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yè)自謀職業(yè)的時候,如愿地加入了我非常想加入的那家公司。被分到了市場部實習,承擔了一份實習生的工作。那時我有一項工作是分析促銷“數據”。分析的很慘,經常地被主管批評為“主觀,盲目,瞎胡鬧!”。有一次,分析一個單品促銷時,主管給上了非常非常重要的扭轉我商業(yè)觀念的一課。我當時所做的分析報告里有一種主觀傾向,認為自己門店銷量上升就一定能夠把競爭門店的銷量給擠壓掉,主管給我了異常嚴厲的批評。他告訴我,除非我有直接證據證明這一點(他說的直接證據是讓每一個買此單品的顧客都證實自己本來是想在競爭門店買的,看了這里便宜之后,才轉而到這里買這個單品的。當時我是沒有直接證據,后來門店的經驗告訴我,根本就沒有這種事情。),否則不能用自己的增長來臆想對方下降,要把所有的眼光和思維盯在怎樣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上。
另外一個采購同事有一次和我吃飯的時候則給予了我另外的意見,促銷做的什么樣子有時候市場部是不知道原因的,原因只有我們采購組的人才知道,所以,你做的東西雖然很辛苦,其實沒什么用。我非慶幸自己的職業(yè)道路上有這么多嚴厲但是忠實的朋友,他們給了我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感覺,太多的東西,沒做過就“分析”不出來。
整個實習的六個月我很郁悶。遇到的都是否定的情緒。可能我就是不能容忍我錯過一個從無知到有知的機會,畢業(yè)之后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公司里做出點自己的成績來。
公司對于我們的培訓是很科學的,每一工種都要實際頂崗一番。慢慢地就發(fā)現(xiàn)了,數據和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不是天馬行空,而是非常非常實際的。一天20萬的銷售,意味著多少倉庫空間,多少搬運工人的工作量,多少收銀員理貨員,丟失物品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零錢需要準備多少。更見識了收銀臺數量與銷售額的辯證關系。后來做了水果主管,除了把管理和補貨做好之外,堅持每次到貨都親自裝卸,培養(yǎng)對數據的手感(1000元銷售的西瓜需要多少搬運力氣,親手做過后對計劃工作更有幫助。)。
后來有機會到當時的市外門店去做管理,開始接手全商場的訂貨工作,補完貨之后,就堅持每車到貨都親自動手裝卸(市外商場幾乎所有貨物都從物流中心發(fā),所以基本上門店銷售的每一件商品都得經我的手走一遍。每次到貨我都跳到車上,讓其他人在車下接),這個習慣持續(xù)了一年半。直到后來被調走做采購才停止。這些親手的勞作很多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我的同事也這么看。耳邊聽到了不少這樣的風言風語,這小子就會作秀,或者這小子只能出大力。我都不在乎,我當時只是心里有一個感覺,自己的雙手不會辜負自己。
后來再分析數據的時候,就得到了同事們的肯定,壓在心頭的一塊石頭總算搬走了,心里很高興。因為工作上有了新困惑以及生活當中的原因,我離開了原來的公司。可是留在自己手上的感覺卻越來越清晰,對于數據的看法,對于一些事情的預判越來越準確。于是就開始慢慢地嘗試著把自己的看法寫出來。
有句話說“業(yè)績掛帥,數據說話”,可是數據說的話自己能不能聽懂,卻是要親手干一番的才能夠得到的。
某年,春節(jié)向采購訂貨,把去年銷售銷售100件的東西訂了300件,采購不同意,認為太大了。向他解釋,去年之所以賣了100件今年敢要300件,是因為那100件只是一上午的銷量,下午就沒貨了。采購不同意,仍然認為我在玩使勁要沖銷售,銷售不了就退貨的把戲。直到自己有所堅持,才又給了100件。事后把此事匯報公司,才獲得重視。
另一件事情,當數據成為了“唯一標準”后,也可能帶來另外一種思想。特別是一些生意不好的門店,在壓力之下為了良好的周轉率這個數據指標,會不斷地淘汰商品,而不是從顧客的采購的角度出發(fā),去調整商品結構,后果就可能是數據不錯,但是門店的生存機會已經被自己剝奪了。
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一時半會兒也說不完。
回到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吧,單純的想從“分析數據”的角度去尋求提高的方式會把搞錯方向。自己下場,親手做過一遍以后,再看數據或者遇到問題的時候想法就會隨之而來。
把自己動手的過程看成是“聽懂數據說的話”的過程,再去工作,就能得到更多的感悟。
這就是我對數據的看法。表面上同樣的數字,可能根本原因卻是千差萬別。理論認識指導實踐,實踐則能增強我們使用理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