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潤吞下TESCO中國業務,物美與卜蜂蓮花互持股權重組,中國零售市場開始上演中資外資攻防互換。僅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超過6起大型并購事件。此前偏安一隅的本土超市們開始發動反擊,連續采取并購方式擴大地盤;而之前一直積極跑馬圈地的外資超市卻連連敗退,收縮防守。近日連沃爾瑪也表示明年將關閉25家門店,而家樂福更是表現沉默。
中國超市業格局顯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昔日教父級別的外資大佬們如今一個個處于風口浪尖;內資零售企業卻風生水起,業績表現搶眼,攻防互換正成為中國零售大賣場競爭的新主線。
三方格局微妙調整
中國零售市場有三大力量并存。它們分別是:以大潤發、沃爾瑪、家樂福、T esco為代表的外資零售巨頭;以華潤萬家、百聯為代表的國有商業巨頭以及以永輝超市、湖南步步高等為代表的區域民營零售企業。
一直以來,這三股力量以外資超市為主導。但最近,華潤萬家與T esco成立合資公司;物美商業收購卜蜂蓮花36家超市店鋪,兩家公司還互相參股,這種結合打破了“默契的天平”,格局產生微妙改變。
按照華潤萬家超市與T esco簽訂的“諒解備忘錄”,合資公司中,華潤創業與T ESCO將分別擁有80%和20%的股權。直白地說,T esco并沒有直接獲得現金,而是將其中國所有門店資產置換為合資公司20%的股權�!半m然T esco還保有些股權,但這意味著世界第三大零售巨頭已承認在中國經營失敗,無奈揮手告別中國市場�!盩 esco旗下express便利店業態的前負責人如是表示。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2年全國連鎖百強數據,2012年華潤萬家銷售額約941億元,T esco中國銷售額約為200億元,各自銷售的比例接近雙方股權80%∶20%的比例。由于大潤發、沃爾瑪等強勁對手的存在,再加上華潤萬家等本土超市的強勢崛起,在經濟低迷期,加劇了T esco在中國市場生存的難度。
同樣的,卜蜂蓮花也看到其在華業務拓展的困難,放棄了在中國單打獨斗的嘗試,選擇與物美商業“聯姻”。雖然,和記黃埔已宣布擱置出售百佳超市業務,但是,這出一波三折的競購大戲至少也釋放出一個信號:李嘉誠承認無法將中國超市市場的潛力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要么全身而退,要么就換換模式,直至找到可行之路。
想說盈利不容易
沒錯,各家外資超市企業的應對策略各有不同。但基本問題是一樣,昔日教父級別的外資大佬如今一個個處于風口浪尖,急于“斷臂止血”,關、停、并、轉其虧損或前景不佳的門店。
按照沃爾瑪最新計劃,其明年在中國擬關閉約25家門店。而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數據還顯示,2012年沃爾瑪、家樂福、T esco這三家全球排名前三的外資零售企業,去年在華開店幅度同比降低27%,且都出現了關店現象。去年沃爾瑪關了5家店、家樂福關了2家、T ESCO樂購關了5家。
上海通略零售業顧問咨詢公司董事長沈建國算了一筆賬,根據行業平均水平,一座兩萬平方米的大賣場年銷售額達到2.5億元才能達到盈虧平衡。若以一萬平方米的面積來計算,也要1 .5億元的年銷售額才勉強盈虧持平。
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沃爾瑪在華銷售額為580億元,門店數395家;家樂福銷售額是453億元,門店218家;T esco銷售額是180億元,門店數為121家;兩組數據相除,沃爾瑪的單店業績是1.5億元,家樂福是2.1億元,T esco不足1.5億元。
與此同時,成本投入日趨增大,培育期拉長,大賣場投資風險也日益增加。一項調查顯示,2006~2012年,大型超市銷售增長極為緩慢,但依然占據各跨國零售巨頭的最大比重。
就算大潤發能夠創造一個“例外”,就算大潤發的快速增長能與過得去的利潤率相結合。但是,大潤發的賣場同樣很難靠差價賺取高毛利,只能依附于做“二房東”獲利。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2013年上半年財報即顯示,該公司權益股東應占溢利為15.76億元,同比增長14.08%。其中,租金收入10 .95億元...