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媽催生潮童經濟 古馳巴寶莉加碼奢侈童裝 2013年3月19日,今年倫敦國際時裝周的壓軸大戲是一群靚媽帶著潮童們在T臺上走秀,向大眾展示了奢侈時裝品牌兒童系列的最新風尚。這些“未來世界的主人翁”們身著巴寶莉(Burberry)、拉夫勞倫(Ralph Lauren)、湯米希爾費格(Tommy Hilfiger)、馬克雅各布(Marc Jacobs)等各大奢侈品牌煞有介事地穿行于T臺之上,伴著樂曲跳起了霹靂舞,玩起動感空翻,贏得T臺旁一片笑聲歡呼。
主辦方AlexandAlexa.com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亞力克斯·西奧佛內思(Alex Theophanous)表示:“兒童時裝是很好玩又很有創新性的東西,我們都認為它應有專屬的一個展示平臺。我們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將兒童時裝鋪展到全球各地。”
童裝也愛“耍大牌”
顯然,奢侈品大牌們已將目光投向了兒童。事實上,大牌愛Baby早就不是新鮮事兒了。
號稱最先推出童裝系列的奢侈品牌迪奧(Dior)早在1967年,就在當時設計總監馬克·博昂(Marc Bohan)的主持下,將迪奧童裝(Baby Dior)推到了法國蒙田大道的店鋪里。迪奧童裝像是一個迷你的全時尚帝國,專為初生嬰兒到12歲的兒童設計,從童鞋到奶瓶,從玩偶到禮盒,你可以想象到的各種童裝配件全部包羅其中。
其他品牌也不甘示弱,幾乎在一瞬間,從古馳(Gucci)到巴寶莉,從芬迪(Fendi)到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各大著名服裝品牌不僅開設了童裝副牌,更是在片刻不停地擴張著自己的童裝店鋪。這些奢侈品牌原本就擁有足夠多的專賣店和穩固的消費市場,因此在推廣童裝時可謂駕輕就熟,除了將品牌的大量經典設計元素應用在童裝上,連推出的節日禮物系列里都少不了童裝的身影——一件印有“My First(吾之初愛)”字樣的嬰兒圍兜顯然是為下一代奢侈品消費者所準備的。
富媽催生“潮童經濟”
一件牛角扣大衣6000元、一條漂亮的小粉裙1500元、一個迷你小包包1000元……《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北京新光天地童裝區看到的大牌童裝價格驚人。導購告訴記者:“現在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有個性,也都特別舍得把孩子打扮成潮童。”
這股風氣首先是從明星開始,2013年2月,國際大牌巴寶莉的一支廣告吸引了不少眼球,很多評論表示,這則廣告最大的賣點是——主角竟是貝克漢姆家的二公子羅密歐。風衣、雨傘、黑皮鞋,帥氣時尚的裝扮讓10歲的羅密歐盡顯英倫潮范兒。其實,這位小帥哥在9歲時就被英國媒體評為英國年度最佳穿著男士!他的妹妹、貝克漢姆夫婦唯一的千金小七也大有步哥哥后塵之勢,母親維多利亞瘋狂地為這位掌上明珠購買名牌服飾,看著小七那一身身從不重樣的出街行頭,我們很容易會以為這位小公主是頂級童裝的代言人。
被媒體譽為“兒童時尚教主”的湯姆·克魯斯的女兒蘇瑞·克魯斯更是各路媒體瘋狂街拍的焦點,連美國八卦雜志《美國周刊》都感慨,蘇瑞每次出門時都是身穿新衣,這份奢侈甚至連最大牌的國際明星也無法做到。
“對女性而言,孩子就是自己的迷你版,女性想看到自己的時尚品味在孩子身上延伸。女性想讓自己的品味在家庭的細節中得到詮釋,這里就蘊藏著未開發的龐大市場。”益普索咨詢公司發給《中國經濟周刊》的關于兒童奢侈品調查報告中這樣陳述。
記者采訪中發現,給孩子選擇奢侈品童裝的父母通常都為經濟壓力較小的高收入人士,他們給孩子購置奢侈品童裝有著很多的名目,比如孩子出生、滿月、百日、周歲、兒童節等等,甚至連西方的一些節日等都成為了父母向心愛的寶寶們表達愛心的時機。
奢侈童裝的負面效應
“12歲的男孩穿三件套去參加舞會,11歲的小女孩穿著高跟鞋。”這是世界知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在其著名的學術論著《童年的消逝》中的描述。
信天翁商務咨詢公司發布的《中國奢侈品報告》估算,目前全球兒童奢侈品市場份額已經達到百億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各大奢侈品牌幾乎都盯住了這塊蛋糕。該報告顯示,在中國900名參與調查的消費者中,超過60%的消費者每月會花費超過3000元人民幣為孩子購買兒童奢侈品。
“孩子為了好玩而扮大人與零售商推出早熟風格童裝是兩碼事。零售商和成年人有責任保護兒童在正確的價值觀下成長,否則將危及下一代,誤使他們去追求難以企及且不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英國兒童慈善組織Children's Society(英國兒童協會)主席培尼·尼古拉斯(Penny Nichols)如是表示。
剛剛在倫敦落下帷幕的兒童時裝周也使得一些家長產生強烈反感。來自倫敦一位家長表示:“我喜歡看到自己的孩子穿漂亮衣服,但是某些奢華材質的使用就不免讓感覺本末倒置。這樣的成長經歷是否會導致孩子成為物質一代呢?!”
也許正如世界著名育兒雜志《Junior》的時裝總監琳達·馬克林(Linda McLean)表示的那樣:“我不認為這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勢頭,畢竟奢華童裝行業的市場在這10年里不斷成長。奢侈品之于孩子并不是洪水猛獸,事情的對錯更多地還是取決于孩子的父母長輩。”
(中國經濟周刊 侯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