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隔靴搔癢 永旺會被多業態“玩死”嗎? 來中國大陸發展了近20年的時間,永旺似乎一直是一個糾結的矛盾體。
一方面,糾結在要不要統一名稱的問題上,把屬于其旗下的吉之島、佳世客之流都改成統一的名號——永旺;另一方面,又沉迷于多元化多業態的“游戲”中無法自拔,嘗試多種業態但并不能算成功的結果讓其“郁悶”。
作為一個典型的日式零售企業,永旺有與其他日本企業一樣執著的一面,但卻在業態上過多“折騰”,最終誰被誰玩死,也許是個可怕的,但值得思考的問題。
名不正則言不順?
2012年3月1日,永旺中國總部在北京成立后正式開始經營活動。
2013年3月1日,永旺將旗下JUSCO、佳世客、吉之島等店鋪統一名稱為AEON(永旺)。
據永旺方面介紹,本次品牌統一主要涉及山東、廣東、香港地區的綜合百貨超市,對目前各公司的管理和架構不做任何調整,各公司股權也并未發生變化。
如此頻繁地進行大幅度的改變,對于永旺中國而言,并不多見。其實,改名緣由跟永旺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不無關系。
永旺進駐中國大陸將首店放在了廣州。當時吉之島已于1984年進入香港,1994年在香港掛牌上市。1994年,永旺明確提出要進入中國內地拓展商業,最終天河城與吉之島百貨雙方共同出資成立了廣東吉之島百貨有限公司,按65%:35%分配,自此,永旺就以“吉之島”打入了內地市場。
此后,永旺在國內還擁有1996年成立的青島永旺東泰商業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永旺商業有限公司(北京)、永旺(中國)商業有限公司,業務分布在京津、山東、廣東以及香港四個區域。
在進入中國市場時,JUSCO又出現了兩個中文名稱。其中,“吉之島”由廣州企業與永旺(香港)百貨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沿用了JUSCO在香港的中文名“吉之島”;佳世客則是青島企業與日本永旺總部合資成立,直接使用了“佳世客”作為音譯名稱。
如此凌亂的名稱,在中國發展了多年以后才想起來要統一,這一點永旺似乎不如其“老鄉”7-11做得好。
雖然7-11在中國的發展是對不同區域進行各自授權,但不管是位于上海、北京、廣州,還是新進入的青島和成都,其在門店形象和品牌名稱都完全一樣,尤其是在消費者眼里,北京的7-11和上海的7-11并沒有什么區別,有區別的無非是商品方面的區域特色而已。
而永旺在廣州則可能遭遇改名后的尷尬。
記者統計,截至2012年底,永旺在中國大陸共有店鋪36家,其中,在華南地區擁有25家店鋪。也就是說,華南地區是永旺的重要戰略中心,而華南地區的門店名稱均為“吉之島”。
然而,一位廣州業內人士表示,吉之島統一更名為永旺,對于已經習慣了十多年的稱呼,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不適感。更重要的是,如果想要轉型,僅僅靠統一品牌名稱遠遠不夠。
多業態,誰玩誰?
正如上述業內人士所言,永旺這幾年的動作不僅是統一品牌名稱,其對于多元化業態的野心,看起來比任何一個外資零售都大。
今年初,永旺集團旗下的食品超市品牌美思佰樂(Maxvalu)第一家中國門店在廣州開業,至此,永旺集團在華已基本完成包括綜合百貨超市、食品超市、便利店、綜合金融、商業地產開發、服務、專賣店及商品物流等在內的產業布局。
看似體量龐大的布局,卻也只在2012年中國連鎖百強榜上排名第62位,永旺似乎熱衷于玩“雷聲大,雨點小”的游戲。
從第一家美思佰樂剛開業起,永旺就對外宣稱,樂計劃在2014年以后每年開出30家以上美思佰樂門店,在2020年門店數達到100家。
而對于其涉入的商業綜合體——夢樂城,永旺的拓展計劃也更為大膽,從2012年開始,實現在中國十年百店的目標,每個店都是10~20萬平方米的商業綜合體。
在對未來的展望中,永旺集團特別提到今后還將拓展商業地產開發、綜合金融服務等多業態經營,并將各業態逐步發展到江蘇、湖北、浙江、福建等新區域。這些區域也被規劃到其2013年的開店計劃中,包括武漢永旺、蘇州夢樂城等。
而事實上,目前永旺在中國大陸的業態仍以綜合百貨超市為主,夢樂城和購物中心只有五六家,美思佰樂一家。
不過在永旺的更名過程中,并未涉及到同屬其旗下的迷你島便利店,而且在多業態發展的大戰略中,永旺似乎也忘了位于青島的50家迷你島便利店。
有專家表示,與擅于玩多業態的中國企業華潤相比,永旺的這些多業態玩法則顯得“不接地氣”——只有口號、計劃,實際動作卻太慢,按照日本企業普遍的做法和流程,“等計劃寫完了,中國企業的店都開完了。”再加上在本土化方面,永旺掉頭的速度遠遜色于中國本土企業,所以,多業態的布局可能反而使得永旺失去自己的特色。
試水多業態,其實對于其他外資零售也不算新鮮。沃爾瑪的惠選店、卜蜂蓮花生活站所謂的“四合一”模式,還有TESCO樂購的便捷店,都是外資大賣場進行多業態探索的實踐。
結果是,卜蜂蓮花“四合一”門店飽受業界詬病,惠選店已經被沃爾瑪宣告失敗,而樂購便捷店被傳已經悄悄關閉,默認失敗結局。
至于永旺多業態的結局似乎還比較遠,但目前更為現實并且急迫的問題是,永旺日前發布盈利警告稱2012財年純利跌幅可觀,2012年中期,該公司也曾發布盈利警告,當時純利大幅下滑39%。
在業績下滑的當下,究竟是仍走多業態的“野路子”,還是“術業有專攻”般做強自己的特色,永旺面對的,恐怕是一道單項選擇題。
(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 趙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