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的變遷,多數情況下是進化和結構化調整的過程,而不是替代過程。即便美國60、70年代,大多數小業主經營的雜貨店被Wal-mart之類的大型折扣零售商消滅,仍舊有很多社區性的特色小超市存活下來,到今天依舊時常可以看到。同樣在美國,最近幾年Super Mall和Outlets雖然遭受到經濟不景氣和電商的雙重沖擊舉步維艱,但在2000年以后,線下目的地商業卻風生水起地發展起來。
去年有朋友問我,線下商業是否會被線上替代,我說我只看一件事情,地面客流會不會消失,也就是說,在未來大伙會不會宅在家里不出門,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線下商業就不會消失,因為有客流,就會存在轉化的可能性。
那么傳統零售業究竟出了什么問題?這個世界上“沉淪”的公司,大部分是由于在市場格局和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時,沒有拋棄舊思維,找準新方向,快速跟上,而是在思維上不去主動改變,甚至不承認改變,或企圖用舊有經驗和模式和市場對抗。
中國過去30年核心在解決“貨”和“渠道”問題。在過去的30年中,品牌和渠道常常混為一談,如何鋪渠道和組貨做貨是永遠的運營焦點,但這個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國內所謂的“品牌”商發現,在“貨”上面做出優勢越來越難,靠精細化運營管理帶來的績效提升也難以抵消暴漲的房租和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