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做水果組管理的時候,我很緊張,知道這玩意兒不大好放,于是特別怕東西爛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訂貨也不敢多定,本著能賣多少就補入多少的保本思想,頭天能賣5斤,第二天就補5斤。自以為這樣的思想是非常保險的。可是隨后的十來天我發現,整個水果區補貨補地跟掉毛的駱駝似的,別說有沒有可能顧客會買,我自己看了都不忍心!
我記得一開始我實習的門店里有供應商聯營的水果區,銷售好像不錯,下了班就自己跑去研究,抱定了當一個“白癡”的心態,我把人家經營的品種,擺放的豐滿度以及方式,還有售價都給抄下來,回到自己的門店就干了起來。當時我還有一塊很大的擔心,就是擔心損耗率會上去,不過還是硬著頭皮開始干了起來。
最后損耗率還是上去了,可是增長更多的是銷售量。我分析了一下這里面的邏輯關系,豐滿度的確可以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欲,但是要付出一定的損耗。如果不豐滿,就很難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欲,雖然可以減少損耗,但減少更多的可能是銷售。所以補貨的時候,應當從是否能夠保證陳列排面每一天都保持豐滿的角度上出發,在此基礎上減少損耗(我后來有一次爛了不少葡萄)。如果純從指標考核的角度去補貨的話,和現實中的銷售需要會產生背離。
后來,到了離總部比較遠的一家商場去上班,我發現了另外一個現象。離本地近的商場,如果有缺貨,只要打個電話或發個訂單,一般不需要半天就能夠把貨補齊,所以可以把周轉率壓得很低。可是市外門店卻不行,所有的貨都要經歷幾個小時的路程才能送達,并且當時每周只有一次送貨。補貨的主管們也是從指標的角度來補貨(當時的思想就是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難免陷入了我一開始做水果時候的循環——貨越補越少!于是我就想,能不能把水果區的補貨經驗搬到整個商場上來,把補貨的目標定在每一天都保證豐滿排面的基礎上,而不看指標。后來有了機會接手了一段時間整個商場的補貨工作,我的周轉率上了,但是銷售也上去了。于是我就總結,豐滿度的確對銷售是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補貨的出發點一定要和商場所在地的補貨條件相結合,在保證無論如何每天都有豐滿排面的前提下,考慮壓低庫存。
后來有一個事情更有代表性!當時有一家競爭對手門店正在宣傳開業,我正忙著定一些促銷策略。看到了一個非常著名的H麥片在搞自己的周年慶,原包裝外又捆綁了幾乎等量的簡裝麥片。我就動了心思,和主管商量用不用多定一些這個商品,將來價格戰打垮了以后,就是我增量裝的天下了。聯系了供應商,供應商說這個東西不多了,但是還有80件在我們的大庫里。于是我就跟大庫下單,系統提醒我該商品的周轉率到達了數百天之多。可是,我已經不怕這玩意了。
幾個月后來人家開業,作為敏感商品的H麥片自然是風口浪尖的當紅商品,我們拿著贈量裝的商品一出排面,絕對是比一分兩分的純粹價格戰要來得實惠,幾十件東西幾乎一天賣光。
最后我的總結是,指標是根據過去的數據總結的,它只是對結果進行統計,卻不能告訴我們為什么會是這個結果而不是那個結果,更不可能告訴我們未來某個東西會是什么樣子。人不能有了機器就高枕無憂,對各自現實狀況的判斷以及抉擇永遠不能停息。
這就是我對指標的看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