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縱智達營銷研究院研究院 徐瑾
站在大街上,隨便拉一個女孩,問:你最想擁有的包包是哪個牌子?十有八九的回答是:LV!對,就是路易威登!貝恩公司連續兩年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最想購買的奢侈品品牌排位中,LV排在第一位。自登陸內地以來,LV幾乎成為奢侈品的代名詞。1992年,LV在王府飯店開了中國第一家專賣店,主營皮具。當時,出入王府飯店是身份的象征,LV的品牌特征明顯,辨識度高,一下子成為富人身份的象征。
從銷量和市場份額看,LV所向披靡,特別是中國市場,“每年中國人購買的LV包大致不下300萬個,占據LV世界銷量大半江山,拯救了這個世界第一箱包奢侈品品牌”(《鳳凰周刊》2010年第34期總第383期)。在上海,無論你在大街上、商場里、地鐵里,甚至擁擠的公交車上,隨處可見背LV的女孩、大姐、甚至大媽(雖然可能有些背的是山寨品)。但正是這種超廣泛的消費人群,我們對LV越來越看不清:這還是那個純手工制作工藝、為法國皇后訂制箱包、名人也要等候數月才能拿到的路易威登嗎?
何為奢侈品?當然價格時一個方面,但并不是價格昂貴就可稱為奢侈品,它有一些特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兩條:
1、手工制作。這是奢侈品的重要標志之一,歐洲貴族認為,只有手工的,才能獨一無二,才符合貴族的身份。以LV皮具制作為例,傳統工藝是:骨架使用堅硬、輕巧的非洲奧庫梅木,銜接的地方人工粘上一層帆布,既不易破裂又使箱面光滑平坦;角落的保護層用黃銅,邊緣裝飾稱為“Lozine”,由多層紙張和布料壓縮、浸泡在鋅溶液中制成;皮箱里層粘上一種叫“Vuittonitte”的珍珠灰棉質帆布,或者人造絨面革做襯里,上頭有棉布條編織成“LV”字樣的卡其布縫在旅行箱里。按照這種工藝,制造一個經典款皮包需要23天,而現在,為了滿足客戶的大量需求,除了少數限量版外,LV皮具已經完全實現了流水線生產。當一個家族經營的手工作坊,被流水生產線和商業運作所操控,奢侈品賴以立身的小眾化顧客群、手工精致做工、高端的客戶體驗逐一失去,LV,似乎只剩下價格上的“奢侈”;
2、少數人擁有。如果回到十幾、二十幾年前,你去歐美的LV專賣店,店員很可能會詢問你的身份和職業,然后說,對不起,我們的東西不能賣給你,因為你不是我們的目標客戶群。”這樣的高姿態,對奢侈品百年來始終維護高高在上的姿態功不可沒。而現在,只要你有錢,即使乞丐,也能買到LV產品,特別是中國人有錢之后,大量暴發戶提著巨額現金去法國香榭麗舍大街上的LV專賣店“掃貨”,一買就是幾個甚至幾十個,令外國人目瞪口呆。
LV的現狀反應了奢侈品目前存在巨大的矛盾:奢侈品是該維持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還是以盈利為目標,“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可否認,包括LV在內一批奢侈品品牌在母公司——LVMH集團的商業化運作下,煥發了新的活力,使很多家族品牌重獲新生。
例如,女裝品牌Celine,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保持著創始人賽琳-薇琵娜(Celine Vipiana)負責設計,其丈夫負責賬務的典型的家族品牌運營模式。1987年時,Celine每年的營業額只有2000萬美元左右,利潤大約有500萬美元。
但在LVMH接手前的1996年,不再適應市場的Celine,虧損額已達1600萬美元。此后,LVMH逐步讓品牌的創始人和管理者出局,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經營模式讓Celine起死回生。那就是:先挖掘出可供包裝的歷史--- Celine品牌在1945年就已出現;然后將Celine的業務結構由服裝為主改成以皮具為主,因為利潤更高;最后,是將產品生產、銷售周期從原先的幾個月縮短為幾周。
這些轉變后來被總結為“LV整合法則”,包括LV、GUCCI都因此而走出困境。在收購的同時,LVMH集團也賣掉了48個品牌,其衡量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盈利潛力。
與LVMH齊名的GUCCI集團,2004年在引入原聯合利華總裁Robert Polet擔任CEO時,公開表示希望向消費者傳達“輕松愉快、可觸摸、可抵達的品牌形象”。這在奢侈品行業內,被認為開啟了奢侈品的資本時代,就是以逐利為品牌管理的核心。
在消費者之中,這樣的轉變備受質疑。“西方對奢侈品的傳統概念,就是小眾的,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少而精的,手工定制的。流水線生產肯定與之矛盾。”上海富客斯集團CEO陸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樣的變化有得有失,得到的是更大的市場和更高的利潤,失去的則是品牌的忠誠顧客和高端用戶,而后者正是奢侈品牌維系的生命線。
堅持高高在上不低頭的例子也有,最典型的是愛馬仕(Hermès),在LV等高歌猛進時,愛馬仕并沒有迅速跟進,仍然堅持純手工制作、許多產品需要提前預定等傳統奢侈品經營策略。愛馬仕的堅持也帶來了回報,雖然銷量和LV等相比有差距,但品牌已經超越了LV,成為奢侈品品牌新的標桿(2012年1月11日,世界奢侈品協會發布的全球10大頂級奢侈品品牌排行榜中,NO.1愛馬仕,NO.2香奈兒,NO.3路易威登)。
LV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多年來,LVMH集團掌門人伯納德·阿諾特極力想收購愛馬仕,填補LV在頂級奢侈品領域的空白,但被愛馬仕家族否決,因為愛馬仕認為自己是奢侈品的象征,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向下層滑動的營銷策略不符合愛馬仕經營宗旨!不得已,2011年3月,以43億歐元的代價,LVMH集團收購了全球第三大珠寶品牌BVLGARI。
追逐市場份額和維持高形象是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呢?有沒有解決之道?目前操作特別成功的案例不多,但顯然是有辦法的,比較好的做法是發展副牌:即用主品牌維持高形象,鎖住最頂尖的消費人群,然后再發展一個副品牌,主攻其他人群。在奢侈品中,這種策略做的比較好的是普拉達(PRADA),主品牌普拉達針對成熟的高端市場,繼承人Miuccia Prada創立了一個副品牌——Miu Miu,主打時尚、年輕的消費人群,目前看,效果還不錯。在服裝行業,這種例子很多,比如阿迪達斯旗下有休閑服飾品牌Y-3,Dolce&Gabbana旗下有年輕時尚品牌D&G等等。但是實踐證明,這種做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Dolce&Gabbana已經宣布取消副品牌D&G的運作,原因是:D&G的影響力太大,已經超越了主品牌Dolce&Gabbana,導致主品牌價值的下降。
賺更多的錢,還是堅持最初的夢想,不僅是奢侈品行業,這是所有行業都必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