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布與兩潛在買家磋商收購事宜后,美即控股(01633.HK,下稱“美即”)昨日早間復牌后,一度大漲。多位日化行業人士猜測,“神秘”潛在要約方可能是跨國日化公司,如歐萊雅、寶潔、聯合利華,而本土日化企業上海家化也存在可能性。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別致電上述公司,相關人士均表示并不知情或者無法評論。
美即公告稱,公司以及若干股東正與獨立第三方(潛在要約人A)就一項可能的交易進行討論,若該交易落實,可能導致就全部已發行股份提出要約。與此同時,公司獲另一獨立第三方
(潛在要約人B),連同潛在要約人A就指示性要約進行接觸,若該要約落實,可能導致潛在要約人B就全部已發行股份提出要約。
一位日化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早在2011年8月左右,就曾有歐萊雅希望收購美即的傳聞,此外歐萊雅還曾有意于另一本土彩妝品牌,但對方拒絕被收購。今年的歐萊雅中國的財報會上,其CEO貝瀚青在記者問及近期是否有收購計劃的時候,沒有直接回應,不過他表示,歐萊雅具有品牌和品類相對齊全和完善的優勢,“但如果市場有一些新的需求,而我們現在這些品牌組合當中沒有辦法滿足的話,當然也會考慮推出新的品牌。”
對于收購磋商進展,美即稱,目前公司與潛在要約人A的討論仍在進行中,而董事會同時也在等待要約人B的可能要約的進一步資料。不過公司也指出,目前并未獲得任何潛在要約人提出的有確定意向的要約,所以要約不一定會繼續進行。
美即面膜受到追捧的原因,在日化行業人士馮建軍看來,與其市場領先地位和近年的快速發展有關,其具有完善的銷售網絡渠道,依靠屈臣氏、大型超市等現代流通渠道快速成長,營業收入從2007/2008財年的2.5億,迅速增長到2011/2012財年的13.5億元。
美即的創始人佘雨原和他的團隊,此前是本土最早做眼貼膜和面膜的民營企業可采的全國主要代理商。一位可采的前高管告訴記者,佘雨原參與了可采的品牌策略、產品包裝推廣等,在2002~2003年的鼎盛期,可采一度在國內面膜市場占據60%的份額。但在2003年初,因為折扣和利潤分成問題,可采終止了與佘雨原的合作。
2005年佘雨原自建面膜品牌美即,通過有效地推廣運作,美即在屈臣氏里經營兩三年后,逐步取代了可采在屈臣氏的位置。此后,美即開始著手拓展其他傳統渠道(百貨和連鎖超市)以及專營店渠道,在2010年左右,美即面膜已經在國內面膜行業獨占鰲頭。今年5月31日,美即還以現金代價4億元人民幣收購高麗企業全部股權,繼續布局電子商務渠道。
公布與潛在買家的要約收購事項,也意味著美即在合適的條件下,有接受被并購的打算。那么市場占有率第一、目前發展似乎如日中天的美即為何愿意“委身他人”呢?
日化行業人士于斐認為,雖然現在美即在面膜市場還是一家獨大,但市場競爭環境已經與其剛做起來時的市場僅有5個面膜品牌大不相同。如今市場上已經有200多個面膜品牌,市場魚龍混雜,市場發育和價值鏈環境并不理想,此外,由于面膜產品的進入門檻低,且行業與市場變化迅速、消費者容易審美疲勞,這也決定了其競爭優勢不一定能持續很久,這種情況下,美即現在尋求一個并購方或者聯盟方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在于斐看來,一流的商業模式是掙資源整合的錢,二流的模式是掙顧客的錢,三流的模式是掙產品(促銷)的錢。“美即尋求并購、資源整合后,可能會是其增強競爭力的一個機會。
”
美即今年3月公布的2012/2013中期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6個月,公司實現收入8.2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31%,凈利潤9650萬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0%。根據AC尼爾森的報告,2012年美即品牌在中國面膜市場的份額為26.4%,仍然位于面膜行業第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