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市重點監測的近80家
購物中心共實現營業收入890.1億元,同比增長7.4%,保持了實體商業中發展速度領先勢頭。從發展速度來看,本市購物中心正從快速大幅增長向穩步上升轉變。
總體優勢
實體商業中發展速度保持領先
2012年,在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上海的購物中心業態進一步發揮了零售、服務業種、業態集聚,優質品牌資源薈萃,體驗消費功能齊全的優勢,保持了實體商業中發展速度領先勢頭。
據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市重點監測的近80家購物中心共實現營業收入890.1億元,同比增長7.4%;其中零售業實現營業收入729.4億元,餐飲業122.4億元,服務業38.3億元,分別占總營收的81.9%、13.7%、4.3%。
據了解,2012年上半年本市已開業的84家購物中心總營收達478.77億元,同比增長9.2%,增幅略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其中一、二季營收分別為261.75億和217.21億元,同比增長9%和9.4%,表明本市購物中心正從快速大幅增長向穩步上升轉變。
據統計,到2012年年末,上海購物中心總數達到近90家,其發展規模和速度保持全國領先;2012年當年新開業的購物中心達10家,與前兩年開業規模相當。
目前,上海在建的購物中心項目建筑面積達93萬平方米,在全球在建購物中心面積前十強城市中排名第八位,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六位。
細分比較
專業專賣店營收增長貢獻最大
在百貨店、超市等實體商業業態受到電商咄咄逼人的嚴峻挑戰的情況下,購物中心經營狀況相對較好。2012年上半年,近年來成為增長主力的專業專賣店勢頭猛進,同比增長15.8%,餐飲業增長26.9%,服務業增長9.6%。
據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監測,上海市重點監測的近80家購物中心中,各主力店,專業、專賣店已成為購物中心營業收入增長的最大貢獻者。購物中心內各專業、專賣店(不包括電子電器專賣店)全年共實現營業收入486.5億元,占營收總額54.7%;百貨店實現營業收入88.6億元,占10%,前者比后者的營收高出近400億元。
從2012年上半年都市型、區域型、社區型三大類型購物中心營業增幅來看,都市型購物中心在專業、專賣店強勁勢頭的推動下,營業收入增幅達到10.8%,區域型增幅為3.9%,社區型受社區固定消費者支撐,增幅為12.6%。
發展亮點
近郊成為購物中心發展新空間
隨著上海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向郊區大量轉移,且中心區購物場所密集,商業物業租金持續高企,加上城際交通逐步完善,私家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距離已不再是購物的主要障礙,大型商業設施也開始由中央城區向城市近郊發展。2012年新開業的購物中心中就有寶山萬達廣場、嘉亭薈城市生活廣場、嘉定馬陸永潤星辰休閑廣場、弘基時尚等多家購物中心開在了近郊或市郊結合部。
據了解,2012年本市外環線附近及外環線以外地區的購物中心營收同比增長情況特別喜人。2012年上半年,嘉定區的購物中心營收增長高達289.8%,松江區的增長93.5%,奉賢區的增長36.9%。
在本市重點監測的近80家購物中心中,約兩成分布在上海近郊。由于近郊購物中心擁有更大的面積和更多的商品品種,可以充分利用其規模優勢打造齊全的業態組合,相較于位于市中心的購物中心,往往更需要依靠主力店帶動商業氛圍和吸引客流。
業態趨勢
餐飲娛樂業占比將超過百貨業
業內普遍認同購物、餐飲、娛樂的建筑面積配比為5∶2∶3,然而,這個比例正被逐漸打破,購物、餐飲、娛樂并駕齊驅的配比并不少見。
隨著商業發展,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購物的體驗,觀影、用餐、KTV等餐飲、娛樂已成為消費者光顧購物中心的日常消費項目。就本市購物中心發展現狀而言,目前購物、餐飲、娛樂服務的比重為6.2∶1.6∶2.2,其中購物比重過大,這一現狀與部分購物中心為百貨型購物中心有關。
對于購物中心運營者來說,由于服裝等零售實體店受網絡購物影響較大,適量增加餐飲、娛樂的占比無疑已成為購物中心實現體驗式營銷和延長顧客在購物中心滯留時間的不二選擇。最典型的案例是位于打浦橋的日月光中心,該購物中心經過幾年調整,服裝百貨、餐飲食品、數碼電子三大類商品的營業面積之比已從原先的4∶3∶3,調整為4.5∶4.5∶1;最新數據表明,其購物、餐飲、娛樂服務的比例為4∶5∶1。
餐飲、娛樂企業具有市場培育期短和迅速積聚大量客流的優點,在購物中心的初期招商過程中,餐飲、娛樂往往成為購物中心招商進展較快的兩大板塊,因此,預期未來上海購物中心的發展過程中,購物比重將呈逐漸下行趨勢。
比較電商
電商對購物中心發展影響不大
2010年以來,我國電商業呈現爆炸式增長趨勢。近幾年,雖然增速明顯下降,但仍然保持高位增長態勢,同比增長超過40%;據預測,到2015年末,本市網絡零售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將達到15%。
據業內專家分析,雖然電商已對實體店鋪的銷售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暫時還無法對購物中心的發展產生太大的影響。
首先,購物中心的部分商品品牌,特別是中高端品牌沒有選擇電商作為其銷售渠道;消費者選擇中高檔品牌商品,考量的重點在于商品的質量和信譽度,其次才是價格,而購物中心的實體店銷售模式比網店模式更能夠取得消費者對商品品質的信任;中高檔商品品牌商家更傾向于開實體店,培育其品牌忠實客戶;而不去涉足電商銷售渠道,主要擔心電商的低價傾銷影響其品牌的美譽度及形象。
其次,有不少品牌商品的網絡定價與實體店定價幾乎沒有差異,由此,電商對實體店的銷售影響也就不大;消費者選擇網購的主要驅動因素正是低價,與對品牌商品失去價格優勢的網店比較,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在購物中心的實體店里購買。
第三,電商無法觸及的體驗式消費是購物中心的核心競爭力。由于消費者無法在網絡上進行包括餐飲、休閑、娛樂等在內的體驗式消費,由此,隨著中國居民收入增長,對精神消費的需求逐步提升,美容SPA、健身、觀看電影、唱歌聚會等已成為日常聚會約會、健身康體等活動的主要方式,具有體驗特點的消費業種將會在購物中心內繼續得以豐富和增加。
招商優質品牌與電商錯位競爭
隨著城鎮化發展,都市型的大型購物中心開始崛起,其體量通常在15萬甚至20萬平方米以上,總體運營表現較佳。但是,由于區域型的購物中心和社區型的購物中心迅速發展,都市型的購物中心的聚客能力被稀釋,其定位、招商的難度和來自營運的挑戰也將愈來愈大。
據業內專家介紹,本市未來幾年購物中心的發展將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單個購物中心的商家品牌數量呈減少趨勢。現代購物中心講究綜合業態組合,包含了大型超市、百貨店、多廳電影院等占用面積較大的主力店,因此,商鋪數量并不隨著建筑面積的增大而增加;為了更加滿足消費者對購物中心環境舒適性的追求,開發商將在現代購物中心商場的建筑設計上,犧牲一定的建筑面積,使得購物中心項目的營業使用率只能達到50%-65%,遠遠低于傳統百貨商場80%以上的比例。
其次,業態多元化成為主流趨勢。消費者正處于從滿足物質需求為主的消費方式向滿足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消費需求轉變,購物中心業態多元化將成為主要趨勢,同時體驗式消費的業種、業態比例將繼續放大。
第三,引入優質零售品牌將是避免電商沖擊實體零售店的重要手段。購物中心將積極主動引進不走電商銷售渠道的商品品牌,這些品牌講究品牌的維護,通過店面設計、精致陳列、內部裝修等營造品牌影響力,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對于同時通過電商銷售的商品,盡量選取電商折扣力度不大或無折扣的品牌,以避免消費者在實體店體驗后到線上下單購買的狀況。因此,購物中心引進國際流行、時尚的商品品牌也是一個重要選擇。
第四,快時尚品牌空間巨大,將成為引領購物中心發展的重要品類。風靡全球的快時尚品牌ZARA、H&M等,2005年左右才進入中國,目前在上海市場上門店數量已超過100家。這些分布在各個購物中心的快時尚品牌門店,已成為購物中心集聚客流的重要窗口。
(來源:上海商報 作者:葉松 李現偉 夏文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