表示。同時,三安誠在天貓上的旗艦店“三安超有機食品”也同期開張,目前主要面對北京地區供貨。
連馬云都稱贊不已的“超有機”到底是什么?
據了解,三安超有機超市隸屬北京三安科技有限公司,主營三安科技生產的“超有機”產品。
在三安科技的官方網站上記者看到,所謂超有機食品,即“零農獸藥殘留”(無有害化學物質殘留、無農藥殘留、無獸藥殘留)的安全食品,其創始人是有著“超有機之父”之稱的張令玉。
對于超有機,張令玉曾公開表示,超有機并不是簡單理解為比有機好的意思,首先利用生物土壤修復凈化劑和土壤重金屬吸附劑等對污染土壤環境修復還原、重金屬吸附等,再使用三安生物精制肥和植物保護劑等,不再使用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各種污染化學品;二是操作規程嚴格按照三安超有機農業操作規程進行;三是評價標準是無有害化學物質殘留、無農藥殘留、無獸藥殘留的“三無殘留”。
除了健康安全外,價格是“超有機”的另一張王牌。張令玉稱:“即便我們采用了這些高科技,但是公司的各項成本遠低于有機食品,如化肥的價格只是有機食品的30%,勞動力成本降低30%等,比起市面上有機食品價格是普通食品的數倍,三安超有機食品的價格只比普通食品略高10%到30%。”
此外,張令玉還告訴記者,目前已經在全國21個省建立了三安生產基地,投資達到12億元,明年將在北京再開5家超市,未來5年將在全國開設1000家超市。
備受質疑
超有機看似很美好,但仍備受質疑。所謂的“超有機”,消費者的態度各不相同。在超市里,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消費者,有人表示“只是看個熱鬧”,有人認為“應該很安全”,更多的顧客表示“可以買回去試試”。
消費者毛先生告訴記者:“由于不常做飯,這個價格對于我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定期改善一下伙食還是不錯的。”
而表示懷疑的市民宋先生則認為,誰也不能保證這些產品真的無毒無害,還是再看看吧!
專家對此也持懷疑態度。
早在2010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業部質量安全中心評審專家曹志平接受采訪時就曾指出:“無論是國際學術界,還是實際生產中,根本沒有所謂的‘超有機’存在。”
曹志平認為,使用生物制劑就是降解,稱之為恢復,這樣做的目的也僅是達到有機的要求而已,并不能超越。她強調,有機其實是一種生產方式,檢測結果“未檢出”,并不代表生產方式就是有機的。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胡定寰也指出,超有機更多的是打了一個政策的擦邊球。
據了解,2012年7月1日起,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新版《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正式施行,要求7月1日之后出廠銷售的有機產品將統一加施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含有機轉換產品認證標志)、惟一編號(有機碼)和認證機構名稱(標識)。
而超有機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更別說安全認證了。這也不免讓人擔心,超有機產品的監管和消費者的權益保障。
學術界打假明星方舟子更是直言,“空氣中、土壤中、水中,本來就都含有種種有害的化學物質能被作物吸收,根本不可能保證‘零農殘’,只是量多量少的區別,絕不可能像三安宣稱的‘三無殘留’。”
在三安誠超市,記者也沒有在產品上看到任何官方認證。
另一方面,在產地方面,超有機超市宣稱多項專利技術保障土地恢復。然而,事實卻并不能讓人信服。
在三安誠超有機網上商城公布的產地基地上,記者看到了北京西柏店蔬菜基地的大名。
然而,位于北京大興區的西柏店村,歷來是以生產無公害綠色蔬菜聞名,近年來更是將生產菊花作為發展主業。
胡定寰告訴記者,綠色無公害蔬菜并不意味著不使用農藥化肥,只是少量或限量使用。而且由于空氣、水等的流動性,三安誠根本不可能保障自身產地的絕對安全。
超市將是重要渠道
雖然有機市場很是尷尬,但是有機產品深入居民生活將是不可抗拒的趨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告訴記者,80后、90后對于產品價值、環境保護和家庭健康的關注比父輩們更高,隨著他們逐漸成為社會消費主體,有機健康產品的消費量將大幅增加。有機產品將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發展方向。
據了解,由消費者志愿發起,北京從事有機農業的中小農戶組成的有機產品集市正在受到熱捧。上述采訪的吳女士就是其中的忠實會員。她告訴記者,在集市上,10元一杯的酸奶,5元一斤的芹菜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但是,記者也注意到,雖然是有機市集,但是邀請來的農戶很多都沒有去做有機認證。
“規模小很難認證,成本也太高。”集市組織者常天樂說道,“我們最想支持的,是最普通的無法進超市也沒有能力做認證的農場和農民。但我們很誠實,沒有認證我們就先告訴大家,沒有認證。”
“但我還是挺相信他們的。”吳女士告訴記者。
由此可見,培養消費者的信任度才是最關鍵的。 不過,相比較自建渠道,胡定寰認為,大型連鎖超市才是有機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他指出,大型連鎖超市憑借自身的品牌和門店數,在采購和信譽有著天然的優勢。同時,精品超市的出現,使得有機產品更好地直面對有機產品接受度較高的高端消費群體。
例如,沃爾瑪山姆會員店中就銷售著各式的有機產品,從食用油到面粉,深受消費者喜愛。家樂福也依舊開設了有機產品專柜。
此外,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例如無土栽培,有機產品的價格將進一步下降,最終達到比普通產品貴20%~30%的國際標準。
據胡定寰介紹,目前上海一家農業公司,采用荷蘭先進技術,無土栽培的有機生態西紅柿已經可以達到每平方米80公斤的產量,遠遠高于普通西紅柿的產量。
他同時也表示,有機產品如果要很好地進入消費者的生活,不僅需要技術創新,市場監管以及產業流通的打通才是重中之重。這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否則消費者只能被讓一些打著健康安全的虛假產品欺騙。
�。ㄖ腥A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 陳紅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