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卡佛回歸上海 外資高端百貨競爭力有待考驗 高端百貨連卡佛又回來了。去年4月,本報曾獨家首發《連卡佛明年有望重回淮海路》一文,報道了連卡佛2006年撤離上海后將再度回歸一事。記者昨日獲悉,再度回歸的連卡佛將于今日起試營業。據了解,有過“水土不服”經驗的連卡佛此次將“變臉”登場,但有業內人士表示,其未來競爭力仍有待市場考驗。
連卡佛今起試營業
昨日,記者從連卡佛方面獲悉,在今天起試營業后,連卡佛計劃于本月23日正式開業。
據了解,這將是連卡佛迄今在中國最大的旗艦店,該店共四層,面積約14000平方米,數倍于前一次入駐大上海時代廣場。此外,連卡佛此番“入滬”摒棄了代理制,而是采取自主買手經營模式,由總部直接管理。
除了主打國際奢侈品和設計師品牌外,該店還辟出美容、時尚等服務區域,為顧客提供購物之外的服務體驗。此外,商場內還有展出新興設計師和藝術家作品的區域。
連卡佛的這次“變臉”還體現在線上線下無縫的商業策略。據了解,上海旗艦店和連卡佛網上商店將完全聯通,顧客可以在網上訂購商品,然后在店內取貨或退貨。
7年前黯然撤離
早在2000年,當時已有150年歷史的連卡佛便進入上海,在大上海時代廣場開辟了2000平方米的門店。作為國內首家門店,連卡佛的進駐曾轟動一時,成為上海高端百貨的標桿。此后,連卡佛又陸續進駐哈爾濱和杭州。
然而,好景不長,2006年連卡佛便因“水土不服”黯然撤離,3個城市的連卡佛相繼關閉。時隔一年后,連卡佛才在北京重啟,但表現一直平平。
對此,連卡佛總裁AndrewKeith曾表示,連卡佛此前在中國采用的是特許經營,當時店面很小,且由合作伙伴運營,產品或實體環境均不受連卡佛控制,所以決定收回品牌。
也就是說,當時的連卡佛實行的是“店中店”模式,將店面出租給各品牌,而不是自己全資購買產品的買手制模式,這使得連卡佛無法自主掌握對產品以及品牌的控制。此外,連卡佛上海店的發展一直受制于經營面積,相比以“店堂夠寬敞、貨品夠新鮮”吸引消費者的香港店,上海的連卡佛當時面積不過2000多平方米,只有香港的一半。
未來競爭力待考驗
“從宏觀面和零售市場整體發展周期看,目前是一個不錯的進入時機。”商業專家、上海財經大學現代市場營銷研究中心主任晁鋼令對記者說。
在晁鋼令看來,今年消費市場雖然仍低迷但已好于去年。“最近,以住房為主的消費市場有啟動跡象,住房消費會帶動關聯消費,所以,零售市場或許將在明年重回上升期。”
從地理位置等微觀因素分析,晁鋼令認為,連卡佛選址雖然仍在同一地,但與幾年前比,目前淮海中路東段商業結構已發生較大變化,眾多奢侈品店進入提升了周邊的購買力,改變了消費人群結構。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在淮海路上,連卡佛仍面臨周邊K11和淮海路西段IAPM等“同行”的沖擊,相比“文藝范兒”的K11和定位年輕、時尚餐飲也具特色的IAPM,連卡佛優勢并不大。
“相比其他經營模式,自營對商店來說風險最大。”晁鋼令告訴記者:“自營買手經營模式的優勢在于,只要銷售渠道通暢,就能獲得較高利潤;但風險在于成本較高,無論是商品買斷還是雇員增加,都加大了經營的風險。”
連卡佛總裁AndrewKeith也坦言,全資購入產品雖然讓連卡佛擁有了完全的控制權,但也帶來了挑戰,需要一些時間來證明對市場的投資是正確的。
晁鋼令還表示,如今消費觀念已更成熟,消費者對于小眾、低調的奢侈品和設計師品牌有了更高的認知度,但這些品牌進入市場后仍需要培育和摸索的過程。
(勞動報 作者:邰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