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城市廣場今年年中要關門”的傳言,昨日,深圳商報記者到新城市廣場一探究竟。
記者在新城市廣場現場看到,這里的經營正常,記者走訪永旺、漢堡王等店鋪,顧客還不少。
“我們沒有關店,而是進行大調整。”昨日,記者采訪新城市廣場市場部尹經理時,她對記者明確表示。記者在現場看到,原西武百貨所在位置一到三樓的商用區域,正在進行大規模調整,法國都彭品牌以及浪琴、歐米茄等名表區,正在進行裝修。
近日將發布整體戰略布局
曾開創深圳“Shoppingmall”(購物中心)時代的中信城市廣場,2011年10月26日正式更名為“新城市廣場”。據悉,今年3月,新城市廣場將進行開業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略轉型、品牌調整和形象升級。
更名前的新城市廣場曾有著輝煌的歷史,創造了深圳購物中心行業的多個第一:2002年第一次將購物中心概念帶到深圳;引進華南地區第一家星巴克;第一家五星級影院開放;一度成為深圳城市商業的名片。2007年1月,平安信托公司全資收購中信城市廣場,藉此進軍深圳商業地產。新城市廣場這個深圳地標性的購物中心,近年來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深圳崛起的購物中心群,更是新城市廣場須直面的對手。新城市廣場業主方及管理者、深圳平安商用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相關管理人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轉型的代價非常昂貴,但不轉型,無異于慢性自殺。”相關管理人員對本報記者說:“新城市廣場沒有‘關店’的任何想法,也不存在這個問題。近日,我們會發布一個關于新城市廣場的整體戰略布局。”
定位為“輕奢”的都市中心
記者昨日了解到, 深圳“地標性”大型購物中心——新城市廣場即將換新顏,著力打造深圳時尚潮流新基地,預計今年10月以全新的定位面向市場,引領深圳都市“輕奢”新風向。
據新城市廣場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深圳購物中心存在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新城市廣場此次調整將創造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據了解,目前購物中心定位有兩種模式比較具有代表性,一種定位為奢侈品聚集的高端購物中心,另一種則是強調快速時尚的大眾型購物中心,而新城市廣場開創性地定位為“輕奢”的都市中心,注重品質和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讓消費者享受到實惠。改造后的新城市廣場將瞄準20~40歲左右的消費群體,商場品牌定位風格以潮流、時尚類為主,匯集聚客能力強、品牌形象好、銷售業績高的優質租戶,突出滿足年輕消費群體個性、潮流、時尚的消費需求。
“對新城市廣場而言,調整是保持購物中心最佳經營業績和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措施。”新城市廣場負責人表示,“消費者偏好與時尚潮流的不斷變化,促使購物中心不斷調整和完善,做購物中心就是做時尚產品,調整和完善是必經過程。”
新城市廣場有關負責人介紹,市場環境、消費者的偏好、時尚潮流等因素,會驅動購物中心進行調整。對成熟市場而言,購物中心需要每年對其10%以上的租戶進行調整,3年至5年需要對全場一半的租戶進行調整,這是對購物中心所在商圈及目標消費者深度認識的結果,也是一個購物中心經過一個周期的運營后,提高經營業績的必然要求。
10月份展示全新面貌
最近幾年,新城市廣場經營管理團隊根據深圳零售市場的變化,開始醞釀整體升級改造。新城市廣場有關負責人表示,自2010年初,管理團隊開始協調主力店,對LG層進行重新定位和升級改造, LG層調整完成后,人流量和品牌經營業績都得到大幅提升,特別是餐飲區域概念新穎,帶動了整體人流。LG層的定位得到顧客和租戶的一致認同,為后續的整體調整奠定了基礎。
去年以來,由于多種原因,西武百貨自身業績下滑,新城市廣場管理團隊考慮到廣場的持續發展,在其未到期的情況下主動協商西武提前解約,但新城市廣場管理團隊表示,在西武百貨的大力支持下,符合新城市廣場定位的商戶得以保留將繼續經營,并對原西武租賃的1~3層進行調場,預計今年10月全部完成,屆時新城市廣場的“輕奢”定位將得以更全面的展示。
面對同質化競爭和網購沖擊,專家為商業地產支招
要在軟環境上下功夫
2012年,繼成都、沈陽、長春門店陸續關閉之后,在深圳運營長達10年之久的西武百貨福田店,9月30日在新城市廣場結束營業,正式退出深圳市場。 西武的退出也給市場帶來思考,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如何堅守與創新,是對每個商業企業的考驗。西武的退出,加快了新城市廣場大調整的步伐。
深圳市零售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花濤,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天的新城市廣場的大調整,就是深圳購物中心“大變革”的“信號彈”:不變革,就沒有出路;不變革,就沒有新生。
購物中心潛力在于軟環境再造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購物中心的經營總體成功率在全國最高,這得益于經營者不斷根據市場進行小的調整。但像新城市廣場這次進行大規模調整,還是首次。深圳購物中心競爭非常激烈,可以用‘短兵相接’來形容,在這個環境下調整,機遇與風險并存。”郭增利認為,購物中心最大的潛力,還是挖掘軟環境的再造,比如提供購物的舒適度、差異化程度、個性化程度。
深圳的零售市場環境已經發生顛覆性改變,特別是從2007年開始,深圳進入“Mall時代”,目前,深圳大型購物中心已有近30個,密度在全國居首。
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下進行轉型,郭增利表示,“調整是購物中心的題中之義。”
不存在“超生”只存在“優生”
作為先進商業模式的代表,集美食、休閑、購物于一體的購物中心,其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深圳城市商業格局呈現出向西、向北擴張的態勢。2012年底,一批新興的購物中心如龍崗星河·COCO Park國際購物中心相繼開業,力圖搶占更大的市場,而位于寶安區的海雅繽紛城,也于去年12月19日開業。
據中購聯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未來兩年,深圳將有20個購物中心進入市場,其中不乏體量巨大、充滿野心的商業之作。
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城市是否需要這么多的商業綜合體?在傳統零售業受到電子商務沖擊的形勢下,大型商業綜合體迅速增長,是否會形成新的泡沫?大型綜合性購物中心是否需要更準確的市場定位?商業地產項目建在什么樣的城市、什么位置更有利?
深圳市零售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花濤認為,深圳購物中心不存在“超生”,只存在“優生”。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認為,深圳和全國很多城市的購物中心一樣,存在“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裝修越來越奢華,租戶越來越雷同”的現象,這個趨勢加劇購物中心之間在同一個層面的競爭,同時卻沒有豐富消費者的選擇和滿足深度需求。
差異化發展是突圍之策
突圍之路在哪里?深圳的商業專家表示,差異化發展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本報記者了解到,深圳萬科低調成立了商用物業管理部。盡管萬科總裁重申其對商業地產的一貫態度,但“為做好住宅而做商業”的“社區商業”模式,還是被不少業內人士看好。這種單個體量在5萬至7萬平方米的社區商業,強調將生活方式與商業空間相結合,未來前景看好,體量大小無關緊要,只要抓住價值點,參與競爭力沒有問題。
在近期的一個深圳商業地產論壇上,深圳商業業界人士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今年再建一批商業綜合體項目。一方面,城市綜合體等商業地產項目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造提升了傳統商業格局,涌現出深圳萬象城等一批成功案例;另一方面,大量同質化商業地產項目被閑置的現象還在上演,一哄而上導致的投資泡沫還在持續發酵,值得警惕。
深圳商業拒絕“千篇一律”,商業綜合體需要補創新課,定位清晰,錯位經營是個大課題。
百貨的購物中心化將成趨勢
數據顯示,互聯網及網購的快速普及,帶來的是網上零售市場規模快速變大。2009年至2012年,盡管線上零售從同比增長120%放緩至40%,但線上零售總額已經從2008年的極微小,快速躍升到現在的5%~6%之間。
分析人士稱:“從一些零售發展較成熟的西方國家經驗看,線上線下的價格未來會趨向統一。而百貨零售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線上、線下協同發展。”
“未來百貨的購物中心化可能成為一種趨勢,百貨購物中心將會在百貨物業中增加娛樂、餐飲等功能,百貨企業參與購物中心的建造、運營等環節。”深圳一百貨公司老總稱。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現在開發的商業地產中,購物中心投資額占商業地產開發投資額的比例,已經到了45%左右。
專家觀點
不缺地產缺少商業
“市場需要商業地產,但不需要那些粗放、同質化的商業綜合體項目!”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與城市開發專委會籌備組主任高東旭一語道破:各地商業綜合體看上去千篇一律,引進的品牌經銷商基本都一樣,再加上缺乏專業經營團隊,這樣的項目注定成功不了。
記者采訪了解到,不缺地產缺商業,特別是缺少有經驗的零售業管理團隊,項目經營由開發商主導,商業、地產本末倒置,這是個普遍問題。深圳商業地產去年曾有“上百萬元招聘商業地產老總”的消息。
國內很多商業地產企業都是做住宅起家的,真正既懂地產商業又懂商業的鳳毛麟角。有地產顧問策劃機構指出,國內商業地產往往是先建設后招商,等建成后才發現項目選址、動線規劃、倉儲設施等方面,與實際經營要求相距甚遠,形成大量無效供給。
商業地產開發企業的能力,首先取決于其掌握的商業資源。許多地方把商業與地產本末倒置了,商業地產不缺地產缺商業,商業開發才是商業綜合體的靈魂。
(來源: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