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k11擬10億美元建購物中心 走多元化戰略 新世界在內地的多元化戰略浮出水面。近日,新世界發展大股東鄭裕彤家族第三代鄭志剛創辦的K11品牌在上海開幕。這是新世界在內地開拓的新零售方式。
擬10億美元打造19個項目
上海K11購物中心面積3.8萬平方米,辦公樓面積8.1萬平方米,由原香港新世界大廈翻新而來,斥資4億元,歷時兩年半。
全新亮相后的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座購物中心,更是一家藝術博物館、環保體驗中心、主題旅游景點和展示人文歷史的絕佳場所。整個商場匯聚了近百個國內外知名品牌,Bally、Burberry、Chloé、Max Mara等眾多一線品牌也在此設立概念店及旗艦店。
據悉,自1月18日試運營以來,上海K11深受當地追求生活品位及時尚潮流人士的喜愛,目前每月平均客流量高達100萬人次。新世界執行董事鄭志剛表示,K11購物藝術中心翻新后,商鋪租金增長70%,辦公樓租金亦增長30%,增幅還未計算銷售額的分成收入增長,預計5-6年即可回本。
未來5-6年,K11品牌及多元文化生活社區將陸續在北京、廣州、武漢、天津、青島、沈陽、海口、寧波及貴陽等11個城市開設門店。
冀望200億元租金收入
其實,近年新世界百貨進行了一系列戰略調整,如對現有百貨門店進行時尚館和生活館的改革、試水女子百貨,新世界百貨各門店多元化定位的格局初步形成。這與不少企業在連鎖擴張時采用簡單復制、僅依據市場對定位進行微調有很大不同。
中購聯產業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認為,復制成功門店和多元化經營究竟誰能引領北京商業未來的潮流還有待市場檢驗。不過,鄭志剛對K11信心滿滿。目前K11的出租率達100%,共有120個店鋪,每月人流100萬,店鋪日均收入在20萬-40萬元人民幣。鄭志剛希望5-6年實現19個項目后,零售店鋪每月有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及3.5億次人流。
差異化尋求轉折
近年內地零售市場進入“慢增長”階段,受行業同質化以及網購沖擊,百貨行業利潤普遍下滑。為何新世界還費時費力押注在購物中心領域?
鄭志剛表示,消費者并非沒錢,而是更加審慎。市場愈發細分,必須找到自己獨特的value proposition(價值定位),通過差異化競爭取得優勢,K11正是由此概念孕育而生。不過,鄭志剛也明確表示,中國內地仍處在發展階段,并非所有城市都可接受新的概念和模式,不可一概而論。
業內人士認為,使用集團內部的物業讓K11更像是新世界進行商業加地產整合后的產物。郭增利表示,商業與地產結合運作降低了經營壓力。
(北京商報 記者 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