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港蔬菜和食品安全刺激深圳人去香港吃菜吃飯




廣東番禺東升農場供港蔬菜種植基地內,來自貴州的農場工人展示剛收割上來的油菜。


本期主題:解析供港蔬菜背后的食品安全和公平貿易問題
第拾捌期
尤記得就在三五年前,香港人還流行到深圳買菜,因為深圳物價便宜。而現在,深圳人卻恨不得能到香港買菜,即使菜價高一些,但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卻更讓人放心。
在陽山有一塊菜地,它的特殊之處是,種的蔬菜只賣給香港,人們管這種菜叫做“供港蔬菜”。事實上,專門種植供港蔬菜的菜地在整個廣東,乃至全國,為數不少。每天,從深圳各口岸輸往香港的蔬菜至少有1600噸,這龐大的數字占據了90%以上的香港超市、菜市場,卻基本上不了深圳人的餐桌。而深圳賣場那些標注“無公害”或是“綠色”的蔬菜,要當心,它們的各項標準也有可能不達標……
一方面我們每天都在為食品安全問題操心,但事實上,內地是有能力生產較高標準蔬菜的,不過它們偏偏又只在香港出售。為什么供港蔬菜在深圳就吃不到?是價格太高,消費者無法接受,還是貿易模式問題?不久前,面對蔬菜賤賣農民發愁的新聞,也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學習香港的公平貿易,給種菜的農民更多利益保障。隨著供港蔬菜逐漸被人熟悉,是否可能再次改變內地人的消費模式,比如專門去香港吃菜?或者愿意像香港人那樣,花多一點錢,補給農民,以及買相對更放心的蔬菜?
深圳買得到供港蔬菜嗎?
香港蔬菜90%是內地供應,深圳商超暫無供港蔬菜出售
深圳白領Yummy每隔幾周,就要去香港采購。“我常去上水和大埔墟,最遠去沙田,尤其是上水和大埔墟離深圳非常近。”最近她有了新的關注點:蔬菜,“香港超市里賣的蔬菜和深圳見到的感覺不太一樣,看起來很干凈,一般枝葉比較整齊,也不會太長,很少見到長花。聽說香港對蔬菜的質檢很嚴,對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等要求很高。”
其實Yummy所說的香港蔬菜,90%以上是由內地供應的,產地來自國內多個地區,廣東省內主要是東莞、惠州、增城、韶關、清遠等地,其中東莞生產的供港蔬菜大約占了廣東省內的7成。另外,陽山、乳源、增城是省內三個供港有機蔬菜產地。
雖然深圳并不是供港蔬菜的主要產地,卻是供港農產品的重要口岸。根據2009年的數據,經深圳口岸輸往香港的供港蔬菜每天約260車、1600噸,差不多占到了香港市場的90%。4年前,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成立的深圳南山供港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投入運營,作為全國唯一的供港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目前香港市面上的蔬菜有四成以上是經該配送中心進入香港的。
“為什么內地生產高標準蔬菜只供給香港?”Y um m y發問。其實,供港蔬菜現在已經出現了“出口轉內銷”的態勢,在廣州、佛山等地的極少數賣場能買到。深圳百佳超市的工作人員介紹,其在廣州的高端超市taste就設有“供港蔬菜”專區,品種估計有七八十種,價格比一般蔬菜稍貴。佛山的吉之島超市也有售供港蔬菜,據說雖然菜價較高,但每天都能基本賣光,形成了忠實粉絲群。
在深圳,南都記者詢問過O LE、吉之島、華潤萬家、百佳、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均表示并無供港蔬菜出售,不過O LE、吉之島有售有機蔬菜,華潤萬家、沃爾瑪等有售無公害蔬菜或是綠色蔬菜。而勝記餐廳能吃到供港蔬菜的最高級別品種:供港有機蔬菜,不過種類只有芥藍和西洋菜,比一盤同品種普通蔬菜大約貴上15元。南山供港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員則透露,雖然目前該配送中心的蔬菜只供給香港,但正在考慮將供港蔬菜引入內地市場。
為什么消費者覺得供港蔬菜更安全?
香港檢測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有3000多項
“其實‘供港蔬菜’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用語,而不是個專業詞匯。”勝記餐飲集團總經理鐘亦武介紹,“在目前的認證體系中,蔬菜的級別呈現出金字塔的形態。最底層的就是普通蔬菜,也就是菜市場里最常見的蔬菜,什么認證都沒有。上面一層的是無公害蔬菜,需要經過本國本省或者本市的有關認證,在種植條件上有一定要求,比如農藥的殘留量、重金屬和亞硝酸鹽等含量控制在國家規定范圍內。再上面一層的是綠色蔬菜,這個概念由日本提出,農藥的殘留量、重金屬和亞硝酸鹽等含量比無公害蔬菜更低一些,并且規定在上市前一周內不可施加農藥和化肥,也需經過國內相關機構認證。最高級別的當然就是有機蔬菜了,概念由歐洲提出,生產過程中要求完全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不使用轉基因工程技術,必須經過國際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認證,并在國內設有委托機構進行監督和審查。”
“供港蔬菜至少是無公害蔬菜級別的,不過香港市面上蔬菜一般只分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兩種,也就是說,香港的‘普通蔬菜’其實是我們的無公害蔬菜和綠色蔬菜。”南山供港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的這位工作人員透露,“為什么消費者會覺得供港蔬菜安全性更高?比如內地市場上的無公害蔬菜或是綠色蔬菜,即使貼了標簽,但萬一監管不到位,可能根本達不到對應的標準,相當于你花了無公害或是綠色蔬菜的錢,而買到的是普通蔬菜。而供港蔬菜整套系統監管嚴厲,首先進駐我們配送中心的商戶必須是經過國家設在當地檢驗檢疫局備案的基地,我們會審核確認其資質;蔬菜運入配送中心后,在進入加工環節(如削皮、包裝等)之前會經過我們自己的質量檢測中心檢測;過香港海關時會進行檢查,香港食物環境保護署也會進行抽檢,最后香港方面的商家比如百佳也會進行檢查。在這一系列的檢查中,如果查出哪個基地的蔬菜不合標準,就會面臨嚴厲的懲罰,還很有可能吊銷其供港資質,商家都明白這一點。”
就像微博上熱傳的“供港澳豬的標準”———“外形要好看,后臀要豐滿,瘦肉率要高,體重也有要求,不能超105公斤,不能低于95公斤。”有網友戲稱這是“豬的一國兩制”。據有關媒體報道,供港蔬菜重金屬含量限量是0.01,而內銷蔬菜重金屬含量限量卻是0.02,蔬菜的檢驗標準也搞起了“一國兩制”。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采用的農殘標準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最高殘余限量,比如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有3000多項,而中國內地該項限量標準僅為800余項,也就是說,不光監管過程完善,香港的檢查標準都比內地嚴格得多。
為什么內地菜農更愿意賣去香港?
香港人更舍得花兩三倍價錢吃菜
“供港蔬菜比內銷蔬菜的品質檢測更嚴,也和內地概念不夠普及有關。”鐘亦武稱,“以有機蔬菜為例,香港人對有機概念已經比較接受,販賣點相當多,其中最大的供應商就是百佳,聽說百佳每天從內地輸送有機菜用的都是3.5噸的貨車。它總部還從荷蘭進口了一臺全世界最貴的檢測機,耗費400多萬元,專門用來檢測蔬菜等是否安全。相比之下深圳有機蔬菜賣場就很少,雖然消費者關心食品安全問題,但花20多元錢去買一斤蔬菜又往往舍不得。”
他表示,有機蔬菜不僅僅是不使用農藥化肥的問題,對種植基地的空氣、土壤、水源、綠樹屏障等都有嚴格要求,比如要處在環抱隔離帶,隔離汽車等污染,水源就近,經過3年的隔離之后才能開始種菜,而且必須從綠色蔬菜開始,再經過3年才能種植有機菜;種植過程中只能施加有機肥,也就是火燒研碎的動物骨頭、腐爛或燒毀的植物,而任何動物尸體和糞便、塘泥是絕對不允許的;另外還必須采用農耕,不可以采用拖拉機等機械設備;為了避免長蟲,還要采取無菌育苗、分階段換地種植、曬地等方法……“經過這些嚴格的生產過程,有機菜才能實現無污染、高營養、高品質,但也正因為如此,有機菜地的產量并不高,價位比普通蔬菜要貴上7-10倍。內地一般的消費者對這些并不了解,不愿意花大價錢去買看起來差別不大的菜,而香港卻越來越重視健康生活,有機菜在多個賣場熱賣。”
其實別說有機蔬菜了,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的價格也讓很多深圳主婦大呼昂貴。“雖然供港蔬菜的生產過程要求嚴格,但香港消費者需求穩定,在配送中心也一般是有訂單過來才會進行加工,相對內地蔬菜市場來說,供港蔬菜市場比較穩定,很少出現菜價大幅波動、需求量猛減之類的狀況,這也是供應商們愿意生產供港蔬菜的一大原因。”南山供港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員這樣說。
如何從供港蔬菜中學習公平貿易?
要照顧菜農,也是在對消費者負責
前不久針對濟南菜農因菜價猛跌而自殺的新聞,曾在香港工作的深圳地產人羅雷在微博上建議,不妨學習香港的公平貿易,用更公平的條件和價格直接從農民手中收購農產品,再賣給消費者。
本報4月1日“走讀深港”版曾刊登《深圳人喝一杯公平貿易咖啡也得去香港?》一文,引起不少人士關注。公平貿易概念是香港由歐美引入,簡單說,就是以相對市場價較高的價格向生產者(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收購,使他們得以維持相對正常的生活水準。同時,公平貿易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提出了較高要求,即更關注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也就是說,公平貿易除了保障生產者的生活水準,也讓農產品的品質、環境的保護得到更高保障。從這點上看,雖然認證體系不同,公平貿易和供港蔬菜產銷體系之間存在著相似之處。
但公平貿易要開辟新的供應和營銷渠道,以及繁復的認證程序,需要收取一定的認證費用,這個費用標準在去年針對最小的生產者組織是第一年1570英鎊,之后每年940英鎊。若真引入內地菜農身上,這筆認證費用也是極大的負擔。于是有網友建議,“我們沒有必要完全照搬公平貿易,領會他們的概念、學習他們的方法就可以了,畢竟公平貿易標簽認證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不一定適合中國內地市場。我們最終需要的只是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雙贏的環境。”
這一點得到了香港公平貿易聯盟主席、公平棧創辦人梁佩鳳的認可:“內地、日韓有一種類似公平貿易的做法,就是城里某個社區‘承包’對口農民菜地,與農民簽訂合約,保障這塊菜地的農產品銷售穩定性,同時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們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更能得到有效監控。”從形式上看,供港蔬菜的產銷模式可以說就是這種“社區承包農民菜地”的擴大版。
“真要將公平貿易的模式大規模引入內地,也存在一定難度。”羅雷分析,“既要對農民公平,又要求對生產的農產品負責,兩方面目前存在一定矛盾。公平貿易在我們這應當多了一層含義,那就是不僅照顧弱勢群體,也要對消費者負責,對生產者提出較高的要求,雙方都應當處在道德和契約精神的約束中。”他認為,十多年前香港出現毒菜事件之后,港府和廣東相關部門形成了從生產到出口嚴格檢測的體系,現在看來,這套方案對所有蔬菜生產環節都可以通用。
■ 港人秀港
去羅素街淘俄語版毛主席語錄
李驍軼 香港85后專欄作家
他是香港85后專欄作家,他的筆風時而乖僻囂張,時而溫情脈脈,他的文字關注香港生活的各方面,愛生活、愛美食,更是美酒愛好者。驍軼,這個香港85后專欄作家關注和喜歡的東西總是在不經意間暴露與年輕有關的一切。
很多來香港的內地游客,喜歡把位于銅鑼灣的時代廣場,看成是香港的購物圣地。每天,這里的高檔商品柜臺前,總是有人排隊。但是,也有另外一群內地游客,他們則喜歡把時代廣場的對面,看成是他們來香港精神淘寶的圣地。這個圣地,就是位于羅素街上的書店“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很奇怪,因為放在內地,差不多一般的人會以為這是一家餐館的名字。而且這家餐館的菜一定是咸辣爽口好下飯的,飯則會是噴香帶鍋巴的大鍋飯。可惜,在香港這個如此愛吃飯飲茶、動輒一天五六餐的地方,叫這個名字的,居然是一家書店。
初來這家專門賣內地“禁書”為噱頭的人民公社時,我小心翼翼地上到二樓,驚訝地發現,有不少人在里面吃飯。我本以為誤進了一家餐廳,心想人民公社果然是吃飯的,不料卻被墻上掛滿的火紅色毛澤東肖像及一系列紅軍海報驚呆了。我問掌柜的書店在哪?原來這家書店的一半,是咖啡廳。而這里出售的禁書,也名不虛傳:50平方米的空間,把人類一切正在或者曾經被禁止的欲望,涵蓋得淋漓盡致,不論內地或者世界其它地方的禁書,均可以在此找到。書店的老板,還在國內外四處搜集到很多與那個紅色時代有關的珍貴書籍、海報。據說那本保存完好的俄語版毛主席語錄,是鎮店之寶,在別處已經找不到了。自然,書店的名字也跟這個有關。很多內地游客,慕名而來。
在我眼中,香港,就是這么的奇怪:紙醉金迷、人潮洶涌的商業中心銅鑼灣,里面偏偏扎根幾家格格不入的人文堅守。人民公社,用“禁書”的噱頭去吸引觀光客的眼球,流于香港商業社會一驚一乍的庸俗炒作,但它卻又在你的不屑中逆流而上,居然主動扛起了不要浮華、拒絕喧囂,又理解包容“禁止”的進步旗幟,變成一座在黃金沙漠中的神秘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